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架构探索笔记【1】

 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你可能正处于职业发展的关键期,可能是中级工程师向高级晋升的阶段,或者正在负责第一个系统设计项目。

作者在写这个时也是打着学习的态度,如果有误的地方,请大家不吝赐教!本人打算根据学习写一系列笔记,希望大家共同进步。


一、 架构是什么?(程序员的视角)

简单说,架构是系统的骨架和决策蓝图。它定义了:

  1. 核心组件是什么? (模块、服务、层)

  2. 组件之间如何交互? (协议、接口、通信机制)

  3. 系统如何满足关键需求? (性能、可用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可维护性、成本等)

  4. 重要的设计决策和约束是什么? (技术选型、部署策略、数据存储方案、遵循的原则)

  5. 如何应对变化? (灵活性、可演进性)

关键点理解

  • 不是银弹 没有“最好”的架构,只有“最合适”当前和可预见未来的架构。架构是服务于业务目标和约束的。

  • 不同层次: 有企业架构、解决方案架构、应用架构、微服务架构、数据架构等等。作为程序员通常接触的是应用/系统/服务级别的架构。

  • 抽象与边界: 架构的核心在于划分清晰的边界和定义稳定的接口,让复杂度可控,让团队能并行工作。

  • 决策的艺术: 架构设计就是做出一系列权衡。追求高性能,可能牺牲灵活性;追求极致可用性,可能大幅增加成本。

  • 活的设计: 架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图纸。随着业务发展、技术演进、认知深入,架构也需要演进和调整。好的架构能优雅地适应变化。

二、 如何培养架构思维?

这是个长期过程,需要理论结合实践:

1、打好基础,深入理解技术

  • 精通语言和核心库: 理解其特性、优劣、适用场景。

  • 掌握设计模式: 理解常见问题的经典解决方案(工厂、单例、观察者、策略等),理解其意图和适用性,而不仅仅是形式

  • 理解核心原理:

    • 操作系统: 进程/线程、内存管理、I/O、网络基础。

    • 网络: TCP/IP, HTTP(S), REST/gRPC, 负载均衡, 防火墙。

    • 数据库: 关系型(事务、索引、锁) vs NoSQL(类型及各自优势),读写分离,分库分表。

    • 分布式系统基础: CAP/BASE理论、一致性模型、共识算法(如Raft)、分布式事务的挑战。

    • 中间件: 消息队列(Kafka, RabbitMQ)、缓存(Redis, Memcached)、配置中心、服务发现。

2、学习优秀架构案例

  • 研究经典系统: Google的三驾马车(GFS, MapReduce, BigTable)、Amazon的微服务演进、Netflix的云原生架构、微信/淘宝/支付宝的架构分享等。思考它们为什么这样设计?解决了什么核心问题?做了哪些权衡

  • 阅读技术博客和书籍: Martin Fowler, 《Clean Architecture》(Robert C. Martin), 《Designing Data-Intensive Applications》(Martin Kleppmann), 《微服务设计》(Sam Newman), 《领域驱动设计》(Eric Evans) 等。关注InfoQ, High Scalability等网站。

  • 分析开源项目: 选择一个知名开源项目,看它的模块划分、接口设计、依赖管理、配置方式、部署方案。

3、刻意练习分解与抽象

  • 面对需求/问题: 强迫自己先思考整体,再分解模块。问自己:

    • 核心业务流程是什么?

    • 有哪些主要的业务概念/实体?

    • 功能可以划分成哪些相对独立的模块/服务?

    • 模块之间的交互关系是怎样的?依赖是否清晰?

    • 数据如何流动?状态如何管理?

  • 画图: 多用白板或绘图工具(如PlantUML, Draw.io, Mermaid)画框图、流程图、序列图、部署图。图形化是梳理思路、沟通架构的利器。

4、建立“非功能性需求”意识

  • 时刻考虑:这个设计/选择对性能(吞吐量、延迟)有什么影响?

  • 如何保证高可用性(冗余、故障转移、熔断降级)?

  • 未来用户量/数据量增长,如何扩展(水平/垂直)?

  • 安全性如何保障(认证、授权、加密、防攻击)?

  • 代码/系统是否易于维护和修改(模块化、清晰接口、文档)?

  • 监控和可观测性(日志、指标、链路追踪)如何设计?

  • 成本(开发、运维、基础设施)是否合理?

  • 部署和发布流程是否顺畅?

