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车位到车位”自动驾驶真相

🅿️➡️🅿️“车位到车位”到底指什么

“车位到车位”听起来像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自动驾驶场景:你坐进车里,输入目的地,然后车辆从出发地的车位自动驶出,穿越城市道路、高速、红绿灯、路口、拥堵路段,最终抵达目的地并自动泊入车位,全程无需接管。但现实中,这个词更多是一个营销术语,它的实现程度、技术路径、适用范围都远比字面意思复杂。

📌 “车位到车位”包含哪些环节?

完整的“车位到车位”自动驾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自动泊出:从停车位中安全驶出,避开周围障碍物;
  2. 低速场景导航:如地下车库、园区道路等非结构化区域;
  3. 城市道路自动驾驶(城区NOA):红绿灯识别、路口通行、变道、避让行人等;
  4. 高速/快速路自动驾驶(高速NOA):匝道进出、自动变道、跟车巡航等;
  5. 目的地识别与路径规划:识别目标停车场或车位;
  6. 自动泊车(APA)或代客泊车(AVP):完成最终泊入动作。

只有当这六个环节全部打通,且用户无需频繁接管时,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的“车位到车位”。

🔍 它和 NOA、APA、AVP 有什么关系?

模块全称功能是否包含在“车位到车位”中
NOANavigate on Autopilot高速/城市道路自动驾驶
APAAuto Parking Assist自动泊车(车位识别+泊入)
AVPAutonomous Valet Parking代客泊车(车主下车后车辆自动泊入)
ICCIntelligent Cruise Control智能巡航(跟车、刹停)✅(作为子功能)

“车位到车位”可以看作是NOA + APA/AVP + 感知导航 + 自动泊出的组合,是多个子系统的集成结果。

🧠 为什么它这么难实现?

“车位到车位”听起来简单,但技术挑战巨大,主要体现在:

  • 场景跨度大:从封闭车库到开放道路,感知与决策逻辑完全不同;
  • 感知要求高:需要识别车位、障碍物、交通标志、红绿灯、行人等多种元素;
  • 定位难度大:地下车库 GPS 信号弱,需依赖视觉/雷达定位;
  • 系统协同复杂:泊车系统、导航系统、感知系统、控制系统需无缝衔接;
  • 安全兜底机制:必须有完善的接管机制与异常处理能力。

因此,虽然“车位到车位”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目标,但目前真正实现这一能力的车型仍然有限,且多为特定区域、特定条件下的“半自动”实现

🧩 实现“车位到车位”的核心技术

🎥 感知系统:让车辆“看得见”

感知系统是自动驾驶的“眼睛”,负责识别周围环境中的一切关键要素:

  • 摄像头:识别车道线、红绿灯、交通标志、行人、车辆等;
  • 毫米波雷达:探测中远距离的动态目标,抗干扰能力强;
  • 激光雷达(部分车型):提供高精度三维点云,识别障碍物轮廓;
  • 超声波雷达:用于近距离泊车场景,识别墙体、车位边界等。

感知系统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车辆能否在复杂环境中“看清楚”,尤其是在无图、无规则提示的情况下。

📍 定位与导航:让车辆“知道在哪儿、要去哪儿”

“车位到车位”需要车辆在不同场景下都能精准定位,并规划合理路径:

  • GNSS + IMU:基础定位手段,但在地下车库等场景易失效;
  • 视觉/雷达定位:通过与环境特征匹配实现无图定位;
  • 导航地图:提供路径规划(如高德、百度地图);
  • 动态建图:车辆实时构建局部地图,辅助路径规划与避障;
  • 语义导航:将路径转化为“前方左转”、“驶入匝道”等语义目标,供模型理解。

🧠 行为决策系统:让车辆“知道怎么走”

这是自动驾驶的“大脑”,负责在复杂交通环境中做出合理决策:

  • 路径规划:基于导航目标和感知结果,规划最优行驶路径;
  • 行为决策:判断是否变道、是否避让、是否停车等;
  • 预测模块:预测周围车辆、行人的行为,提前做出反应;
  • 规则引擎:内置交通规则(如红绿灯通行逻辑、让行规则);
  • 博弈模型:在变道、并线等场景中与其他车辆“协商”通行权。

🅿️ 泊车能力:让车辆“能进出车位”

