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平台托管集群:EKS、GKE、AKS 深度解析与选型指南-第一章
目录
专栏介绍
作者与平台
您将学到什么?
学习特色
引言:云原生时代的托管集群浪潮
第一章:核心架构与基础概念对比
1.1 控制平面架构:谁在幕后掌控全局?
1.2 工作节点模型:计算资源的基石
1.3 网络模型:Pods 如何互联互通?
专栏介绍
作者与平台
作者:庸子
用户ID:2401_86478612
第一发表平台:CSDN
欢迎来到《Kubernetes架构师之路:系统化学习与实践》专栏!在这个容器化技术主导的时代,Kubernetes已成为云原生应用编排的事实标准,掌握Kubernetes已成为每位开发者和运维工程师的必备技能。
本专栏采用系统化学习方法,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实践,循序渐进地带您全面掌握Kubernetes技术栈。无论您是刚接触容器技术的初学者,还是希望深入理解Kubernetes架构的资深工程师,这里都将为您提供清晰的学习路径和实用的实战指导。
您将学到什么?
- 基础理论:深入理解容器、容器编排、Kubernetes核心概念和架构设计
- 核心组件:掌握etcd、API Server、Controller Manager、Scheduler等核心组件的工作原理
- 资源管理:学会Pod、Deployment、Service、Ingress等核心资源的创建与管理
- 网络与存储:理解Kubernetes网络模型和存储方案,解决实际部署中的网络与存储问题
- 高可用与扩展:构建高可用的Kubernetes集群,实现应用的自动扩展与故障恢复
- 监控与日志:掌握集群监控、日志收集与应用性能优化方法
- CI/CD集成:学习如何将Kubernetes与CI/CD流程结合,实现自动化部署
- 安全实践:了解Kubernetes安全模型,掌握RBAC、网络策略等安全配置
学习特色
- 系统化知识体系:从零开始,构建完整的Kubernetes知识框架
- 实战导向:每个知识点都配有实际操作案例,让您"学以致用"
- 问题驱动:针对实际部署中常见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 最新版本覆盖:基于最新稳定版Kubernetes,紧跟技术发展趋势
- 架构师视角:不仅教您"如何做",更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
无论您是想提升个人竞争力,还是为企业构建高效的云原生基础设施,本专栏都将助您成为真正的Kubernetes专家。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段激动人心的Kubernetes学习之旅!
立即订阅,开启您的Kubernetes架构师成长之路!
引言:云原生时代的托管集群浪潮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容器化技术(以 Docker 为代表)和容器编排平台(以 Kubernetes 为核心)已成为现代应用架构的基石。企业纷纷拥抱云原生,以实现敏捷开发、弹性伸缩、高可用性和资源效率最大化。然而,自建 Kubernetes 集群涉及复杂的安装、配置、升级、维护和监控工作,对运维团队的技术能力和资源投入提出了极高要求。
为了解决这一痛点,全球三大云服务提供商——亚马逊云科技(AWS)、谷歌云(Google Cloud)、微软 Azure——相继推出了其 Kubernetes 托管服务:
Amazon EKS (Elastic Kubernetes Service)
Google Kubernetes Engine (GKE)
Azure Kubernetes Service (AKS)
这些托管服务将 Kubernetes 控制平面的管理责任完全交给云厂商,用户只需专注于工作负载的部署、管理和业务创新。它们极大地降低了 Kubernetes 的使用门槛,加速了云原生应用的落地。
然而,EKS、GKE、AKS 虽然都基于 Kubernetes 核心,但在架构设计、功能特性、集成生态、成本模型、运维体验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对于企业而言,选择哪个平台并非易事,需要综合考虑技术栈、业务需求、成本预算、团队技能、合规要求等多重因素。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超详细、超深入、超实用的对比分析,字数超过 3 万字,力求成为您在 EKS、GKE、AKS 之间做出明智选择的终极参考。我们将从基础架构到高级特性,从技术细节到实战场景,从成本优化到未来趋势,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剖析。
第一章:核心架构与基础概念对比
理解三大托管服务的核心架构是选型的基石。虽然它们都遵循 Kubernetes 的控制平面/工作节点分离模型,但实现方式、网络模型、与云原生服务的集成深度却大相径庭。
1.1 控制平面架构:谁在幕后掌控全局?
