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软件测试的第十七天
1.对于测试开发岗位有什么了解?
测试开发岗位,顾名思义,是在测试和开发之间的一个岗位,它结合了传统测试和开发的工作内容,要求测试开发人员不仅有强大的测试思维,还要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能够用代码来提高测试效率和质量。
测试开发岗位结合了传统测试和开发的职责,主要侧重于通过编程技术提升测试效率,保证软件质量。具体来说,测试开发人员需要:
自动化测试开发:编写自动化测试脚本,设计和实现自动化测试框架,减少手动测试的工作量,确保功能的正确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测试工具开发与集成:根据项目需求设计和开发测试工具,集成到持续集成(CI/CD)流程中,确保自动化测试在每次代码变更时都能自动执行;
性能与API测试:负责接口自动化测试和性能测试,确保系统能够承受高负载并保持高效响应;
编程与问题定位能力: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能够使用语言(如 Python、Java)开发测试脚本,并快速定位和解决问题;
团队协作与沟通:与开发、产品等团队紧密合作,推动测试框架的完善,并确保测试覆盖所有功能场景。
与传统的手动测试岗位相比,测试开发岗位的工作更侧重于技术实现、框架设计、自动化测试以及性能优化,要求具备较强的编程技能和系统思维。
2.对于软件测试这个岗位有什么了解?
我认为软件测试岗位的核心职责是确保软件质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功能验证与缺陷发现:通过执行测试用例,确保软件按照预期功能正常运行,并在测试过程中发现潜在缺陷,及时反馈给开发人员;
测试类型:
功能测试:验证软件是否按需求实现所有功能;
非功能测试:包括性能、压力、兼容性等方面的测试;
回归测试:验证修改后的代码是否影响其他部分功能;
自动化测试:通过编写自动化测试脚本,减少手动测试的工作量,提高效率,特别是在回归测试中发挥重要作用;
缺陷管理与跟踪:发现并记录缺陷,协助开发人员重现并修复问题,确保产品质量;
团队协作与沟通:与开发团队、产品经理等沟通,理解需求,推动问题的解决,确保高质量交付。
除了技术能力外,软件测试工程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细致入微的测试思维和强大的问题解决能力,以确保软件的质量达到预期标准。
3.你开发测试并维护了一个测试平台,然后节假日放了个小长假回来发现这个平台在假期第二天崩溃了,你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请说出详细步骤
在发现测试平台崩溃的情况下,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处理:
立即确认问题影响范围:登录平台,检查系统是否可用,查看用户反馈以及系统健康状态。
查看系统日志与错误信息:通过检查应用日志、数据库日志、服务器资源监控等,定位故障发生的时间和原因。
判断是否为代码或配置问题:回顾最近的代码更改,检查是否存在配置错误或代码缺陷。
进行系统恢复与应急处理:根据问题根因进行系统恢复,如果是代码问题则回滚至稳定版本;如果是资源问题,则进行资源扩容或重启服务。
分析故障原因并预防再次发生:总结故障原因,优化自动化测试,增强监控机制,提升系统稳定性,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通知团队与相关方:及时与团队成员、运维团队等沟通,确保问题修复并恢复平台的正常使用。
通过这些步骤,我能快速有效地恢复系统功能,并确保今后类似问题的预防和解决。
4.你还知道其他的可以为测试提效的方式吗?
提升测试效率的方式主要包括:
自动化测试:使用工具(如 Selenium 或 Pytest)编写自动化测试脚本,减少重复的人工测试,提高测试执行的效率,尤其是在回归测试时节省时间。
测试用例优化与管理:通过合理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如 等价类划分 和 边界值分析)优化测试内容,减少冗余测试,同时使用测试管理工具(如 JIRA)高效跟踪和管理测试用例。
持续集成与持续交付(CI/CD):将自动化测试集成到持续集成工具(如 Jenkins)中,确保每次代码更新后自动执行测试,并自动部署到各个环境,提高开发与测试的协作效率。
并行测试:通过 Selenium Grid、Docker 或云平台进行并行测试,减少测试时间,尤其是针对多平台、多浏览器的兼容性测试。
自动化环境搭建与管理:使用 Docker 等容器化技术快速创建并管理测试环境,避免环境配置错误,并且可以快速恢复到稳定环境。
数据驱动测试与自动化测试数据管理:自动生成和管理测试数据,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实现对多个场景的全面测试,减少手动数据准备的工作量。
这些方法可以显著提升测试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同时确保高质量的测试覆盖和快速反馈,帮助团队更快地交付高质量软件。
5.美图秀秀这个软件的照相功能从性能角度出发你怎么测试?
