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韩愈】简历与生平
目录
一、韩愈个人简历
二、个人主要经历
三、个人成就及影响
1、文章
2、诗歌
3、思想
4、史学
四、历史评价
一、韩愈个人简历
基本信息
姓名: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
性别:男
年龄:768年-824年12月25日 712年—770年(杜甫770年病逝,也就是杜甫生前最后2年,韩愈才出生)
家庭住址: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
学历:进士及第
官位:历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刑部侍郎、晚年吏部侍郎等
信仰: 儒家(注: 和杜甫一样)
民族: 汉
爱好: 推崇古体散文、作诗 。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
特长:古体散文、作诗
主要成就:开古文运动之滥觞,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亦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有《韩昌黎集》传世
成名:生前才学名气很大
主要作品:著有《韩昌黎集》,代表作有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
职业规划:积极入世,奉儒守官
人物关系(注: 韩愈的祖父辈也是宦官,和杜甫的祖父辈很相似):
父亲-韩仲卿(官居秘书郎,赠尚书右仆射。 注: 李白曾赠诗给韩愈的父亲)
母亲:——(后赠郡国夫人)
继母:卢氏
祖父:韩叡素(官至桂州都督府长史)
曾祖父:韩仁泰(唐时官至曹州司马)
先祖: 韩王信之子,西汉初将领,封弓高侯
夫人:卢氏(范阳人,封高平郡君)
子女:
二、个人主要经历
✅ 771年,韩愈三岁, 失去双亲,随兄嫂生活,哥哥韩会抚养成人(韩愈出生时,其父韩仲卿时任秘书郎。 3年后韩愈就失去双亲。)
✅ 777年,韩愈9岁,哥哥韩会因受宰相元载牵连,贬韶州刺史,后不久去世,韩愈跟随寡嫂郑氏。
注:韩愈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 从小的家庭背景及生活环境有关。
✅ 792年,韩愈24岁,进士及第。韩愈从19岁开始考,一共考了4次,第4次才考上。
✅ 793~795年,韩愈25~27岁,韩愈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3次,遭遇失败。
- 其间曾三次给宰相上书,均未得到回复(注: 韩愈的名气却增大了)。同年,离开长安,经潼关回到河阳县,于是前往东都洛阳(注: 另谋出路)
✅ 韩愈的2次幕府生活
- (第一次幕府生活)796年,韩愈28岁,因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 加秘书省校书郎衔, 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
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间,在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 (第二次幕府生活)799年,韩愈31岁,董晋逝世,韩愈随董晋灵柩离境。后韩愈应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之聘,出任节度推官,试协律郎。
800年,韩愈32岁,张建封去世。同年韩愈前往长安,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
✅ 屡遭贬谪
- 801年,韩愈33岁,通过铨选。 34岁,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
- 35岁,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当时关中地区大旱,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在愤怒之下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遭李实等谗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 805年,37岁,韩愈获赦免,不久获授江陵法曹参军。 38岁,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808年,韩愈40岁,正式担任国子博士(降职->升职了)
- 810年,42岁,被降授为河南县令。43岁,任职方员外郎,回到长安。44岁复任国子博士。(降职->升职了)
- 45岁,韩愈认为自己才学高深,却屡次遭贬斥,便创作《进学解》来自喻。宰相看后,很同情韩愈,认为他有史学方面的才识,于是调韩愈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同时,他奉命修撰《顺宗实录》。
- 47岁,晋升为中书舍人,此后获赐绯鱼袋。不久,厌恶韩愈的人称他先前任江陵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留他住宿礼遇厚重。裴均之子裴锷是平庸浅陋之人,裴锷看望父亲时,韩愈在为裴锷送行的文章序中,仍称呼裴锷的字。这一说法在朝官中引起很大反响,韩愈因此被改授为太子右庶子。