Amazon EKS:
架构: EKS 控制平面由 AWS 在其管理的 VPC 中运行,采用多可用区(Multi-AZ)部署,确保高可用性。控制平面组件(API Server, etcd, Scheduler, Controller Manager)分布在多个 AZ 中。
管理: AWS 负责控制平面的所有管理任务:安装、升级、修补、监控、故障恢复。用户无法直接访问控制平面节点或 etcd。
网络: 控制平面与工作节点之间的通信通过 AWS 私有网络(VPC)进行。EKS 会自动创建和管理一个安全组,用于控制平面与工作节点 API Server 之间的通信。用户需要确保工作节点所在的 VPC 子网与 EKS 集群关联,并配置适当的安全组规则。
端点: 提供公有端点(默认)和私有端点(可选)。私有端点使 API Server 仅能通过 VPC 内部访问,增强安全性。
版本管理: AWS 提供多个 Kubernetes 版本供选择,并负责版本升级。用户需要主动发起升级操作,AWS 会提供升级路径指导。升级过程通常是滚动升级,对业务影响较小,但仍需仔细规划。
Google Kubernetes Engine (GKE):
架构: GKE 控制平面由 Google 在其全球基础设施中运行,同样采用多区域/多可用区部署(取决于集群类型:Regional 或 Zonal)。Google 以其强大的 Borg/Omega 系统经验为基础,构建了高度自动化和可靠的 Kubernetes 管理层。
管理: Google 负责控制平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自动化的修补、升级和故障恢复。用户无法直接访问控制平面组件。
网络: GKE 控制平面与工作节点之间的通信通过 Google 的私有网络(VPC)进行。GKE 自动配置必要的防火墙规则(VPC 防火墙)来允许控制平面与节点之间的通信。GKE 对 VPC 的原生集成是其一大优势。
端点: 提供公有端点(默认)和私有端点(可选)。私有端点(Private Cluster)使 API Server 仅能通过 VPC 内部 IP 访问,甚至可以限制访问范围到特定的子网/IP 地址。
版本管理: Google 提供 Kubernetes 版本支持策略,通常支持最新的几个版本。GKE 提供了自动升级功能(可配置),可以自动将控制平面和节点升级到指定的版本或补丁级别,极大简化了运维。也支持手动升级。GKE 的升级策略通常非常成熟和稳定。
Azure Kubernetes Service (AKS):
架构: AKS 控制平面由 Microsoft 在其管理的 Azure 订阅中运行,采用多可用区部署(通过托管在多个底层 Azure 资源上实现)。控制平面组件(API Server, etcd 等)作为 Azure 托管服务运行。
管理: Microsoft 负责控制平面的管理、维护、升级和修补。用户无法直接访问控制平面节点或 etcd。
网络: AKS 控制平面与工作节点之间的通信通过 Azure 虚拟网络(VNet)进行。AKS 会自动配置网络安全组(NSG)规则来允许控制平面与节点之间的通信。AKS 对 Azure VNet 的集成也非常深入。
端点: 提供公有端点(默认)和私有端点(可选)。私有端点(Private Cluster)使 API Server 仅能通过 VNet 内部 IP 访问,是 AKS 增强安全性的重要特性。
版本管理: Microsoft 提供 Kubernetes 版本支持策略。AKS 支持手动升级控制平面和节点池。AKS 也提供了自动升级通道(如 stable, rapid, patch),用户可以配置集群自动接收指定通道的升级。升级过程由 Azure 管理。
核心架构对比总结:
特性 | Amazon EKS | Google GKE | Azure AKS |
控制平面位置 | AWS 管理的 VPC (多 AZ) | Google 全球基础设施 (多区域/AZ) | Azure 管理的订阅 (多 AZ) |
管理责任 | AWS 全权负责 | Google 全权负责 | Microsoft 全权负责 |
高可用性 | 多 AZ 部署 | Regional (多区域) 或 Zonal (单区域多 AZ) | 多 AZ 部署 |
