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从链式协同到生态共生:制造业数智化供应链跃升之路

引言
在全球化与数智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亟需通过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重构供应链竞争力。数智化供应链的构建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路径,通过整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全链路数据贯通与动态优化,推动订单管理、仓储调度、运输配送等环节的实时可视与智能决策。
企业需同步强化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机制,借助算法模型优化资源布局与需求匹配,并通过供应链仿真系统构建风险预警能力,以应对市场波动与突发事件。实践中,需分阶段推进数字化转型,从智能排线、库存优化等场景切入,逐步向战略层渗透,同时突破数据孤岛与组织惯性等挑战,通过产学研合作与生态协同提升技术落地效能。
未来,随着AI与区块链技术的深化应用,供应链将向柔性化、自适应方向演进,为企业创造新质生产力与可持续发展动能。

打造数智化供应链的背景
►当前供应链的竞争态势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报告强调,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塑造新的发展动能和竞争优势,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跃升。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发展的高级阶段,以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主要特征,支撑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突显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升级成为关键。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供应链的模型、算法和供应链工程技术(比如数字化、人工智能AI)的加持和强化,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要素。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供应链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也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供应链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传统的单一企业已难以满足客户需求,各主体间的合作与竞争不断加剧;另一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加快,各企业间的竞争重点逐渐从业务层面向技术层面转移。此外,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全球性公共事件使供应链风险进一步加剧,对供应链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图 1供应链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供应链面临的挑战
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供应链模式正面临需求多样化与生产协同效率不足的双重挑战。2024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突破42万亿元,同比增长6.5%,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1.8万亿元。但供应链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企业间协同数据互通率不足40%,多级供应商响应周期超行业标准1.8倍,定制化订单交付准时率仅67%;生产端设备综合利用率徘徊在55%-60%,库存周转率较国际先进水平低30%,因供应链信息断层导致的产能错配损失约占行业总成本的18%。在此背景下,制造业供应链亟待通过数智化转型破解"纵向集成弱、横向协同难、动态响应慢"的困局,重塑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价值创造体系。
未来,随着“双循环”战略深化,供应链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服务边界向产业链上游延伸,通过C2M反向供应链实现“以销定产”;二是绿色化与数智化融合,新能源物流车、智能包装算法等创新正在重塑行业生态。在这场转型浪潮中,谁能率先打通数据血脉、构建智能决策中枢,谁就能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抢占制高点。
图 2供应链智能化发展框架
►为什么要打造数智化的供应链
供应链是基于交易,以商品或服务为对象,通过计划、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实现商品的流通和增值,最终为企业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全过程。根据产业链特征,供应链可划分为制造业供应链与服务业供应链两大分支。制造业供应链聚焦生产端协同,强调原材料采购、生产排程与库存管理的精准匹配,例如汽车产业需实现零部件全球调拨与JIT(准时制)交付;服务业供应链则更注重消费端敏捷响应,如电商需支撑“分钟级配送”、逆向退货等场景,同时整合金融、售后等增值服务。
当前,我国供应链产业仍面临“三低一高”的转型阵痛:
资源整合度低:仓储设施空置率超15%,跨区域运力协同不足导致运输空驶率长期徘徊在20%以上;
信息穿透力低:约60%的中小企业尚未建立全链路数据中台,采购、运输、库存等环节存在“数据黑箱”;
价值创造能力低:传统服务毛利率不足8%,而嵌入供应链金融、定制化解决方案的头部企业毛利率可达12%以上;
外部风险高企:地缘冲突、贸易壁垒等导致跨境供应链中断成本激增,2023年全球供应链中断造成的损失高达1.9万亿美元。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打造数智化供应链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对于企业来说,数字化供应链的核心能力重点在于构建“数据驱动、智能协同、韧性可持续”的全链路体系:既要通过全节点数据贯通与动态感知,实现采购、仓储、运输、需求端的实时可视化与数字孪生;也要依托智能预测与决策能力,将经验驱动升级为数据驱动,精准预判需求波动、优化资源调度;更需具备全生态协同响应与风险韧性,打破企业边界实现上下游高效协同,同时通过风险预警与绿色可持续管理,提升抗扰动能力与社会价值。而支撑这些能力落地的关键要素,涵盖技术底座(云原生架构、物联网与AI中台)、数据治理(全链路数据标准与安全合规)、生态机制(跨主体协同平台与利益分配规则)、组织适配(数字化人才梯队与敏捷管理机制),唯有多要素协同发力,才能让数字化供应链从“效率工具”升级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打造数智化供应链,其价值不仅在于“降本增效”,更在于重构供应链价值逻辑。在制造业领域,通过AI驱动的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从工厂排产到渠道库存的全局仿真与动态优化;而在服务业领域,借助生成式AI(GenAI)与多智能体协同,可实时生成客户定制化物流方案,实现智能路由规划,缩短履约时效并大幅提升客户复购率。
总的来说,未来的数智化供应链将主要呈现以下两大跃迁方向:
一个是从“工具赋能”到“战略重构”:企业需跳出单一技术应用思维,转向“技术+场景+组织”的系统变革;
另一个则是从“链式协同”到“生态共生”: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可信数据共享机制,推动制造商、物流商、零售商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共同体。

