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介绍大根堆小根堆

文章目录

      • 一、核心定义与结构特性
        • 示例(以“数组存储堆”为例)
      • 二、堆的两个核心操作
        • 1. 插入操作(以小根堆为例)
        • 2. 删除极值操作(以小根堆为例,删除根节点的最小值)
      • 三、小根堆 vs 大根堆:对比与适用场景
      • 四、典型应用场景
      • 代码示例
      • 总结

小根堆(Min-Heap)和大根堆(Max-Heap)是完全二叉树的两种特殊形式,属于“堆(Heap)”数据结构的核心类型,核心特性是“父节点与子节点的优先级关系固定”,主要用于高效获取极值(最小值/最大值)和实现排序、优先队列等场景。

一、核心定义与结构特性

堆的本质是“完全二叉树”(除最后一层外,每一层节点数均满;最后一层节点从左到右连续排列,不允许中间空缺),其核心规则由“根堆类型”决定:

类型核心规则(父子节点关系)关键特征
小根堆(Min-Heap)任意父节点的值 其左右子节点的值整个堆的最小值一定在根节点
大根堆(Max-Heap)任意父节点的值 其左右子节点的值整个堆的最大值一定在根节点
示例(以“数组存储堆”为例)

堆通常用数组存储(利用完全二叉树的索引特性,无需额外存储指针),若父节点索引为i(从0开始),则:

  • 左子节点索引:2i + 1

  • 右子节点索引:2i + 2

  • 小根堆数组示例:[1, 3, 2, 8, 5, 4](根为1,每个父节点≤子节点)

  • 大根堆数组示例:[8, 5, 4, 3, 1, 2](根为8,每个父节点≥子节点)

二、堆的两个核心操作

堆的功能依赖“插入”和“删除极值”两个操作,操作后需通过“堆化(Heapify)”维持堆的规则,避免结构紊乱。

1. 插入操作(以小根堆为例)
  1. 尾插:将新元素插入数组的最后一位(对应完全二叉树的最后一个节点);
  2. 向上堆化(Sift Up):比较新元素与父节点的值,若新元素更小(小根堆规则),则交换两者;重复此过程,直到新元素≥父节点或成为根节点,堆规则恢复。
2. 删除极值操作(以小根堆为例,删除根节点的最小值)
  1. 替换根:数组满的情况下插入更优数据或需要取出根节点时,将数组最后一位元素移到根节点位置(覆盖并删除原根节点);
  2. 向下堆化(Sift Down):比较根节点与左右子节点的最小值,若根节点更大,则与最小子节点交换;重复此过程,直到根节点≤子节点或成为叶子节点,堆规则恢复。

三、小根堆 vs 大根堆:对比与适用场景

两者核心差异在于“极值位置”和“堆化时的比较逻辑”,适用场景随需求(取最小/最大值)而定:

维度小根堆(Min-Heap)大根堆(Max-Heap)
极值位置根节点(O(1)获取最小值)根节点(O(1)获取最大值)
堆化比较逻辑向上堆化:新元素<父节点则交换向上堆化:新元素>父节点则交换
向下堆化:父节点>子节点最小值则交换向下堆化:父节点<子节点最大值则交换
核心适用场景1. 快速获取/删除最小值(如优先队列中“最小任务优先执行”);
2. 海量数据中找Top K(如找最大的100个数,用小根堆维护候选集);
3. 实现堆排序(升序排序)
1. 快速获取/删除最大值(如优先队列中“最大任务优先执行”);
2. 海量数据中找Top K(如找最小的100个数,用大根堆维护候选集);
3. 实现堆排序(降序排序)
时间复杂度插入、删除极值均为 O(log n)(堆化过程最多遍历树的高度,完全二叉树高度为log₂n)同小根堆,插入、删除极值均为 O(log n)

四、典型应用场景

  1. 优先队列(Priority Queue)

堆是优先队列的底层实现,例如:

  • 小根堆实现“最小优先队列”(如操作系统中“短任务优先”调度);
  • 大根堆实现“最大优先队列”(如电商平台“高优先级订单优先处理”)。
  1. 堆排序
  • 用大根堆实现降序排序:反复取出根节点(最大值)放到数组末尾,再堆化剩余元素;
  • 用小根堆实现升序排序:反复取出根节点(最小值)放到数组末尾,再堆化剩余元素。
  1. Top K 问题
  • 找“最大的K个数”:用大小为K的小根堆,遍历数据时,比堆顶大的元素替换堆顶并堆化,最终堆内即Top K;
  • 找“最小的K个数”:用大小为K的大根堆,遍历数据时,比堆顶小的元素替换堆顶并堆化,最终堆内即Top K。