网络模型 | 基于 AWS VPC, 需配置安全组 | 基于 Google VPC, 自动配置防火墙规则 | 基于 Azure VNet, 自动配置 NSG 规则 |
端点访问 | 公有/私有端点 | 公有/私有端点 (Private Cluster) | 公有/私有端点 (Private Cluster) |
版本管理 | 手动升级为主,AWS 提供路径 | 自动升级 (可选) + 手动升级,策略成熟 | 自动升级通道 (可选) + 手动升级 |
控制平面可见性 | 无 | 无 | 无 |
etcd 访问 | 无 | 无 | 无 |
1.2 工作节点模型:计算资源的基石
工作节点(Worker Nodes)是运行用户容器化应用(Pods)的虚拟机(或物理机)。三大平台在节点管理、操作系统选择、自动扩缩容等方面各有侧重。
Amazon EKS:
节点类型:托管节点组 (Managed Node Groups): 这是 EKS 的推荐方式。 AWS 负责节点的生命周期管理(启动、终止、替换、升级)。用户定义节点组规格(实例类型、数量、AMI、子网等),EKS 会自动处理节点故障替换、滚动更新(包括 OS 补丁和 Kubernetes 组件升级)。简化了运维。
自管理节点组 (Self-managed Node Groups): 用户使用 EC2 Auto Scaling Groups 和自定义 AMI 来管理节点。用户需要自行处理节点的启动配置、升级、打补丁、故障替换等。灵活性高,但运维负担重。
操作系统: 主要支持 Amazon Linux 2 和 Amazon Linux 2023。也支持 Ubuntu 和 Windows Server(通过专门的 Windows 节点组)。AWS 为其优化过的 AMI 包含了必要的容器运行时(如 containerd)、kubelet 和其他组件。
自动扩缩容:Cluster Autoscaler (CA): 开源项目,EKS 完全支持。CA 监控集群中因资源不足而处于 Pending 状态的 Pod,并自动增加节点组中的节点数量。当节点利用率低且 Pod 可以安全调度到其他节点时,CA 会减少节点数量。需要用户自行部署和配置 CA。
Karpenter (AWS 原生): 这是 EKS 的明星级节点管理工具。 Karpenter 直接观察 Pending Pods,并按需启动最合适的 EC2 实例(考虑实例类型、可用区、价格、容量类型等),无需预先定义节点组。它还能更智能地整合节点(bin-packing)以优化成本和资源利用率。Karpenter 显著简化了节点管理,尤其适合工作负载多样化、需求波动大的场景。是 EKS 相对于 GKE/AKS 的一个重要差异化优势。
容量类型: 支持 On-Demand、Spot(通过托管节点组或 Karpenter)、Dedicated Hosts。Karpenter 对 Spot 实例的管理尤其出色,能自动处理 Spot 中断并重新调度 Pods。
Google Kubernetes Engine (GKE):
节点类型:标准模式 (Standard Mode): 用户管理节点池(Node Pools)。用户定义节点池的配置(机器类型、镜像、数量、自动扩缩容策略等)。Google 负责节点的底层基础设施管理,但用户需要通过 GKE 控制台或 gcloud 命令管理节点池的扩缩容和升级(尽管有自动升级选项)。
Autopilot 模式: 这是 GKE 的革命性创新。 用户完全无需管理节点!用户只需定义工作负载的资源请求(CPU、内存),GKE Autopilot 会自动管理底层基础设施:动态分配计算资源(基于 Google 的资源池)、自动扩缩容(Pod 和节点层面)、自动修补和升级、优化资源利用率。用户按实际使用的 vCPU/内存/GPU 资源付费(秒级计费),无需为节点付费。极大降低了运维复杂度,特别适合无服务器化倾向、关注成本效率、开发团队资源有限的场景。是 GKE 的核心卖点。
操作系统: 主要支持 Container-Optimized OS (COS),这是 Google 专门为运行容器优化的轻量级、安全、自动更新的 Linux 发行版。也支持 Ubuntu 和 Windows Server(通过专门的 Windows 节点池)。