什么是数智化供应链
►数智化供应链的概念
数智化供应链是将供应链理念和技术应用于行业,实现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变革和升级。它是一种基于数智化技术,整合上下游资源,优化要素配置,通过供应链决策引擎实现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它的核心是数字化、智能化和平台化。数智化供应链涵盖了企业所有的业务场景,包括仓储、运输、配送、金融等多个方面,也可以是针对某个单一场景的数智化应用。它是基于数智化技术,通过高效协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全流程在线管理的组织形态,旨在打造智能化、透明化的数智化供应链体系,为企业创造新质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动能。
数智化供应链的核心特征体现为四个维度的范式跃迁:
生态化网络协同,依托区块链与数字孪生技术打破传统线性链条,形成资源动态配置、风险共担的分布式协作网络,实现资源利用率与应急响应能力的指数级提升;
价值链闭环管理,通过供应链大模型将客户战略目标拆解为可量化的指标,构建“策略-执行-反馈”的端到端价值闭环,推动服务从功能执行向战略赋能的跨越;
客户体验驱动,借助生成式AI(GenAI)与多模态大语言模型(MLLMs)预判个性化需求,以动态履约承诺与体验量化模型为核心,将服务转化为可复购的“体验产品”;
智能决策中枢,融合传统预测模型与AI大模型,形成“预测-诊断-自优化”的决策体系,通过实时数据回流与在线学习实现供应链自治。
这一转型不仅依赖技术突破(如低空经济、绿色算法),更需重构行业规则——建立数据共享标准、主导生态话语权、推动服务产品化(如能力API化),最终实现从“成本管控”到“价值创造”、从“链式工具”到“生态引擎”的质变,但其落地仍面临数据主权博弈、组织文化转型与技术伦理平衡等深层挑战。
►数智化供应链的关键要素
数智化技术底座是转型根基,涵盖物联网(实时数据采集)、区块链(可信协作)、AI大模型(需求预测与策略生成)等技术集群,支撑供应链全要素的数字化映射与动态优化;
生态化协同网络通过分布式资源调度平台与智能合约,实现跨企业、跨行业的仓储、运力、数据等资源的按需调用与弹性定价,形成“去中心化”但规则透明的协作网络,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链式结构的刚性约束,建立基于数字信任的共生关系;
客户价值导向体系以生成式AI与多模态交互技术为核心,构建“需求感知-履约承诺-体验度量”全链路服务闭环,通过情感分析、自然语言处理(NLP)量化客户体验,并将服务转化为可定制、可订阅的“体验产品”(如按需达、碳足迹可视);
智能决策中枢依托“传统模型+AI大模型”的混合架构,实现预测精度与业务可解释性的平衡,同时通过实时数据回流与在线学习机制,使决策系统具备自进化能力,例如在多目标优化中动态平衡成本、时效与碳排放的帕累托前沿;
可持续发展机制整合绿色算法(如路径优化降碳)、循环供应链技术(包装回收逆向)及ESG合规工具,将环境与社会责任内化为供应链竞争力;
标准化与治理框架涵盖数据接口标准(促进生态数据互通)、碳计量规则(统一碳排放核算)及AI伦理准则(解决算法黑箱权责问题),是规模化协同的前提条件。
此外,组织与人才转型是隐性要素——需构建“技术-业务-战略”三角能力模型,培养兼具场景认知、算法思维与商业洞察的复合型团队,并通过敏捷组织架构(如数据中台与业务前台的双向赋能机制)破除部门墙。上述要素的协同作用,共同推动供应链从“成本效率工具”向“战略价值引擎”跃迁,但其落地需直面数据主权博弈、技术伦理冲突与生态利益再分配等深层挑战。
图3 AI赋能新型供应链的基础模型与框架
如何打造数智化供应链
►跨域高效联动的数智化供应链
数智化供应链构建过程中,企业需建立一体化、全流程的数智化供应链体系,在业务上实现数据贯通、信息共享,在技术上实现系统协同、数据兼容,打通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区域之间的壁垒,形成以供应链为核心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在数智化供应链构建中,强化跨部门、跨区域协同能力是提升全链路效率的核心突破口。企业需聚焦以下三大关键行动。
流程穿透与动态调度机制:打破部门职能割裂与区域管理孤岛,构建端到端流程协同框架。通过智能算法实时整合采购计划、仓储排产、运输路由等环节需求,建立“需求-资源-执行”联动的动态调度中枢。例如,当区域仓库存预警时,系统自动触发跨部门协同会议,同步调整采购优先级与运力分配策略,实现资源全局最优配置。
组织重构与横向赋能:设立跨部门/区域的敏捷协同单元(如“供应链作战室”),赋予其统筹调度权与快速决策权。通过矩阵式管理模式,将区域节点的本地化洞察(如某地季节性需求波动)与总部战略目标(如成本控制)深度耦合,形成“纵向战略贯通、横向灵活响应”的网状协同结构。
技术互操作与规则标准化:搭建统一的技术协同底座,采用微服务架构与API标准化接口,实现采购、仓储、运输等异构系统的无缝对接。通过智能合约固化跨域协作规则(如跨区域库存调拨响应时效承诺),确保部门间权责透明、区域间协作可追溯,从技术层面消解“各自为政”的惯性阻力。
通过上述举措,企业可构建“跨部门秒级响应、跨区域分钟级联动”的协同网络,将订单履约周期压缩30%以上,异常事件跨环节处理效率提升50%,真正实现从“局部最优”到“全局共赢”的进化,实现价值跃迁。
图4 科技价值实现框架
►基于算法驱动重塑资源布局与需求匹配
在数智化供应链体系中,算法模型是重构资源布局与需求匹配的核心引擎。企业需通过多层次技术融合与系统化能力建设,构建“感知-预测-决策-执行”一体化的智能优化体系,实现从静态经验驱动到动态算法驱动的根本性转变,其核心路径包括:
全域数据融合与深度洞察:整合多源异构数据流(订单历史、实时物联信号、外部环境变量),构建覆盖供应链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基座。通过时序分析、因果推断等算法挖掘需求波动规律与资源约束关系,结合多模态大语言模型(MLLMs)解析非结构化数据(如图像、文本),实现对市场需求的精细化感知与偏差自修正能力。
智能算法集群与动态优化:网络规划与资源布局,应用混合整数规划、遗传算法等求解最优仓储节点分布与运力配置方案,实现成本、时效与服务水平的动态均衡;实时调度与路径优化,基于强化学习算法构建自适应的决策闭环,根据实时订单波动、资源状态(如运力空闲率)动态调整运输路径与作业策略;仓储作业智能调优,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仓库作业流程,通过仿真推演优化拣选路径、货位分配与人力排班,实现仓储效率的系统性提升。
弹性供需匹配与敏捷响应:动态资源池管理,通过智能合约与分布式协同技术,整合社会化运力与仓储资源,构建弹性可扩展的资源调度网络;双边匹配算法引擎,将订单特征(时效敏感度、品类特性)与资源属性(运力类型、服务半径)精准映射,实现需求与资源的高效撮合;自适应学习机制,部署在线学习框架,实时吸收市场变化数据(如政策调整、突发事件)更新模型参数,增强算法对不确定性的抗干扰能力。
人机协同与全局价值最优:可视化决策界面,构建交互式管理仪表盘,将算法推荐方案与人工经验融合,支持多策略的模拟推演与收益对比;多目标优化体系,在成本、时效、碳排放等多维约束下,利用帕累托前沿分析生成非支配解集,支撑战略级资源分配决策;闭环反馈机制,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验证算法策略的长期影响,形成“预测-执行-评估-迭代”的持续优化循环。
算法驱动的资源优化体系,本质上是通过技术穿透供应链的“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将传统依赖人工经验的局部优化,升级为全局动态均衡的智能决策。这一转型不仅能够系统性提升资源利用率、订单满足率与客户满意度,更使供应链具备应对黑天鹅事件的弹性能力,成为企业降本增效、挖掘增量价值的战略支点。未来,随着多模态大模型与具身智能技术的深化应用,算法将逐步实现从“辅助决策”到“自主优化”的跨越,推动供应链向更高阶的自适应、自进化形态演进。