✅ 817年,韩愈49岁,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升刑部侍郎
- 宰相裴度出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出讨淮西叛藩吴元济。聘请韩愈任行军司马,赐紫服佩金鱼袋。
✅ 819年,韩愈51岁,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为潮州刺史。
- 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览奏后大怒,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注: 韩愈在潮州大概呆了8个多月
✅ 同年,适逢大赦,宪宗便于同年十月量移韩愈为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刺史。 韩愈52岁,在袁州任上的功绩:
按照袁州风俗,平民女儿抵押给人家做奴婢,超越契约期限而不赎回,就由出钱人家没为家奴。韩愈到后,设法赎出那些被没为家奴的男女,让他们回到父母身边。于是禁止此种风俗,不许买人为奴。
- 此年九月,韩愈52岁, 唐穆宗召韩愈入朝任国子祭酒。同年冬,韩愈回到长安。
✅ 821年,韩愈54岁,转任兵部侍郎。 55岁,因镇州兵变,命韩愈为宣慰使,前往镇州
韩愈即将出发时,百官都为他的安全担忧。元稹说:“韩愈可惜。”穆宗也感到后悔,命韩愈靠近成德境界后,先观察形势变化,不要急于入境,以防不测。
韩愈说:“陛下命我暂停入境,这是出于仁义而关怀我的人身安危;但是,不畏死去执行君命,则是我作为臣下应尽的义务。”于是毅然只身前往。
✅ 822年,韩愈55岁,
- 韩愈55岁,转任吏部侍郎,翌年(823年)六月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神策军将士听说韩愈就任京兆尹后,都不敢犯法,私下里相互告诫道:“他连佛骨都敢烧,我们怎么敢犯法。”
- 韩愈任职不久,便因不参谒宦官,被御史中丞李绅弹劾。韩愈不服,称此举经穆宗恩准。二人你来我往,争辩不止。宰相李逢吉趁机奏称二人关系不合,朝廷便外放李绅为浙西观察使,改授韩愈为兵部侍郎。不久后,穆宗得知个中事由,再授韩愈为吏部侍郎。
注: 韩愈官场多次升升降降。
✅ 824年,韩愈57岁,病逝,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注: 杜甫59岁病逝)
注: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追封韩愈为昌黎伯,并准其从祀孔庙。
三、个人成就及影响
1、文章
主张: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
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之先声
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
成就:
- 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状》都有这个特点。当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还是《论佛骨表》。其中所讲的就是“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的话。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
- 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 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之先声。
韩愈文章特点:
注:韩愈虽然尊儒却不墨守。例如《读墨子》一文曾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这样的言论显然同他尊崇孔孟之道有所牴牾。
注:敢于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有时也敢于突破社会上的流俗之见。例如他写《讳辩》一文,是专为李贺不得应举而发表的意见。李贺之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了避讳,李贺便不得举进士。对于这样的世俗之见,韩愈是不以为然的。于是他便“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写成了极有说服力的一篇《讳辩》。
注:不顾流俗,不怕笑侮,抗颜而为师。韩愈的《师说》。柳宗元就做不到韩愈这样为师,柳宗元在《答韦中立书》中曾经说过:“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又《报严厚与书》说:“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不为人师。
注:突破传统写法。例如墓志铭这一文体,在韩愈笔下,便颇有新的特征,形式多样,甚至“一人一样”。与墓志近似的文体,还有哀祭之文。这类文字韩愈也有独创,不同寻常。例如《祭河南张员外文》,茅坤就评为“奇崛”,姚范以为“他人无此”,刘大櫆也说:“祭文退之独擅。”至于《祭十二郎文》,曾国藩虽然认为这类文章“究以用韵为宜”,但他又说:“韩公如神龙万变,无所不可。”意指韩愈祭文创作的变化不测。