自动扩缩容:Cluster Autoscaler (CA): GKE 内置并自动管理 CA。用户只需在节点池上启用自动扩缩容,设置最小/最大节点数即可。GKE 的 CA 集成度非常高,通常开箱即用。
Pod 水平自动扩缩容 (HPA): Kubernetes 标准组件,GKE 完全支持。
Pod 垂直自动扩缩容 (VPA): GKE 提供托管的 VPA 服务,可以自动调整 Pod 的资源请求和限制,优化资源利用率。
Autopilot 模式: 自动扩缩容是其核心能力,完全由平台管理。
容量类型: 支持 On-Demand、Preemptible VMs(类似 Spot,通过节点池配置)、Committed Use Discounts(长期承诺折扣)。Autopilot 模式下,用户无需关心底层容量类型,由 Google 优化成本。
Azure Kubernetes Service (AKS):
节点类型:托管节点池 (Managed Node Pools): 这是 AKS 的标准方式。 用户通过 Azure 门户、CLI 或 ARM 模板定义节点池(VM 大小、OS 类型、数量、子网等)。Azure 负责节点的底层管理(如主机维护),但用户需要管理节点池的扩缩容和升级(尽管有自动升级通道)。
虚拟节点 (Virtual Nodes): 基于 ACI (Azure Container Instances) 的无服务器容器服务。允许 AKS 集群在需要时快速启动 Pod 到 ACI 中,无需等待节点扩容。适合突发流量、批处理任务等场景。Pod 运行在 ACI 上,与 AKS 节点池网络互通。
操作系统: 主要支持 Ubuntu 和 Azure Linux(Microsoft 推荐的、针对容器优化的 Linux 发行版)。也支持 Windows Server(通过专门的 Windows 节点池)。
自动扩缩容:Cluster Autoscaler (CA): AKS 内置并自动管理 CA。用户在节点池上启用自动扩缩容,设置最小/最大节点数即可。集成度高。
Pod 水平自动扩缩容 (HPA): Kubernetes 标准组件,AKS 完全支持。
Pod 垂直自动扩缩容 (VPA): AKS 目前不提供托管的 VPA 服务,用户需要自行部署和配置开源 VPA。
容量类型: 支持 On-Demand、Spot(通过节点池配置)、Reserved Instances(长期承诺折扣)。虚拟节点(ACI)按秒计费。
工作节点模型对比总结:
特性 | Amazon EKS | Google GKE | Azure AKS |
主要节点管理方式 | 托管节点组 (推荐) / 自管理节点组 | 标准模式 (节点池) / Autopilot (无节点) | 托管节点池 / 虚拟节点 (ACI) |
操作系统 | Amazon Linux 2/2023, Ubuntu, Windows Server | Container-Optimized OS (COS), Ubuntu, Windows | Ubuntu, Azure Linux, Windows Server |
核心自动扩缩容 | Cluster Autoscaler / Karpenter (原生) | Cluster Autoscaler (内置) / Autopilot (内置) | Cluster Autoscaler (内置) / 虚拟节点 (ACI) |
VPA 支持 | 需自行部署开源 VPA | 提供托管 VPA | 需自行部署开源 VPA |
Spot/Preemptible | Karpenter 对 Spot 优化极佳 / 托管节点组支持 | 节点池支持 Preemptible VMs | 节点池支持 Spot VMs |
无服务器容器 | 无直接对应 | Autopilot 模式 (核心卖点) | 虚拟节点 (ACI) |
节点升级 | 托管节点组支持滚动升级 | 标准模式支持自动/手动升级;Autopilot 自动升级 | 支持自动升级通道/手动升级 |
运维复杂度 | 托管节点组中;Karpenter 简化 Spot 管理 | Autopilot 最低;标准模式中等 | 托管节点池中等;虚拟节点简化突发流量处理 |
1.3 网络模型:Pods 如何互联互通?