5、理解业务领域

  • 好的架构师必须是半个业务专家。深入理解你所支撑的业务流程、核心价值、领域知识(领域驱动设计 - DDD 思想非常有价值)。架构的终极目标是高效、稳定、低成本地支撑业务发

6、参与设计讨论和评审

  • 积极参与团队的技术方案讨论、设计评审。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 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权衡的方法。

  • 尝试从评审者角度去质疑一个设计,思考其潜在风险和不足。

7、从“做”中学习

  • 承担小模块/服务的架构设计: 在资深架构师指导下,负责一个相对独立模块的设计和落地,实践你的思考。

  • 重构: 参与或主导重构项目是理解糟糕架构后果和掌握改进方法的最佳途径。

  • 故障排查与解决: 深入分析线上故障,往往能暴露出架构设计的薄弱环节,这是宝贵的经验。

  • 技术预研与选型: 针对新需求或技术痛点,进行技术调研,评估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并给出建议。

8、培养沟通和表达能力

  •  架构设计需要与产品、测试、运维、其他开发人员沟通。清晰、简洁地阐述你的设计思路、决策依据、权衡结果至关重要。学会用不同层次的抽象与不同角色沟通(给管理层讲愿景和价值,给开发讲接口和实现细节)。

三、 实际应用中如何思考架构?

这是一个动态的、迭代的过程:

1、理解上下文 

这是起点,也是最关键一步。

  • 业务目标: 要解决什么业务问题?创造什么价值?核心业务流程是什么?

  • 用户需求: 功能性需求 (做什么) 和非功能性需求 (做到什么程度 - 性能、可用性等)。

  • 约束条件: 时间、预算、团队技能、现有技术栈、基础设施限制、法律法规、遗留系统等。

  • 利益相关者: 谁关心这个系统?他们的期望是什么?

2、识别关键需求和风险

  • 从众多需求中,识别出最关键、最具挑战性的非功能性需求(例如:系统需要支撑百万级并发?数据一致性要求极高?需要快速迭代?)

  • 识别主要技术风险(如:采用不熟悉的新技术?集成复杂的老系统?)

3、概念性设计(高层抽象)

  • 划分核心组件/模块/服务: 基于业务领域、功能职责或技术特性进行划分。思考模块的高内聚、松耦合

  • 定义交互模式: 组件之间如何通信?(同步RPC?异步消息?)数据如何流动?(请求/响应?事件驱动?)

  • 关键技术选型初筛: 数据库类型?通信协议?部署平台(云/本地)?

  • 满足关键需求的核心策略: 如何解决步骤2中识别的关键需求和风险?(例如:用缓存提升性能?用主从复制+哨兵保证高可用?用消息队列解耦和削峰?)

  • 画高层次架构图: 展示主要组件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4、深入设计(细节决策)

  • 细化接口: 定义组件间API的契约(接口规范、数据格式、错误码)。

  • 数据模型设计: 数据库Schema设计、缓存数据结构设计、数据传输对象定义。

  • 关键算法和流程: 核心业务逻辑的实现思路。

  • 非功能性保障设计:

    • 性能: 缓存策略、索引优化、异步处理、池化技术、CDN等。

    • 可用性: 冗余设计(多实例、多机房)、故障转移机制(健康检查、自动重启)、熔断降级策略、容错设计。

    • 扩展性: 无状态设计、水平扩展能力(分片、分区)、消息队列解耦。

    • 安全性: 认证授权方案(OAuth2.0, JWT)、数据加密(传输中/静止中)、输入验证、防攻击(WAF, 限流)。

    • 可观测性: 日志规范、监控指标定义(Prometheus/Grafana)、链路追踪集成(Jaeger/Zipkin)、告警策略。

    • 可维护性/可测试性: 清晰的模块边界、依赖注入、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策略、文档。

  • 部署与运维: 部署拓扑图(多少个实例?在哪里部署?)、配置管理、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流水线设计。

5、评估与权衡

  • 对每个重要的设计决策,明确其利弊和适用条件

  • 不断问“为什么?”: 为什么选择A而不是B?这个设计如何满足核心需求?这个选择会引入什么新的问题或成本?

  • 考虑演进性: 这个设计在未来半年/一年内,业务规模扩大或需求变化时,是否容易适应?修改成本高不高?

  • 考虑复杂度: 这个设计是否引入了不必要的复杂度?是否清晰易懂?新成员能否较快理解?

  • 成本效益分析: 实现和维护这个设计的成本(时间、人力、基础设施)是否值得它带来的收益?