泊车是“车位到车位”中最容易被忽视、但技术难度极高的一环:

  • APA(自动泊车):车辆在驾驶员监督下自动泊入车位;
  • 记忆泊车:车辆记住固定路线(如小区车库),自动完成泊车;
  • AVP(代客泊车):车主下车后,车辆自动寻找车位并泊入;
  • 泊出能力:从狭窄车位中安全驶出,避让周围障碍物。

泊车场景中 GPS 信号弱、空间狭窄、障碍物多,对感知与控制要求极高。

🧑‍💻 人机交互与接管机制:让用户“敢用、能接管”

再强的自动驾驶系统,也必须有良好的人机交互设计:

  • 语音交互:用户可通过语音设置目的地、启动泊车等;
  • 接管提示:系统在能力边界前及时提示用户接管;
  • 驾驶员监测系统(DMS):确保驾驶员注意力在线;
  • 远程召唤/泊车:用户可在车外通过 App 控制车辆泊入/泊出。

这些机制不仅提升体验,更是保障安全的关键。

⚠️ “车位到车位”真的能全程不接管吗?

🛣️ 城区 NOA:能力提升快,但仍需接管兜底

城区 NOA 是“车位到车位”中最复杂的一环,涉及红绿灯识别、路口通行、非机动车避让、行人穿行等多种动态场景。

现实表现:

  • 在白名单城市(如上海、深圳、广州等)表现较好;
  • 在非白名单城市或新开通区域,体验波动较大;
  • 对施工、临时改道、交通警察指挥等“长尾场景”仍需人工接管;
  • 多数系统仍要求驾驶员“手不离方向盘、眼不离前方”。

城区 NOA 已具备“可用性”,但稳定性和泛化能力仍有限,不能完全替代人类驾驶。

🅿️ 泊车场景:看似简单,实则挑战巨大

泊车是“车位到车位”中最容易被忽视、但技术难度极高的一环:

  • 地下车库 GPS 信号弱,定位困难;
  • 车位识别依赖视觉,对光照、遮挡敏感;
  • 障碍物种类多样:如锥桶、购物车、低矮障碍物等;
  • 泊出路径复杂,尤其在狭窄空间中需多次调整方向。

现实表现:

  • APA(自动泊车)在多数车型中已较为成熟;
  • AVP(代客泊车)仍多为“演示级”,对环境要求高;
  • 记忆泊车功能依赖用户手动录制路径,泛化能力弱。

泊车能力是“车位到车位”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目前仍需用户参与或特定条件支持。

🌧️ 极端场景:系统鲁棒性仍是挑战

无论是城区 NOA 还是泊车系统,在以下场景中都存在明显能力边界:

场景类型挑战
雨雪雾天气感知系统性能下降,车道线识别困难
夜间无灯道路视觉感知能力受限,障碍物识别不稳定
施工/改道无法提前感知,需实时应对
临时交通指挥系统难以识别交警手势或临时标志
停车场混乱布局无规则车位、无编号、无标线等情况

当前系统在标准化道路环境中表现良好,但在“非结构化”或“突发”场景中仍需人工兜底。

🧑‍💻 用户体验 vs 技术能力:别把“演示级”当“量产级”

很多厂商在发布会上展示“车位到车位”功能时,往往选择最理想的路线、最熟悉的场景、最干净的环境,这与用户日常使用环境存在差距。

  • 演示级:特定路线、特定天气、特定场景下可实现;
  • 量产级:用户在大多数场景下都能稳定使用,且无需频繁接管;
  • 可用级:系统能识别自身能力边界,及时提示用户接管,保障安全。

当前“车位到车位”功能在部分车型中已达到“可用级”,但距离“量产级全自动”仍有明显差距

🚗 落地“车位到车位”的量产车型

截至 2025 年中,已有多家车企将“车位到车位”作为核心卖点推向市场,但它们的实现方式、覆盖范围、用户体验差异巨大。我们从功能完整性、可用性、稳定性、技术含量四个维度来分析。

🚗 量产车型“车位到车位”能力对比表(2025年中)