注:吐辞造语之精工。辞章造诣,在他前后,很少有人企及。例如《进学解》一篇之中就有“业精于勤”“刮垢磨光”“贪多务得”“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等,都已传为流行的成语;还有一些成语如“提要钩玄”“焚膏继晷”“闳中肆外”“啼饥号寒”等,也是从这一篇的语句中凝缩而来的。
2、诗歌
- 多长篇古诗,其中不乏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的佳作,如《归彭城》《龊龊》《县斋有怀》等,大都写得平实顺畅
- 也有写得清新、富于神韵、近似盛唐人的诗,如《晚雨》《盆池五首》,尤其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 韩愈诗风向怪奇一路发展,大致始于贞元中后期,至元和中期已经定型。贞元、元和之际的阳山之贬,一方面是巨大的政治压力极大地加剧了韩愈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将荒僻险怪的南国景观推到诗人面前,二者交相作用,乃是造成韩愈诗风大变的重要条件。他在这一时期写的《宿龙宫滩》《郴口又赠二首》《龙移》《岳阳楼别窦司直》《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等诗中,使用最多的是那些激荡、惊怖、幽险、凶怪的词语,诸如“激电”“惊雷”“怒涛”、“大波”以及出没的“蛟龙”、悲号的“猩鼯”、森然可怖的“妖怪” “鬼物”,都辐凑笔端,构成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意象。
- 在诗歌表现手法上,韩愈也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南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全诗102韵,长达一千多字,连用七联叠字句和51个带“或”字的诗句,铺写终南山的高峻,四时景象的变幻。叶燮认为“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所谓“大变”,正是韩愈之诗新的特点。
3、思想
✔️ 行道 + 明道
韩愈积极求官不仅是为衣食,也是为了行道,为文也不仅是好古人之辞,而是为了明道。韩愈为人所行之道,及其为文所明之道,都可从他一生实践得到证明:
- 韩愈的“道”,是主张“忧天下”而不赞成“独善自养”的,也即是主张“兼济天下”而不赞成“独善其身”。可以看出,他虽然继承了儒家“兼济”的思想,却又有所不同。
例子,其《上宰相书》至于再三,固然是为了做官,但他做官确有行道的目的。为了行道,韩愈还曾希望做个谏官。
例子,韩愈写《争臣论》一文,就曾以言责批评谏议大夫阳城。当他自己一旦做了御史,有了言责,便立即上书言事。《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是一篇体现韩愈行道的重要文章。
✔️ 韩愈之道也是主张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他反对藩镇割据,还不仅因为自幼身经藩镇割据所造成的生活困苦,主要还是因为他看到了藩镇割据给国家造成的危害。
例子,淮蔡平定之后,韩愈还奉命写了《平淮西碑》,此碑行文鲜明地表达了主张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在当时,反对藩镇割据是个重要的政治态度,也是韩愈行道的一个重要内容。
✔️ 韩愈的道又是关心社会现实、反对佛老的。在唐代,反对佛教虽不始于韩愈,但兼辟佛老,则以韩愈为最。
例子,一篇《原道》竟然提出“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还要“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这是十分激烈的主张。
例子,韩愈更激烈的言论还是《论佛骨表》。他在表中首先历数自古帝王长寿者不曾奉佛,而奉佛者大都短命。
✔️ 韩愈之道又是主张重视人材、选拔人材的。终其一生,始终注意培养人材、推荐人材。
例子,《行难》一文反复说明选拔人材的重要;《与祠部陆员外书》曾向陆傪推荐侯喜、侯云长、刘述古、韦群玉、沈杞、张苰、尉迟汾、李绅、张后余、李翊等。韩愈当时重视人材的言论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4、史学
撰有《顺宗实录》5卷,是韩愈在韦处厚所撰3卷《顺宗实录》基础上改写而成,他“削去常事,著其系于政者,比之旧录,十益六七,忠良好佼,莫不备书,苟关于时,无所不录。” 从实录可看出他对宫市之斥责,对盐铁使进奉的批判,对京兆尹李实罪行的揭露等等,说明表状所言,符合实情。
注: 韩愈没有杜甫的书法骑射、没有李白的剑术等等
四、历史评价
注: 历史高度评价太多了,这里摘录比较经典的,不一一列举了:
✔️白居易:“学术精博,文力雄健,立词措意,有班(班固)、马(司马迁)之风,求之一时,甚不易得。加以性方道直,介然有守,不交势利,自致名望。可使执简,列为史官,记事书法,必无所苟。”
注: 韩愈比白居易大4岁
✔️ 欧阳修:“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事”
✔️ 苏洵:“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遑惑,而抑绝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
✔️ 苏轼:子美(杜甫)之诗,退之之文,鲁公(颜真卿)之书,皆集大成者也。
✔️ 曾国藩:“韩公如神龙万变,无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