6、沟通、评审与迭代

  • 将你的设计思路、决策依据、权衡结果清晰地呈现给团队成员和相关干系人(技术评审)。

  • 积极倾听反馈,特别是不同意见和质疑,这往往能发现盲点。

  • 根据反馈和评审结果,迭代调整你的设计。架构设计很少有一次就完美的。

7、记录决策

  • 使用 ADR (Architecture Decision Record) ②记录重要的架构决策,包括:

    • 背景/问题

    • 考虑的选项

    • 决策结果

    • 决策理由(特别是权衡的依据)

    • 潜在影响

  • 这有助于未来维护者理解“为什么当时这样设计”,避免重复讨论或做出破坏性修改。

8、持续验证与演进

  • 架构不是设计完就结束了。在实现过程中,要验证设计是否可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性能测试、压力测试、故障演练)。

  • 上线后,通过监控、日志、用户反馈持续观察系统的运行状况。

  • 随着业务发展、技术变革或认知加深,主动或被动地调整和演进架构。拥抱变化,但要有计划、有控制地演进。


    架构思维检查清单(实际思考时可问自己)

  • 目标清晰吗? 这个系统/功能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核心价值是什么?

  • 边界在哪里? 系统包含什么?不包含什么?与外部系统如何划分?

  • 关键组件是什么? 主要的“积木块”有哪些?职责是否单一清晰?

  • 如何连接? 组件之间如何“对话”?协议、接口、数据格式是否定义清楚?

  • 核心需求如何满足? 性能、可用性、安全等关键指标靠什么保障?具体策略是什么?

  • 变化怎么办? 需求变了、流量涨了、技术升级了,这个设计能扛得住吗?修改起来有多痛?

  • 风险在哪里? 最大的技术风险是什么?有没有备选方案或降级策略?

  • 代价是什么? 实现复杂度高不高?开发运维成本大不大?是否过度设计?

  • 别人能理解吗? 我的设计思路和决策理由是否足够清晰,能让其他成员理解和维护?

  • 三年后还行吗? 这个设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是否仍然适用?


    总结

    培养架构思维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从实现到设计、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的跃迁过程。它要求你:

  • 跳出代码细节,看到系统全景。

  • 从“怎么做”转向“为什么这么做”和“有什么影响”。

  • 理解并熟练运用各种技术组件和模式来解决特定问题。

  • 在相互冲突的目标和约束中做出明智的权衡。

  • 持续学习、实践、反思和交流。

 这个过程没有捷径,但通过持续有意识的练习、学习优秀实践、积极参与设计和评审、勇于承担责任并不断反思总结,我们一定能逐步建立起强大的架构思维能力,成为一名更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加油!!!

释义: 

 银弹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象征意义的词汇,它代表着一种高效、强大且几乎无所不能的解决方案

② Architecture Decision Record是一种用于系统化记录软件开发中关键架构决策的方法论和工具。价值:解决新成员质疑技术选型、重复讨论已解决架构问题、技术债务归因模糊、架构演进缺乏连续性等痛点。通过明确记录备选方案拒绝原因、关联决策链(通过“Supersedes”链接),形成可追溯的决策管理机制。(https://github.com/phodal/adr)

http://www.dtcms.com/a/288277.html

相关文章:

  • 如何快速学习一门新技术
  • 实用的文件和文件夹批量重命名工具
  • 手撕Spring底层系列之:注解驱动的魔力与实现内幕
  • 【Linux】重生之从零开始学习运维之Nginx
  • 【服务器与部署 14】消息队列部署:RabbitMQ、Kafka生产环境搭建指南
  • Linux中添加重定向(Redirection)功能到minishell
  • 中小机构如何低成本搭建教育培训平台?源码开发+私有化部署攻略
  • 什么是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如何运用在组相联映像中
  • AspectJ 表达式中常见符号说明
  • GoogleBenchmark用法
  • 环形区域拉普拉斯方程傅里叶级数解
  • 电阻耐压参数学习总结
  • 再谈进程-控制
  • 敏感词 v0.27.0 新特性之词库独立拆分
  • 5-大语言模型—理论基础:注意力机制优化
  • 关于个人博客系统的测试报告
  • Typecho评论系统集成Markdown编辑器完整教程
  • Windows事件查看器完整指南
  • 最少标记点问题:贪心算法解析
  • 深入了解 find_element 方法:Web 自动化定位元素的核心​
  • Linux某个进程CPU占用率高原因定位手段
  • Vue基础(前端教程①-路由)
  • 从 C# 转 Python 第三天:文件操作、异常处理与错误日志实践
  • 量子计算与AI融合的技术突破与实践路径
  • 物联网系统中-告警配置功能的定义
  • #Datawhale组队学习#7月-强化学习Task2
  • Java行为型模式---状态模式
  • python类Keys
  • kombu 运行超长时间任务导致RabbitMQ消费者断开
  • 智能制造——解读39页汽车行业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附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