►供应链仿真系统,构建风险预警能力
供应链仿真系统是企业构建全域风险预警与免疫能力的核心引擎,其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多智能体建模与动态推演技术,实现从风险感知到主动防御的闭环管理。 该系统基于供应链全环节的虚拟镜像,整合多维风险因子库(涵盖地缘政治、市场需求突变、运营波动等),构建多区域、多场景的仿真推演能力,支持对突发事件传导路径的预判及影响量化。
预警体系分层设计为运营层(实时监控库存、运输异常)、战略层(预演市场结构性变化对网络布局的冲击)与黑天鹅层(低概率高冲击事件的预案生成),并通过多目标优化框架平衡风险应对成本与收益,生成帕累托最优策略集。
技术底座上,依托多智能体架构模拟实体交互行为,结合实时数据引擎同步供应链状态,并借助区块链实现风险决策的审计追溯;组织层面则通过跨职能响应团队与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机制,确保风险事件下的敏捷协同。
最终,系统推动风险管理从“被动应急”向“主动免疫”跃迁,形成 风险预见(提前6-12个月战略预警)—动态免疫(弹性资源调度控制影响)—敏捷恢复(快速重构链路) 的三层防御体系,使供应链成为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战略预警雷达,在危机中捕捉韧性增长机遇。

