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图像识别任务的边界正在改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过去我们做图像识别,需要从数据收集开始,一步步走:人工标注、模型设计、训练调参、部署上线。而现在,在很多常规任务中,这条路线正被打破。越来越多的人直接把图像扔给 Claude 4 或 GPT-4o,大模型一眼看完,就能准确地告诉你是什么,甚至还能解释为什么这么判断。

很多人会说这是“模型能力强”,但这句话其实说了一半。真正的变化在于:底层技术范式正在发生转移,特别是大模型的训练方式,已经决定了它具备了我们传统模型所不具备的“通用视觉理解能力”。


为什么大模型能“看一眼就知道”?

传统图像识别模型,比如 ResNet、YOLO、MobileNet,它们的训练方式是非常明确的:输入一批图片,告诉模型每张图片是什么标签,模型慢慢学会从像素中提取特征来做分类或定位。这种训练是任务驱动的,即只为这个分类任务服务,换个任务就得重新训。

而大模型不是这么练出来的。

📚 多模态大模型是怎么训练的?

以 GPT-4o、Claude 4 为例,它们属于多模态模型。所谓多模态,就是能同时理解图像、文字、语音甚至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数据。

这些模型的训练,分为几个阶段:

  1. 第一阶段:对齐图文
    模型会接收大量的图像+文字描述对(例如图片+alt文本、新闻图片+配图说明、社交媒体配图+标题等)。训练目标是让模型“看到图像时知道该说什么”,或者“看到描述时知道图像可能是什么样”。这一步让它们学会了把图像内容和语言表示绑定在一起

  2. 第二阶段:统一编码表示
    模型会把图像转成一种抽象表示(向量),然后和语言放到同一个语义空间里。换句话说,图像和文字“说的是同一种话”,这一步很关键,是它能理解图像背后语义的核心。

  3. 第三阶段:指令微调(Instruction Tuning)
    模型会进一步学习如何按人类指令来回答问题。比如给一张图,问“图中有几辆车”“你能描述一下这个场景吗”“图中可能出现什么风险”等。这些数据来自于人工编写、模拟对话、或者通过已有模型自动生成。

  4. 第四阶段:强化训练与多任务优化
    这一步模型已经具备基本理解能力,但还会继续学习更复杂的任务,比如图像问答、视觉推理、跨图像对比等。训练目标不再是“准确分类”,而是“全面理解”和“有效回应”。

整个过程可以理解为:它不是学会了怎么分类,而是学会了怎么看图说话。


那它到底“看”了多少图?

没有官方数据披露,但可以从一些论文和报告中推测:GPT-4o 类模型可能见过上亿张图像,配套的文字描述也是亿级别。包括:

  • 开源图文数据集(如 LAION-5B,包含 50 亿对图文)
  • 网页爬虫采集的图文网页内容
  • 开源视频中抽帧配字幕信息
  • 科研文献中的插图与图说
  • 图书与教材图文内容

这远远超出了我们传统模型用几万张图做分类训练的规模。它们学到的是“世界常识”层面的图像知识,而不只是某一类任务。


标注是不是就没用了?

不是。AI 标注反而变得更实用了。

现在一个可行的做法是:用大模型自动对图像做初步标注,然后人工抽查一部分做校验。

比如一个有 10 万张图的数据集,过去要 5 个标注员干一个月。现在用 Claude 4 初步标注一轮,然后人工抽查其中 20%,确认标注一致性。如果误差可接受,剩下 80% 就可以直接用了。

这里的大模型其实就扮演了“懂行助手”的角色,负责大规模初筛,人工负责兜底控制质量。标注效率提高数倍,同时还能保持准确性。


那是不是以后都不用自己训练模型了?

这要分情况看。

1. 对于常规任务,大模型足够好

像图像分类(识别猫狗人车)、商品识别、OCR、简单场景分析这些,大模型不仅能处理,往往还能提供“更人类”的理解方式,比如描述、解释、上下文关联等。

甚至很多应用连模型都不用训,只要你能构建一个合理的提示词系统(prompt system),就能跑起来。

2. 对于专业场景,还得训模型

医疗影像(CT、MRI)、遥感图像(SAR、多光谱)、工业缺陷检测、PCB检测等任务,大模型没见过这些图,理解能力也有限。而且很多专业图像是“异常识别”,需要极高精度,出错成本高,还是得依赖专家和定制化模型。

3. 实时部署、隐私计算场景,大模型跑不动也不能用

比如边缘设备(摄像头、无人机、手机端)上实时识别,或医疗影像不能上传云端的场景,还是要用轻量模型(MobileNet、YOLOv5-tiny)在本地部署。


所以我们正在经历什么样的转变?

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一上来就想着收集数据、清洗、标注、训练、调参、验证……

现在更像是:先看看能不能直接用大模型解决,如果不行,再考虑训练。

不是因为“训练不重要”,而是不再是默认选项。我们开始从“构建模型”转向“构建解决方案”,这就是范式的变化。


如果你做的是图像识别相关的工作,可能已经体会到这个变化。也可能你还在习惯性地一张张标图、跑模型调超参。如果是后者,建议你可以停下来先试试 Claude 4 或 GPT-4o。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它们已经足够用了。

http://www.dtcms.com/a/296900.html

相关文章:

  • Linux系统编译安装PostgreSQL 12.8(含报错处理与配置热加载)
  • C++标准库算法实战指南
  • Linux 进程间通信:共享内存详解
  • 2025年人形机器人动捕技术研讨会于7月31日在京召开
  • 如何使用 pdfMake 中文字体
  • Next.js 中配置不同页面布局方案
  • 无锡市亨达电机盛装亮相 2025上海生物发酵展引关注
  • 深入理解大语言模型生成参数:temperature、top\_k、top\_p 等全解析
  • 首发即开源!DAWorkBench数据可视化分析软件正式发布!(附源码下载网址)
  • ubuntu安装teams解决方法
  • JavaScript中this的5大核心规则详解
  • vue 项目中 components 和 views 包下的组件功能区别对比,示例演示
  • Eureka-服务注册,服务发现
  • CSDN技术专栏开篇:高效开发环境搭建指南
  • Android Activity与Fragment生命周期变化
  • 深度学习(鱼书)day01--感知机
  • springboot实战篇2
  • 磁悬浮转子不平衡质量控制:比例谐振控制器深度解析
  • iOS网络之异步加载
  • Win10系统自带输入法打字,莫名切全角英文字母变大问题
  • Linux驱动18 --- LCD 屏
  • Ubuntu同一网段下配置多个雷达
  • 大模型开发框架LangChain之集成MCP工具
  • MC0461排队
  • 【时时三省】(C语言基础)怎样定义和使用指向函数的指针变量
  • 深入解析Java微服务架构请求流程:Nginx到Nacos的完整旅程
  • 数据库期中复习
  • JSONObject相关知识点
  • 嵌入式通信知识串讲:从同步 / 异步传输到 UART 协议 STM32F103 硬件解析
  • 大模型提示词漏洞攻防测试:技术分析与实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