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Linux系统启动过程详解

Linux系统启动过程详解

引言

Linux系统的启动过程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多阶段操作,涉及从硬件初始化到用户空间完全启动的完整链条。理解这一过程对于系统管理员、开发者以及任何希望深入了解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的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解析Linux系统的启动流程,涵盖从按下电源键到出现登录界面的每个关键步骤。

一、启动过程概览

Linux启动过程可以划分为六个主要阶段:

  1. 硬件初始化 (BIOS/UEFI)
  2. 引导加载程序 (BootLoader)
  3. 内核初始化 (Kernel Initialization)
  4. 初始RAM文件系统 (initramfs)
  5. 用户空间初始化 (Systemd/SysV init)
  6. 登录管理器/Shell

这些阶段依次执行,每个阶段都为下一阶段准备必要条件,最终引导系统进入可用状态。

二、详细启动阶段分析

2.1 阶段1:硬件初始化 (BIOS/UEFI)

2.1.1 流程详解

a) 电源开启

  • 用户按下电源按钮,硬件开始通电

b) POST自检 (Power-On Self-Test)

  • 主板固件(BIOS或UEFI)执行硬件自检
  • 检查关键硬件组件:
    • CPU
    • 内存
    • 显卡
    • 存储控制器
    • 键盘等输入设备
  • 如检测到严重错误,通过蜂鸣声或错误码提示

c) 固件初始化

  • 配置硬件组件:
    • 初始化CPU
    • 设置内存控制器
    • 初始化芯片组
    • 配置总线接口(PCIe, USB, SATA等)
    • 设置系统时钟
  • 枚举连接的设备:
    • 存储设备
    • 网卡
    • USB设备等
  • 建立硬件设备列表和访问方式

d) 启动设备选择

  • BIOS方式

    • 按照固件设置的启动顺序查找可启动设备
    • 验证设备是否可启动:查找第一个扇区(512字节)末尾的引导签名 0xAA55
    • 找到可启动设备后,加载该扇区(MBR)到内存 0x7C00 处执行
  • UEFI方式

    • 查找EFI系统分区(通常为FAT32格式)
    • 在该分区特定路径(如 \EFI\ubuntu\grubx64.efi)查找并加载EFI应用程序
    • UEFI直接理解分区表和文件系统,无需通过MBR

e) 移交控制权

  • 硬件平台初始化完成
  • 将控制权移交给第一阶段引导加载程序
2.1.2 BIOS vs UEFI对比
特性BIOSUEFI
架构16位32/64位
磁盘支持传统MBR,最大2TBGPT分区表,支持更大磁盘
启动速度较慢更快
安全性无内置安全机制支持Secure Boot
图形界面文本模式支持图形界面
驱动支持支持模块化驱动

2.2 阶段2:引导加载程序 (BootLoader)

2.2.1 GRUB2详解 (以BIOS环境为例)

a) Stage 1 (MBR)

  • 被BIOS加载到 0x7C00 执行
  • 代码量小,主要目的是加载Stage 1.5
  • 通常嵌入在MBR中或紧跟在MBR之后的扇区中

b) Stage 1.5

  • 位于MBR之后到第一个分区开始前的间隙(约31KB)
  • 包含常见文件系统的基本驱动:
    • ext2/ext3/ext4
    • FAT等
  • 核心任务:找到并加载 /boot/grub 目录下的 Stage 2 核心映像 core.img

c) Stage 2 (core.img)

  • 提供完整GRUB功能:
    • 解析配置文件 /boot/grub/grub.cfg
    • 显示引导菜单
    • 允许用户选择操作系统或内核版本
    • 加载模块(支持LVM、RAID、加密、网络引导等)
  • 核心任务:
    • 加载Linux内核映像 vmlinuz-xxx
    • 加载initramfs映像 initrd.img-xxxinitramfs-xxx.img
2.2.2 grub.cfg配置文件
  • 由工具自动生成:
    • grub-mkconfig
    • update-grub
  • 基于 /etc/default/grub/etc/grub.d/ 下的脚本

包含关键信息:

# 示例grub条目
menuentry 'Ubuntu' --class ubuntu --class gnu-linux --class gnu --class os $menuentry_id_option 'gnulinux-simple-b4fdeb1d-3b5c-4f3a-8e6d-70e5b7ff8f6a' {recordfailload_videogfxmode $linux_gfx_modeinsmod gzioif [ x$grub_platform = xxen ]; then insmod xzio; insmod lzopio; fiinsmod part_gptinsmod ext2set root='hd0,gpt2'if [ x$feature_platform_search_hint = xy ]; thensearch --no-floppy --fs-uuid --set=root b4fdeb1d-3b5c-4f3a-8e6d-70e5b7ff8f6aelsesearch --no-floppy --fs-uuid --set=root b4fdeb1d-3b5c-4f3a-8e6d-70e5b7ff8f6afilinux   /boot/vmlinuz-5.4.0-80-generic root=UUID=b4fdeb1d-3b5c-4f3a-8e6d-70e5b7ff8f6a ro  quiet splash $vt_handoffinitrd  /boot/initrd.img-5.4.0-80-generic
}

关键参数说明:

  • linux 行指定内核路径
  • root= 指定根文件系统所在设备
  • initrd 行指定initramfs路径
  • 可包含其他内核命令行参数
2.2.3 UEFI环境下的GRUB
  • GRUB编译为EFI应用程序(如 grubx64.efi
  • UEFI固件直接加载并执行
  • 后续流程与BIOS环境类似

2.3 阶段3:内核初始化 (Kernel Initialization)

2.3.1 解压与架构相关设置
  • 内核通常是压缩的(如 vmlinuzbzImage 格式)
  • 内核入口代码首先解压自身到内存高端
  • 进行与CPU架构相关的初始化:
    • 设置CPU运行模式(x86:从实模式/保护模式切换到长模式/64位模式)
    • 初始化基本内存管理:设置页表,启用分页(MMU)
    • 设置中断描述符表(IDT)和全局描述符表(GDT)
    • 检测CPU特性(FPU, MMX, SSE等)
    • 初始化控制台(早期打印输出)
2.3.2 start_kernel()函数

这是内核C语言代码的入口点(在 init/main.c 中),进行一系列关键子系统初始化:

a) 核心子系统初始化

  • 初始化RCU (Read-Copy Update):高性能同步机制
  • 初始化定时器:
    • tick_init()
    • time_init()
  • 初始化控制台:console_init()
  • 支持可加载内核模块:module_init()
  • 初始化VFS缓存:vfs_caches_init()
  • 初始化proc文件系统:proc_root_init()
  • 初始化安全子系统:security_init()

b) 设备模型初始化

  • do_basic_setup() -> driver_init()
  • 建立设备、总线、驱动程序的模型
  • 为后续探测硬件做准备

c) 其他重要初始化

  • 初始化伙伴系统(物理页帧分配器)
  • 初始化虚拟内存管理(VM)
  • 解析并保留引导信息中传递的物理内存布局
  • 建立内核日志缓冲区
  • 陷阱和中断初始化:
    • 设置异常处理程序
    • 初始化中断控制器(如APIC/IOAPIC)
  • 调度器初始化:sched_init()
    • 初始化进程调度器数据结构
    • 创建0号进程(idle进程或swapper进程)
      • 内核创建的第一个"进程"
      • 运行在内核空间
      • CPU空闲时执行
2.3.3 创建init进程
rest_init() {// 创建init进程kernel_thread(kernel_init, NULL, CLONE_FS | CLONE_FILES | CLONE_SIGNAL);// 创建kthreadd进程kernel_thread(kthreadd, NULL, CLONE_FS | CLONE_FILES);// 启动idle进程cpu_startup_entry(CPUHP_ONLINE);
}

关键进程说明:

  • 0号进程:idle进程或swapper进程

    • 内核创建的第一个"进程"
    • 运行在内核空间
    • CPU空闲时执行
  • 1号进程:init进程

    • 内核线程 kernel_init
    • 未来成为 /sbin/init 的内核线程部分
  • 2号进程:kthreadd

    • 负责创建其他内核线程
2.3.4 挂载根文件系统 (rootfs)

a) 内存中挂载最小根文件系统

  • 内核在初始化早期在内存中挂载一个最小的、内存中的根文件系统
  • 通常是 tmpfsramfs
  • 构成基础的文件系统环境

b) 处理initramfs

  • 内核检查引导参数是否指定了initramfs
  • 检查GRUB是否加载了initramfs
  • 将initramfs内容解压到内存中的根文件系统
2.3.5 移交控制权 (kernel_init)

a) 执行initramfs中的/init程序

  • 如果存在initramfs,kernel_init会尝试执行initramfs根目录下的 /init 程序
  • 这是一个用户空间程序(尽管此时还没有完整的用户空间环境)

b) 备用方案

  • 如果没有initramfs或 /init 执行失败
  • 内核尝试直接执行指定的根文件系统上的程序:
    • /sbin/init
    • /etc/init
    • /bin/init
    • /bin/sh
    • 具体取决于 root= 参数指定的设备

c) 控制权转移

  • 内核将控制权交给用户空间的第一个程序(/init/sbin/init
  • 标志着内核初始化阶段的结束
  • 用户空间初始化的开始

2.4 阶段4:initramfs (Initial RAM Filesystem)