►阶梯式推进路径
供应链数智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实践中可先从智能排线、库存优化等场景切入,逐步向战略层渗透。通过强化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利用算法模型实现业务洞察与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企业经营决策的自动化、智能化,需遵循“场景切入-系统贯通-战略重构”的渐进路径,分三阶段实现从局部优化到全局智能的跃迁:
第一阶段(数字化筑基):聚焦订单管理、仓储调度等核心场景的数字化改造,通过标准化数据采集与流程自动化(如OCR识别、RPA机器人),打通基础业务的数据闭环,实现运营效率的初步提升;
第二阶段(智能化渗透):以智能排线、库存优化为突破口,部署算法模型优化资源配置,同时构建贯穿上下游的供应链仿真系统,模拟供需波动、突发事件对全链路的影响,为协同决策提供预演能力;
第三阶段(数智化重构):推动全业务实时可视化与智能决策中枢落地,通过数据驱动组织变革,将算法洞察嵌入战略规划、绩效考核等管理流程,形成“数据-决策-行动”的自反馈机制。
图5 阶梯式推进路径
在此过程中,企业需要突破一些核心挑战,包括通过统一数据标准与API接口规范,消解跨系统、跨部门的数据孤岛;以敏捷组织架构和文化重塑打破部门本位主义;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攻关行业共性技术(如低代码仿真工具),沉淀最佳实践;在战略层面设计“技术-业务-生态”协同框架,并与合作伙伴共建数据共享协议与联合创新机制(如跨境物流区块链联盟)。
这一阶梯式路径的本质,是通过“小步快跑”积累数字资产、验证技术价值,最终实现供应链从“工具赋能”到“战略重构”的质变,为企业构筑“效率-韧性-创新”三位一体的新型竞争力。