网络是 Kubernetes 集群的命脉。三大平台在 CNI(容器网络接口)插件选择、Pod IP 分配、网络策略实现、负载均衡集成等方面各有特色。
Amazon EKS:
CNI 插件: 默认使用 Amazon VPC CNI。这是 AWS 专门为 EKS 开发的 CNI 插件,其核心特点是:
Pod IP 直接使用 VPC IP: 每个 Pod 分配一个真实的 VPC 子网 IP 地址。这使得 Pod 可以像 EC2 实例一样直接参与 VPC 路由,无需额外的 NAT 或 Overlay 网络(在大多数情况下)。
安全组: Pod 可以直接关联 VPC 安全组(Security Groups for Pods),实现 Pod 级别的网络隔离和安全控制。这是 EKS 网络的一大优势。
IP 地址管理: 依赖 VPC 子网的 IP 地址池。需要合理规划子网大小,避免 IP 耗尽。支持 IPv4 和 IPv6。
网络策略: VPC CNI 本身不实现 Kubernetes NetworkPolicy。需要额外部署支持 NetworkPolicy 的 CNI 插件(如 Calico, Cilium)或使用 AWS 的安全组策略(Security Group Policy)来达到类似效果。安全组策略与 AWS 安全组深度集成,但属于 EKS 特有扩展。
负载均衡:Service Type: LoadBalancer: 创建 Service 时,EKS 自动集成 AWS Network Load Balancer (NLB) 或 Application Load Balancer (ALB)。
AWS Load Balancer Controller: 这是官方推荐的控制器,取代了旧的 Ingress Controller。它支持:
通过 Service 注解自动创建 NLB(支持 TCP/UDP 流量,性能高)。
通过 Ingress 资源自动创建 ALB(支持 HTTP/HTTPS 流量,高级路由规则,WAF 集成)。
支持 IP 模式(Pod IP 直接作为后端,提高效率)和实例模式(节点 IP 作为后端)。
与 AWS WAF, Shield, Cognito 等安全服务深度集成。
DNS: 集群内部使用 CoreDNS。Pod 可以通过 Service 名称解析。外部 DNS 集成通常使用 ExternalDNS 项目。
Google Kubernetes Engine (GKE):
CNI 插件:默认: VPC-native (使用 IpTables 或 eBPF 作为数据平面)。这是 GKE 的推荐模式。
Pod IP 使用别名 IP: Pod 分配的 IP 地址来自为节点配置的别名 IP 范围(Alias IP Ranges)。这些 IP 是 VPC 内的有效地址,但不是直接从子网分配的(子网 IP 用于节点主接口)。路由由 Google Cloud 路由表处理。
网络策略: 原生支持 Kubernetes NetworkPolicy,无需额外 CNI。GKE 使用其内部实现的网络策略引擎(基于 eBPF 或 IPTables)来强制执行规则。这是 GKE 的一个显著优势,开箱即用。
高效: VPC-native 模式通常性能很好,延迟低。
可选: Calico CNI(通过 GKE 插件安装)。如果用户需要 Calico 的特定功能(如 BGP、更精细的网络策略控制),可以选择安装。
负载均衡:Service Type: LoadBalancer: 创建 Service 时,GKE 自动集成 Google Cloud Load Balancing。
支持类型:外部负载均衡: 支持 Global External HTTPS Load Balancer (高级 HTTP/S 路由,CDN 集成,Cloud Armor WAF),Regional External HTTP(S) Load Balancer,Network Load Balancing (TCP/UDP, Passthrough)。
内部负载均衡: 支持 Internal TCP/UDP Load Balancing 和 Regional Internal HTTP(S) Load Balancing。
Ingress: GKE 提供 GKE Ingress Controller,它使用 Global External HTTPS Load Balancer 或 Regional External HTTP(S) Load Balancer 作为后端。支持高级路由、SSL/TLS 终止、认证等。与 Cloud Armor (WAF), Cloud CDN 等深度集成。
特性: Google Cloud Load Balancing 以其全球覆盖、高可用性、可扩展性和丰富的功能著称。GKE 的集成非常成熟和强大。
DNS: 集群内部使用 kube-dns 或 CoreDNS (取决于版本)。Pod 可以通过 Service 名称解析。外部 DNS 集成通常使用 ExternalDNS 或 Cloud DNS。