品牌/车型版本能力亮点宣传与实际
理想 AD Max(L9/L8/MEGA)OTA 6.5 起城区 NOA + 高速 NOA + 自动泊车全国 ETC 自动通行、复杂场景处理能力强✅ 功能覆盖广;⚠️ 城市 NOA 仍以白名单为主;⚠️ 泊车泛化能力有限
小鹏 XNGP(G6/G9/P7i)XOS 5.5.0 起城区 NOA + 自动泊车 + 路线学习P挡一键启动、泊车与 NOA 无缝衔接✅ 技术路径清晰;⚠️ 首次使用需学习路线;⚠️ 泛化能力待提升
小米 SU7 系列2024 年底起自动泊出 + 城区 NOA + APA端到端架构、视觉优先、体验流畅✅ 架构先进;⚠️ 城市 NOA 灰度开通中;⚠️ 泊车复杂场景仍需人工
华为 ADS 3.0(问界 M9、智界 S7)ADS 3.0 起城区 NOA + AVP + 动态建图GOD 感知 + PDP 决策,泊车体验强✅ 城市通行能力强;⚠️ 仍保留轻图依赖;⚠️ AVP 在部分车库需干预
卓越方案(比亚迪/奇瑞/长安等)2025 年起记忆泊车 + 城区 NOA(部分)成本低、适配中低端车型✅ 路线务实;⚠️ 多为“演示级”;⚠️ 泛化能力弱、接管频繁

📊 总结对比表

品牌功能完整性城市 NOA泊车能力泛化能力达成效果
理想⭐⭐⭐⭐⭐⭐⭐⭐⭐⭐⭐⭐⭐⭐
小鹏⭐⭐⭐⭐⭐⭐⭐⭐⭐⭐⭐⭐⭐⭐⭐
小米⭐⭐⭐⭐⭐⭐⭐⭐⭐
华为⭐⭐⭐⭐⭐⭐⭐⭐⭐⭐⭐⭐⭐⭐⭐⭐
卓越方案⭐⭐⭐⭐⭐⭐

🚀 从“车位到车位”到“真正自动驾驶”还有多远?

技术再强,如果用户不敢用、不信任,就无法真正落地。未来的关键在于:

  • 系统透明性:用户能理解系统在做什么;
  • 能力边界提示:系统能明确告诉用户“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 兜底机制:极端场景下系统能安全退出或请求接管;
  • 法规支持:明确责任划分,保护用户权益。

“车位到车位”是当前自动驾驶技术的高光时刻,但它不是终点,而是通往真正自动驾驶的起点

未来的自动驾驶,不只是“从 A 到 B 不用手”,而是:

“从 A 到 B,系统知道怎么走、知道何时不该走、知道何时该让你来走。”

这才是真正的智能驾驶。

http://www.dtcms.com/a/303244.html

相关文章:

  • pcm,msd调制解调仿真
  • WCF服务通信框架
  • 用友NC漏洞批量检测工具,支持POC显示、单一检测、批量检测、结果导出、AI交互等
  • Parasoft Virtualize用服务虚拟化加速银行系统的软件测试
  • Red Hat OpenShift AI 产品简介
  • XCF32PVOG48C Xilinx Platform Flash PROM
  • 神经网络CNN、RNN、Transform
  • 【实时Linux实战系列】在实时应用中进行负载均衡
  • Docker 部署 Supabase并连接
  • 【Linux】重生之从零开始学习运维之Mysql
  • 深度学习篇---层与层之间搭配
  • 基于Qlearning强化学习的水下无人航行器路径规划与避障系统matlab性能仿真
  • 免费离线翻译软件LibreTranslate免安装一键启动整合包下载
  • JavaScript 回调函数讲解_callback
  • LeetCode|Day28|67. 二进制求和|Python刷题笔记
  • 波形发生器AWG硬件设计方案
  • AW2013 LED驱动芯片 工作方式介绍
  • Java线程池详解:核心参数与工作原理
  • PBR(策略路由)
  • 力扣-39.组合总和
  • 一段英文自我介绍
  • Source Insight的快速使用
  • gpfs磁盘相关命令及使用
  • nvim编辑器
  • CLion运行多个main函数
  • MySQL存储过程(二):存储过程实例(增删改查)及调用
  • Web3技术解析:从网络架构到业务创新的范式的变革
  • mysql全量备份、全量恢复demo
  • 二叉树基本概念
  • 安装anaconda后,如何进入python解释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