►突破数据孤岛与组织惯性
企业需以 “组织重构-技术适配-文化创新”三位一体策略突破数据孤岛与组织惯性,推动技术从概念验证到价值落地的有效转化:
组织与制度层面,建立跨职能数据治理委员会,强制统一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通过“业务-数据”双中台架构实现部门间数据贯通;推行敏捷组织模式,将协同效能纳入绩效考核,打破“部门数据割据”。
产学研协同层面,联合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建行业技术实验室,聚焦共性难题,输出开源算法库、低代码工具等普惠型技术组件,降低中小企业的转型门槛;基于真实场景(如跨境通关、冷链温控)设计最小可行方案(MVP),以“小步快跑”验证技术经济性,避免盲目追逐技术先进性导致的资源错配。
技术与文化层面,建立“技术-场景-成本”三维评估矩阵,优先落地高ROI、短周期的技术方案,同时保留核心系统的人工冗余接口以防控技术风险;培育“一线创新文化”,通过微创新基金、技术黑马赛等机制激励员工提出优化提案,并以48小时原型验证实现快速迭代。
终极价值锚点在于将技术嵌入业务本质——让算法驱动降本增效而非制造概念,让数据流动创造价值而非堆砌报表,最终实现从“技术驱动”到“价值驱动”的范式升维,在不确定环境中构建“务实创新、生态共生、韧性增长”的新型竞争力。

►产学研合作与生态协同
数智化供应链的构建是一场深度融合技术与产业的跨界革命,其核心在于通过产学研协同与生态共生打破行业壁垒,驱动供应链向柔性化、自适应方向跃迁。企业需以“技术-场景”转化为抓手,联合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将学术成果(如联邦学习、因果推理算法)快速转化为可落地的智能模块(如需求感知引擎、跨境合规工具),同时反哺行业数据资源助力模型优化,形成“数据供给-算法迭代-价值反哺”的飞轮效应。在此过程中,数据资产化与算法进化构成底层支撑:通过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实现全链路数据的高精度采集与可信存储,结合知识图谱关联多源信息,构建可复用、可组合的“数据积木”;而在线学习机制与人工反馈的融合,则使算法模型具备动态调优能力,推动决策能力从基础预警向自主决策层级跃升,最终形成“感知-认知-行动”的完整智能链。

生态协同是这场变革的价值放大器,企业需以开放平台战略重构产业关系——通过技术中台将核心能力封装为标准API(如智能排线、通关引擎),向生态伙伴开放调用,同时跨界融合金融、能源等领域资源,开发碳足迹追踪、绿色信贷联动等创新解决方案。区块链技术的深度应用进一步构建了分布式信任网络,以不可篡改的存证机制降低跨境协作摩擦,而数字孪生技术则通过虚拟镜像实时仿真突发事件影响,动态优化网络韧性。随着AI与区块链的融合深化,供应链正朝着“智能-可信”双螺旋结构演进:AI驱动效率提升(需求预测准确率>95%),区块链保障协作可靠性(智能合约自动结算),二者结合催生了自感知、自决策、自优化的有机供应链形态,使得全球运力调度、应急资源调配等复杂决策逐渐由系统自主完成。
这一转型要求企业平衡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建立“技术成熟度-业务价值-实施成本”三维评估体系,优先落地RPA流程自动化等边际效益显著的技术,对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采取“小规模试验+期权式投入”策略以控制风险。未来的供应链将超越工具属性,成为跨界融合的价值网络枢纽,企业角色也将从资源整合者升维为生态赋能者,通过技术输出、标准制定与数据共享,在不确定性环境中构筑“敏捷性-可持续性-抗脆弱性”三位一体的新型竞争力,最终实现从机械执行到有机共生的范式颠覆。