Azure Kubernetes Service (AKS):
CNI 插件:默认: Azure CNI。这是 AKS 的推荐模式。
Pod IP 使用 VNet IP: 与 EKS VPC CNI 类似,每个 Pod 分配一个真实的 Azure VNet 子网 IP 地址。Pod 可以像 VM 一样直接参与 VNet 路由。
IP 地址管理: 依赖 VNet 子网的 IP 地址池。需要合理规划子网大小。支持 IPv4 和 IPv6。
网络策略: Azure CNI 本身不实现 Kubernetes NetworkPolicy。需要额外部署支持 NetworkPolicy 的 CNI 插件(如 Calico, Cilium)或使用 Azure Network Policy(基于 Calico 的 Azure 托管版本)来实现。Azure Network Policy 与 Azure 网络安全组 (NSG) 有一定集成。
可选: Kubenet (较老,不推荐)。使用 Overlay 网络,Pod IP 是私有地址,通过节点进行 NAT。节省 VNet IP,但性能稍差,网络策略支持有限。
负载均衡:Service Type: LoadBalancer: 创建 Service 时,AKS 自动集成 Azure Load Balancer。
支持类型:公共负载均衡器: 用于暴露服务到公网。
内部负载均衡器: 用于在 VNet 内部暴露服务。
Ingress: AKS 提供 AGIC (Application Gateway Ingress Controller),它使用 Azure Application Gateway 作为后端。Application Gateway 是第 7 层负载均衡器,支持 HTTP/S 路由、SSL/TLS 终止、基于 Cookie 的会话亲和性、WAF (Web Application Firewall) 集成等。这是 AKS Ingress 的主要推荐方案。
替代方案: 也可以使用 Nginx Ingress Controller + Azure Load Balancer,或 Traefik 等。
DNS: 集群内部使用 CoreDNS。Pod 可以通过 Service 名称解析。外部 DNS 集成通常使用 ExternalDNS 或 Azure DNS。
网络模型对比总结:
特性 | Amazon EKS | Google GKE | Azure AKS |
默认 CNI | Amazon VPC CNI (Pod IP = VPC IP) | VPC-native (Pod IP = Alias IP) | Azure CNI (Pod IP = VNet IP) |
Pod IP 地址来源 | VPC 子网 IP | 节点别名 IP 范围 | VNet 子网 IP |
NetworkPolicy 支持 | 需额外 CNI (Calico/Cilium) 或 安全组策略 | 原生支持 (开箱即用) | 需额外 CNI (Calico/Cilium) 或 Azure Network Policy |
安全组/NSG 集成 | 强 (Security Groups for Pods) | 无直接集成 (依赖 NetworkPolicy) | 中等 (Azure Network Policy 与 NSG 有集成) |
LoadBalancer 类型 | NLB (TCP/UDP), ALB (HTTP/S) | Global/Regional External HTTP(S), NLB, Internal LB | Public/Internal LB (L4), Application Gateway (L7) |
Ingress 控制器 | AWS Load Balancer Controller (ALB/NLB) | GKE Ingress Controller (Global/Regional HTTP(S)) | AGIC (Application Gateway) |
负载均衡器特性 | 与 AWS WAF, Shield, Cognito 深度集成 | 与 Cloud Armor (WAF), Cloud CDN 深度集成,全球负载均衡 | 与 Azure WAF (Application Gateway) 深度集成 |
DNS | CoreDNS (内部), ExternalDNS (外部) | kube-dns/CoreDNS (内部), ExternalDNS/Cloud DNS (外部) | CoreDNS (内部), ExternalDNS/Azure DNS (外部) |
IP 规划复杂度 | 高 (需预留足够 VPC IP) | 中 (别名 IP 范围规划) | 高 (需预留足够 VNet I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