2.4.1 定义与目的

initramfs 是一个临时的、基于内存的根文件系统,主要职责:

  • 为内核挂载真正的根文件系统(/)做准备
  • 处理那些需要在内核启动后但在访问真实根设备之前完成的任务
2.4.2 /init程序执行
  • initramfs中的 /init 程序开始执行
  • 通常是一个shell脚本
  • 负责一系列关键任务
2.4.3 关键任务详解

a) 加载必要模块

  • 加载访问根设备所需的驱动:
    • SCSI控制器驱动
    • RAID驱动
    • LVM驱动
    • 加密驱动(dm-crypt用于LUKS分区)
    • 文件系统驱动(ext4, btrfs, xfs等)
  • 注意:这些驱动可能不在内核镜像中,而是作为模块打包在initramfs里

b) 设备发现与等待

  • 探测硬件
  • 可能需要等待慢速设备(如USB存储)就绪

c) 处理复杂存储配置

  • 组装软件RAID:mdadm
  • 激活LVM卷组:vgchange -ay
  • 解锁加密卷:
    • 请求密码或读取密钥文件
    • cryptsetup luksOpen

d) 挂载真正的根文件系统

  • 使用加载好的驱动和工具访问根设备(由内核参数 root= 指定)
  • 执行 mount 命令将真实的根文件系统挂载到initramfs内的某个目录(通常 /root

e) 切换根 (pivot_root/switch_root)

  • 将当前进程的根目录从initramfs切换到新挂载的真实根文件系统
  • 这是initramfs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f) 执行真正的init

  • 切换根成功后,initramfs的 /init 程序(或它调用的脚本)会执行真实根文件系统上的 /sbin/init(或内核参数 init= 指定的程序)
  • 控制权正式移交给真实根文件系统上的初始化系统(如systemd, SysVinit)
  • initramfs的使命完成,其占用的内存通常会被回收
2.4.4 initramfs必要性
  • 对于使用复杂存储配置的系统是必需的:
    • LVM
    • RAID
    • 加密
    • 特殊文件系统
    • 根在网络的系统(NFS)
2.4.5 生成工具
  • dracut
  • mkinitramfs (Debian/Ubuntu)
  • mkinitcpio (Arch Linux)
  • 负责根据当前系统配置生成包含所需驱动和脚本的initramfs映像
2.4.6 调试
  • 中断执行

    • 在启动时按特定键(如 dEsc
    • 在GRUB菜单项添加 breakrd.break 参数
  • 进入shell

    • 可进行调试、修复问题

2.5 阶段5:用户空间初始化 (Systemd/SysV init)

2.5.1 Systemd (现代主流方式)

a) systemd进程启动 (PID 1)

  • 作为内核直接启动的 /sbin/init
  • 成为系统的1号进程
  • 是所有其他用户空间进程的祖先

b) 读取配置文件

  • /etc/systemd/system.conf
  • /usr/lib/systemd/system.conf

c) 确定启动目标 (default.target)

# 常见目标
graphical.target    # 图形界面多用户模式
multi-user.target   # 文本界面多用户模式
rescue.target       # 单用户救援模式
  • 默认启动目标通常是一个符号链接
  • 指向例如 /etc/systemd/system/default.target

d) 并行启动与服务管理

关键机制:

  • Socket Activation

    • 按需启动服务
    • 当有连接到达监听socket时,才启动对应的服务
    • 避免服务闲置占用资源
  • D-Bus Activation

    • 类似Socket Activation
    • 基于D-Bus消息激活服务
  • Mount & Automount Units

    • 管理文件系统挂载点
  • Path Activation

    • 监控文件路径变化来触发服务启动

优势:

  • 并行启动服务,显著加速启动过程
  • 通过定义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决定启动顺序

单元文件类型:

  • .service
  • .target
  • .socket
  • .device
  • .mount
  • .timer

e) 启动流程概要

  1. 基础系统初始化:

    • 设置hostname

    • 设置locale

    • 设置时钟(NTP)

    • 设置内核参数(sysctl)

    • 加载内核模块(通过 .mount.service 单元)

    • 激活swap空间

    • 初始化udev:

      • 管理 /dev 下的设备节点
      • 处理热插拔事件
      • udev规则在 /etc/udev/rules.d//usr/lib/udev/rules.d/
    • 设置随机数生成器种子

  2. 启动核心系统服务:

    • 日志服务(systemd-journald):

      • 收集和管理内核及服务日志
    • 网络服务:

      • systemd-networkd
      • NetworkManager
      • 配置网络接口、IP地址、路由
    • 认证服务(systemd-logind):

      • 管理用户登录会话
    • systemd-timedated

    • dbus.service

  3. 到达基本多用户状态 (multi-user.target):

    • 所有定义为 multi-user.target 依赖的服务都启动完成
    • 系统进入命令行多用户模式
    • 可以接受文本登录
  4. 到达图形界面状态 (graphical.target):

    • 如果目标是 graphical.target
    • 继续启动其依赖的服务:显示管理器(如 gdm.service, lightdm.service, sddm.service
2.5.2 SysVinit (传统方式) 对比

a) 使用 /etc/inittab 文件

  • 定义默认运行级别(0-6)

b) 运行级别对应状态

  • 0: 关机
  • 1: 单用户
  • 3: 多用户文本
  • 5: 图形

c) 启动脚本管理

  • 每个运行级别对应 /etc/rcX.d/ 目录(X为运行级别)
  • 包含以 S(Start)或 K(Kill)开头的脚本链接
  • 链接指向 /etc/init.d/ 下的实际脚本

d) 启动过程

  • 按脚本文件名顺序(字母顺序)串行执行 S 脚本启动服务
  • 执行 K 脚本停止服务

e) 优缺点对比

  • 优点:简单易懂
  • 缺点
    • 启动速度较慢
    • 依赖关系管理复杂(通常靠脚本命名顺序和脚本内部处理)

2.6 阶段6:登录管理器/Shell

2.6.1 文本登录 (multi-user.target)

a) getty/agetty启动

  • 在虚拟终端(tty1-tty6)上显示 login: 提示符

b) 用户登录过程

  • 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 认证过程(通常通过PAM - Pluggable Authentication Modules)
  • 认证成功后启动用户shell:
    • /etc/passwd 中定义
    • 通常为 /bin/bash/bin/zsh
2.6.2 图形登录 (graphical.target)

a) 显示管理器 (DM) 启动

  • 启动并显示图形登录界面
  • 常见显示管理器:
    • GDM (GNOME)
    • LightDM
    • SDDM (KDE)

b) 用户会话启动

  • 用户登录后,会话管理器加载:
    • 用户的桌面环境(DE)或窗口管理器(WM)
    • 相关用户级程序(面板、文件管理器、设置守护进程等)

c) 自动启动程序

  • 执行用户定义的自动启动程序:
    • ~/.config/autostart/
    • ~/.xinitrc

三、关键概念解释

3.1 PID 0、1、2进程

PID进程名描述
0Kernel Scheduler调度器,不是真正进程
1init用户空间第一个进程,所有其他用户进程的祖先
2kthreadd内核线程守护进程,负责创建其他内核线程

3.2 根文件系统 (rootfs)

  • 包含:
    • /bin, /sbin, /etc, /dev, /lib, /lib64, /proc, /sys, /tmp, /usr, /var 等核心目录
  • 作用:
    • 提供内核运行所需的最基本用户空间环境
    • 包含init程序(/sbin/init

3.3 进程上下文切换

  • 从内核空间到用户空间的转变
  • 标志着控制权从内核移交给第一个用户空间程序(init)

3.4 资源管理

  • cgroups (Control Groups):

    • systemd使用来限制、记录和隔离进程组资源使用(CPU、内存、磁盘I/O等)
  • 命名空间隔离 (Namespaces):