数智化供应链典型案例分析
1.苏宁云商 –多事业群&多功能中心解耦对内&对外服务
苏宁云商通过“多事业群&多功能中心解耦”架构重构,围绕供应链优化形成了一套整合资源与开放协同的体系。在采购端,通过设立商品经营总部,将线上线下采购体系统一管理,集中家电、3C等核心品类的规模化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并推动定制化包销策略,例如针对细分市场的“苏宁手机家族计划”和“S-TV计划”,而非核心品类则开放平台自主招商,既避免库存积压又扩展全品类布局。物流体系深度整合至电商业务集群,依托全国60个大区物流基地构建“干线+本地仓+门店”三级配送网络,主城区实现“12小时送装一体”并试点“3小时极速达”,同时将门店转化为自提点以降低末端成本,物流能力对外开放后,70%的苏宁易购商户接入其服务,并与菜鸟网络协同形成社会化物流基础设施。
在数据驱动与运营模式创新方面,苏宁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行为构建C2B反向定制模型,例如基于价格区间、流量分布提炼家电共性需求,指导供应商生产高能效空调、静音冰箱等定制商品,既减少库存压力又提升产销效率。同时强化区域化运营,将大区从44个增至60个,赋予本地采购与库存管理权限,通过引入区域供应商丰富低线城市SKU,降低跨区调拨成本,并将线上线下销售数据纳入统一考核,动态优化资源调配。本地化策略还体现在物流端,通过区域仓与门店协同实现灵活补货,例如针对县域市场推出集成灶、静音空调等定制商品,结合抖音直播、社区活动整合属地流量,形成“需求-供应-服务”闭环。

此外,苏宁以“零售CPU”理念开放供应链能力,构建涵盖物流、金融、数据的生态体系。零售云平台赋能中小商户,通过集中采购提供高性价比商品,并与行业协会、设计公司合作打通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例如,在县域市场联合创业者推出定制化家电解决方案,整合本地服务资源提升交付效率。这一架构的核心在于通过组织解耦平衡资源集约与灵活性,利用技术赋能提升响应速度,最终构建多方协同的供应链网络,不仅解决了传统零售中纵向割裂、横向协同低效的难题,还为制造业升级、县域经济转型提供了可复用的供应链优化路径,形成从成本控制到价值创造的体系化竞争力。
图6 苏宁云商–多事业群&多功能中心解耦对内&对外服务应用架构参考
2.永辉超市–零售系统集成与功能切分
永辉超市以“科技永辉”战略为核心,通过供应链全链路数字化重构与区域化运营能力的深度整合,逐步构建了高效、透明、柔性化的供应链体系。
在商品与供应商管理端,永辉推行“一盘货、一个系统”的数字化主线,通过商品溯源码实现从直采基地到消费者的全流程追溯,并依托“供零在线”系统实现供应商10分钟快速注册与数据实时同步,形成覆盖全国商品、区域特色商品及自有品牌的立体化供应链结构。物流体系以常温物流、定温物流与食品安全实验室的协同为基础,通过YHDOS系统动态监控库存、优化配送路径,结合无人配送车(如“永辉×白犀牛”)应用,实现“12小时送装一体”与“3小时极速达”服务,显著降低末端成本。同时,依托覆盖全国60个大区的物流网络,永辉强化干线运输与本地仓的协同,例如在云南旗舰店引入超10%的地标商品并完成90%生鲜标品化处理,通过本地加工仓快速响应区域需求。