代码示例

/*** 使用java数组实现一个n=10的小根堆,实现包括插入和删除根节点方法**/
public class MinHeap {private int[] heap;  // 存储堆的数组private int size;    // 当前堆的大小private int capacity; // 堆的最大容量// 构造函数,初始化容量为10的小根堆public MinHeap() {this.capacity = 10;this.heap = new int[capacity];this.size = 0;}// 获取父节点索引private int parent(int i) {return (i - 1) / 2;}// 获取左子节点索引private int leftChild(int i) {return 2 * i + 1;}// 获取右子节点索引private int rightChild(int i) {return 2 * i + 2;}// 交换两个索引位置的元素private void swap(int i, int j) {int temp = heap[i];heap[i] = heap[j];heap[j] = temp;}// 插入元素到堆中public void insert(int value) {if (size == capacity) {System.out.println("堆已满,无法插入新元素");return;}// 先将新元素插入到最后位置size++;int i = size - 1;heap[i] = value;// 向上堆化:如果新元素小于其父节点,则交换它们while (i != 0 && heap[parent(i)] > heap[i]) {swap(i, parent(i));i = parent(i);}}// 向下堆化:当根节点被删除后,重新维护堆的性质private void heapify(int i) {int left = leftChild(i);int right = rightChild(i);int smallest = i;// 找到当前节点、左子节点、右子节点中的最小值if (left < size && heap[left] < heap[smallest]) {smallest = left;}if (right < size && heap[right] < heap[smallest]) {smallest = right;}// 如果最小值不是当前节点,则交换并继续向下堆化if (smallest != i) {swap(i, smallest);heapify(smallest);}}// 删除并返回根节点(最小值)public int deleteRoot() {if (size <= 0)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堆为空,无法删除元素");}if (size == 1) {size--;return heap[0];}// 保存根节点的值int root = heap[0];// 将最后一个元素移到根节点位置,并减小堆大小heap[0] = heap[size - 1];size--;// 从根节点开始向下堆化heapify(0);return root;}// 打印堆中的元素public void printHeap() {System.out.print("小根堆元素: ");for (int i = 0; i < size; i++) {System.out.print(heap[i] + " ");}System.out.println();}// 测试小根堆的实现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MinHeap minHeap = new MinHeap();// 插入元素minHeap.insert(5);minHeap.insert(3);minHeap.insert(8);minHeap.insert(1);minHeap.insert(6);minHeap.insert(2);minHeap.printHeap(); // 应该输出: 1 3 2 5 6 8// 删除根节点(最小值)System.out.println("删除的根节点值: " + minHeap.deleteRoot()); // 应该输出: 1minHeap.printHeap(); // 应该输出: 2 3 8 5 6// 继续插入元素直到堆满minHeap.insert(4);minHeap.insert(7);minHeap.insert(9);minHeap.insert(0);minHeap.insert(10);minHeap.printHeap(); // 应该输出: 0 2 8 3 6 10 4 5 7 9// 尝试插入第11个元素(堆已满)minHeap.insert(11); // 应该提示堆已满}
}

总结

  • 小根堆和大根堆是“完全二叉树+固定父子优先级”的结合,核心价值是O(1)获取极值、O(log n)插入/删除,效率远高于数组(O(n)查找极值);
  • 选择哪种堆,取决于场景需要“快速获取最小值”还是“快速获取最大值”,两者操作逻辑对称,仅比较方向不同。
http://www.dtcms.com/a/332566.html

相关文章:

  • 跨平台直播美颜SDK架构设计:美白、滤镜与低延迟渲染的实现方案
  • TNNLS期刊缴费过程
  • LeetCode hot 100 day2
  • redis6的多线程原理
  • Redis 05 Redis cluster
  • 【新手入门】Android基础知识(一):系统架构
  • Java 中使用阿里云日志服务(SLS)完整指南
  • 信息系统架构:构建企业数字基石的蓝图与方法
  • 软考 系统架构设计师系列知识点之杂项集萃(123)
  • Matlab利用系统辨识工具箱辨识自带数据集的控制系统参数(传递函数篇)
  • DeepSeek-V2:一种强大、经济且高效的混合专家语言模型
  • MySQL视图:虚拟表的强大用途与限制
  • C++:stl-> list的模拟实现
  • Day59--图论--47. 参加科学大会(卡码网),94. 城市间货物运输 I(卡码网)
  • Jmeter自定义脚本
  • paimon实时数据湖教程-主键表更新机制
  • 微服务的编程测评系统11-jmeter-redis-竞赛列表
  • Helm 常用命令 + Bitnami 中间件部署速查表
  • EhViewer安卓ios全版本类下载安装工具的完整路径解析
  • 【web自动化】-8-EXCEL数据驱动
  • 记录一下 StarRocks 点查的 Profile Metrics
  • 科技赋能千年养生丨七彩喜艾灸机器人,让传统智慧触手可及
  • 醋酸镧:看不见的科技助力
  • 学习笔记与效率提升指南:编程、记忆与面试备考
  • QML实现数据可视化
  • 解决Electron透明窗口点击不影响其他应用
  • [系统架构设计师]数据库设计基础知识(六)
  • 【Linux】编辑器vim的使用
  • 17.3 删除购物车商品
  • @Autowired @Resource IDE警告 和 依赖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