    • 提供进程树隔离
    • 形成Linux容器技术基础

四、启动流程图

+----------+
| 电源开启 |
+----------+|v
+----------+
| 硬件初始化 |
| (BIOS/UEFI) |
+----------+|v
+----------+
| 引导加载程序 |
| (GRUB2等) |
+----------+|v
+----------+
| 内核初始化 |
| (vmlinuz) |
+----------+|v
+----------+
| initramfs |
| (临时根文件系统) |
+----------+|v
+----------+
| 用户空间初始化 |
| (systemd/SysV) |
+----------+|v
+----------+
| 登录管理器/Shell |
| (文本或图形) |
+----------+

五、总结与应用

5.1 理解启动过程的意义

a) 故障诊断

  • 准确定位启动失败发生在哪个阶段:
    • BIOS/UEFI问题
    • GRUB引导问题
    • Kernel Panic
    • initramfs问题
    • systemd服务启动失败

b) 性能优化

  • 分析启动时间瓶颈:
    • 使用 systemd-analyze blame
    • 使用 systemd-analyze critical-chain
    • 检查 dmesg 日志

c) 系统定制

  • 修改内核参数
  • 定制GRUB配置
  • 定制initramfs内容
  • 优化systemd服务单元

d) 安全加固

  • 配置Secure Boot
  • 理解initramfs加密解锁过程
  • 管理服务启动权限

e) 应急恢复

  • 使用GRUB编辑启动参数:
    • 进入单用户模式
    • 进入rescue模式
  • 使用initramfs shell修复系统

5.2 常见问题排查

a) 启动卡住或黑屏
  • 检查显示器连接
  • 检查显卡驱动
  • 查看内核日志 (dmesg)
b) GRUB菜单不显示
  • 重建GRUB配置:
    sudo update-grub
    
  • 检查 /boot 目录是否存在
  • 检查磁盘分区是否正确
c) Kernel Panic
  • 查看错误信息
  • 检查根文件系统参数
  • 检查硬件问题
d) systemd服务启动失败
  • 检查服务状态:
    systemctl status <service>
    
  • 检查依赖关系
  • 查看详细日志:
    journalctl -u <service>
    

六、延伸阅读

  • Linux From Scratch - 从源码构建Linux系统
  • Boot process, Init and Services - IBM Developer的深入解析
  • systemd System and Service Manager - systemd官方文档
  • Kernel documentation - Linux内核文档

本文详细解析了Linux系统从按下电源键到出现登录界面的完整启动过程。通过理解这一过程,您可以更好地进行系统管理、故障排查和性能优化。

http://www.dtcms.com/a/328172.html

相关文章:

  • CTO 如何从“干活的人”转变成“带方向的人”?
  • 需求沟通会议如何组织
  • 云手机在电商行业中的作用
  • 知名车企门户漏洞或致攻击者远程解锁汽车并窃取数据
  • C++ 学习与 CLion 使用:(二)using namespace std 语句详解,以及 std 空间的标识符罗列
  • 消防安全预警系统助力安全生产
  • 【工作笔记】win11系统docker desktop配置国内mirror不生效解决方案汇总整理
  • `SHOW PROCESSLIST;` 返回列详解(含义 + 单位)
  • django celery 动态添加定时任务后不生效问题
  • 【SDR课堂第35讲】通用软件无线电平台USRP7440- RFSOC NCO性能测试(一)
  • android 换肤框架详解3-自动换肤原理梳理
  • JDK 9~17 新特性及升级建议
  • 【154页PPT】某大型再生资源集团管控企业数字化转型SAP解决方案(附下载方式)
  • 麒麟信安“操作系统+云”双驱动,推进某市公安局智慧警务建设
  • 云部署 MCP 服务计费
  • Java 包
  • 飞算JavaAI:Java智能开发工具的技术解析、应用实践
  • 燕山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2025最新)
  • Python科学计算与可视化领域工具TVTK、Mayavi、Mlab、Traits(附视频教程)
  • 【AI】Pycharm中要注意Python程序文件的位置
  • 【C#】正则表达式
  • Lyapunov与SAC算法的数学结构对比:从二次漂移到TD损失
  • 【KO】Android Framework
  • 串口超时参数深度解析:ReadTotalTimeoutMultiplier、ReadIntervalTimeout等
  • 熟悉并使用Spring框架 - 注解篇
  • JavaWeb从入门到精通!第二天!(Servlet)
  • Jenkins + SonarQube 从原理到实战三:SonarQube 打通 Windows AD(LDAP)认证与踩坑记录
  • 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个性化学习路径生成系统研究
  • 循环神经网络(RNN)全面解析
  • 运维学习Day22——Anisible自动化与基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