在区域化与定制化能力建设上,永辉采用“一店一议”策略重构“人货场”匹配逻辑,如合肥、福州等门店结合地域文化打造围炉煮茶专区、古韵安徽文化展示等特色场景,并基于C2B反向定制模型开发差异化商品。通过分析消费者行为数据,指导供应商生产静音冰箱、高能效空调等定制商品,同时借助自有品牌“永辉优选”与胖东来品控经验,形成高毛利商品矩阵。供应链的灵活性与透明度通过“阳光供应链准则”进一步强化,开放数据窗口与数字化评估系统帮助供应商动态匹配资源,例如优化多级供应商结构与精准定位关键商品,降低采购成本。即时零售业态与全渠道融合则打通线上线下资源,门店电商仓支持京东、美团、抖音等6大平台同步配送,覆盖20公里范围并实现30分钟极速达,结合无人售货车、AR导航等工具打造无接触交易场景,提升履约效率。
技术驱动与组织变革成为永辉供应链升级的双引擎。自主研发的YHDOS系统作为数字化基石,打通采销协同、运营管理、财务结算等模块,实现智能购物车无感支付与促销信息精准推送;物流端的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仓储流程优化资源配置。组织层面,技术背景高管的引入(如前CTO李松峰担任CEO)推动中台化建设,仓储店模式强化选品与库存管理能力,与胖东来的战略合作则引入精细化运营与员工关怀机制,提升供应链执行效率。目前,永辉库存周转率提升30%、运输空驶率降低20%。未来计划通过低代码工具研发与生态协同,进一步开放供应链能力,为传统零售业提供从局部优化到全局智能的转型范本,也为制造业、县域经济等领域输出可复用的实践经验。
图7 永辉超市数智化平台体系
图8 永辉超市运营及管控体系
作为国内领先的“管理+IT”综合咨询服务机构,AMT企源深耕供应链领域二十余年,持续赋能能源、制造、快消、医药等行业的头部企业与链主单位。不仅为单体企业提供战略规划、流程变革、供应商管理及数字化平台建设服务,更聚焦产业级协同,助力龙头企业构建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实现从顶层设计、平台建设到运营落地的全周期赋能。
代表性实践案例:
产业集群升级:为全国多个区域提供产业互联网规划,打造区域供应链协同生态;
能源领域:服务某能源巨头数智供应链转型,为某能源集团提供供应链管理规划;
高端制造:助力某工程机械龙头企业构建精益配件供应链体系,降低库存成本数亿元;
新能源汽车:推动某新能源汽车直采业务流程深度变革;
消费品龙头:为某酒类头部企业设计供应链数字化蓝图;
生物医药:赋能某生物医药新秀企业搭建高效供应链管理框架;
智慧物流:服务多家等头部物流企业,优化跨境供应链;
烟草革新:为某烟草企业规划智慧物流体系;

如今,AMT企源正以“产业级服务”重新定义数智供应链价值:通过顶层规划-系统建设-平台运营三位一体模式,助力链主企业整合“研产供销服”全链条资源,打通数据孤岛、构建可信协同网络,推动产业从单点优化向生态共赢跃迁,真正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http://www.dtcms.com/a/292729.html

相关文章:

  • spring boot 项目如何使用jasypt加密
  • 【中文翻译】SmolVLA:面向低成本高效机器人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
  • 认识自我的机器人:麻省理工学院基于视觉的系统让机器了解自身机体
  • 机器人芯片(腾讯元宝)
  • 《小白学习产品经理》第八章:方法论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JS】获取元素宽高(例如div)
  • 暑假算法训练.6
  • 单片机学习笔记.单总线one-wire协议(这里以普中开发板DS18B20为例)
  • SQL JOIN 全解析:用 `users` 与 `orders` 表彻底掌握内连接、左连接、右连接
  • PostgreSQL大数据集查询优化
  • 蓝桥杯51单片机
  • 第十四届蓝桥杯青少Scratch国赛真题——太空大战
  • 解决 NCCL 多节点通信问题:从 nranks 1 到 busbw 116 MB/s
  • 02-netty基础-java四种IO模型
  •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第3章:数据链路层
  • Yocto meta-toradex-security layer 使用 TI AM62 安全启动功能
  • vscode,cursor,Trae终端不能使用cnpm、npm、pnpm命令解决方案
  • QT RCC 文件
  • Hadoop调度器深度解析:FairScheduler与CapacityScheduler的优化策略
  • PHP获取淘宝拍立淘(以图搜图)API接口操作详解
  • Ext4文件系统全景解析
  • 【n8n教程笔记——工作流Workflow】文本课程(第一阶段)——1、导航编辑器界面(Navigating the editor UI)介绍
  • DOM编程全解析:操作、事件与存储实战指南
  • Baumer工业相机堡盟工业相机如何通过YoloV8深度学习模型实现水下鱼类识别(C#代码,UI界面版)
  • 深入浅出Proxy与Reflect:从“黑中介“到“数据管家“的进阶之路
  • 【openssl生成自签证书】
  • Redis持久化-AOF
  • OpenCV 零基础到项目实战 | DAY 1:图像基础与核心操作
  • UE5 UI 安全区
  • 基于springboot的医院资源管理系统(源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