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信号传播速度与延时

使用SI9000计算传输线传播时延并进行验证
根据理论知识可知,电信号在真空中传输速度 c=3X10⁸m/s=11.8inch/ns,传播延迟Tpd = 1/Vp,信号传播速度Vp可由下列几个公式进行计算:


使用SI9000创建一个阻抗为50欧姆的表层传输线模型,可以看到软件计算出来的信号单位长度传播时延Tpd为140ps/in,单位长度电感L为7.054nH/in,单位长度电容C为2.807pF/in,可以将单位长度电容与电感参数代上方入公式计算可得信号延长时间与软件计算的值一致。

但由于其表层传输线的特殊性,表层传输线上方为空气与绿油,但内层传输线上下层都为介质,所以表层传输线在计算时的介电常数通过反推可发现并不是下层介质的介电常数,使用上方传输线数据进行反推可知,计算出来的介电常数值为ɛr=(c/Vp)²=(c*Tpd)²=(11.8*0.14)²=1.652,并不等于模型中代入计算的介电常数3.8。

这是因为传输线的传播速度取决于其有效介电常数值,在内层的有效介电常数值为相邻介质的介电常数值,但在表层的传输线与空气相邻,而空气的介电常数值为1,表层走线的有效介电常数值为电场穿过空气与保留在介质中的电场强度的加权平均值,故在表层的介电常数值要小于介质的介电常数值。

根据该结论与公式1可知,当介电常数越小且C的大小为常数时,Vp的值就越大,即信号的传播速度就越快,在相同长度的传输线内进行传输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

所以可以由此得到结论:传输线在顶层传输的速度比在内层创数的速度更快

下面使用ADS进行建模验证:

分别建立一个顶层的传输线模型(Sig_Top)与内层传输线模型(Sig_Internal),观察仿真结果:

经过仿真验证可知在顶层传输线的传播速度要大于内层传输线的传播速度。

http://www.dtcms.com/a/312611.html

相关文章:

  • [硬件电路-143]:模拟电路 - 开关电源与线性稳压电源的详细比较
  • PLC传感器接线与输出信号接线
  • Redis实战(7)-- 高级特性 Redis Stream数据结构与基础命令
  • 【0基础PS】PS工具详解--文字工具
  • .NET 开源节点编辑器,将你的程序功能模块节点化
  • pytorch 安装
  • Paxos 算法是什么?介绍 RAFT 和 ZAB,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会有脑裂问题吗?为什么?
  • 算法竞赛阶段二-数据结构(39)数据结构栈模拟实现
  • AI陪伴赛道,热闹背后是真需求还是泡沫?
  • 应急响应整理
  • Back to the Features:附录A
  • [创业之路-532]:知识、技能、技术、科学各自解决什么问题?
  • 手机(电脑)与音响的蓝牙通信
  • 15_01_opencv_形态学滤波
  • 动态置信度调优实战:YOLOv11多目标追踪精度跃迁方案(附完整代码)
  • C++引用:高效安全的别名机制详解
  • 用于 UBI 的 Elasticsearch 插件:从搜索查询中分析用户行为
  • centos9 安装docker engine
  • Parcel 使用详解:零配置的前端打包工具
  • RPG增容3:尝试使用MVC结构搭建玩家升级UI(一)
  • Spring MVC 九大组件源码深度剖析(一):MultipartResolver - 文件上传的幕后指挥官
  • 服务端⾼并发分布式结构演进之路
  • mysql管理
  • Kafka 是什么?
  • C语言--结构体
  • Abaqus显示组怎么使用
  • 动态规划精讲:01背包问题的理论、优化与三大经典变种应用
  • kafka与其他消息队列(如 RabbitMQ, ActiveMQ)相比,有什么优缺点?
  • 渗透作业4
  • 华为云云服务高级顾问叶正晖:华为对多模态大模型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