在测试美图秀秀的照相功能时,从性能角度出发,我会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启动速度测试:测量启动相机功能到完全加载并可拍照所需的时间,特别是在不同设备和操作系统下的启动性能。
拍照响应时间:测量从用户按下拍照按钮到图片保存所需的时间,确保在各种设备下,拍照响应时间满足用户期望。
图片处理性能:在应用不同滤镜和特效时,测试处理图片所需的时间,特别是在低配置设备上的性能表现。
高并发场景下的性能表现:模拟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相机功能,验证在并发情况下,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避免出现卡顿、崩溃等问题。
资源占用(内存和CPU)测试:监控相机功能和图片处理过程中,内存和 CPU 的使用情况,避免内存泄漏或 CPU 占用过高导致应用卡顿。
电池消耗测试:测试长时间使用相机功能时的电池消耗情况,确保相机功能不会导致过度的电池耗损,影响用户体验。
通过这些性能测试,可以确保美图秀秀的照相功能在各种设备上都能保持流畅、稳定的表现,提升用户体验。
6.使用python在Linux编写脚本测试Linux系统重启功能,执行命令是什么?
在 Linux 系统中,通过执行
sudo reboot
或sudo shutdown -r now
可以实现系统重启。为了自动化测试系统重启功能,可以使用 Python 脚本结合subprocess
模块执行重启命令。例如,使用以下 Python 代码:
import subprocess subprocess.run(["sudo", "reboot"], check=True)
该脚本会调用
sudo reboot
命令来重启系统,并通过subprocess.run()
执行命令,确保系统按预期重启。为了增强脚本的健壮性,可以加入适当的异常处理和重启后的验证方法,如通过检查日志或使用远程访问工具验证系统状态。
7.有没有学过网络,了解那些协议
在网络通信中,常见的协议有很多,以下是我了解的一些基础协议:
TCP/IP 协议:作为网络通信的基础协议,TCP/IP 确保数据在网络中的可靠传输,支持所有的网络通信。
HTTP / HTTPS 协议:HTTP 是网页访问的基础协议,而 HTTPS 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数据加密,确保通信的安全性。
DNS 协议:将域名解析为 IP 地址,使用户可以通过易记的域名访问服务器。
DHCP 协议: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允许设备在加入网络时自动获取 IP 地址等配置信息。
FTP 协议:用于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传输文件,广泛应用于文件共享和网站管理。
SMTP 协议:用于发送和转发电子邮件,是电子邮件系统的核心协议。
POP3 / IMAP 协议:分别用于邮件的下载(POP3)和邮件同步(IMAP),支持多设备访问。
ICMP 协议:用于网络诊断和错误报告,Ping 命令即使用 ICMP 协议来测试网络连接。
这些协议是构成现代网络通信的基石,了解它们对于从事网络相关工作和故障排查至关重要。
8.功能测试的准入原则与准出原则是什么?
功能测试 是确保软件按照需求正常运行的核心测试活动,而 准入原则 和 准出原则 则是确定是否可以开始和结束功能测试的标准。它们是确保功能测试过程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的关键。
功能测试的准入原则是指在功能测试开始之前必须满足的条件。通常包括:
需求和设计文档完成,确保功能需求明确;
开发完成且通过单元测试,功能开发已具备基本的正确性;
测试环境准备好,所有必要的测试工具和平台都已经配置;
功能模块冻结,功能代码已交付并且不会再做修改。
功能测试的准出原则是指在功能测试结束之前必须满足的条件。通常包括:
所有测试用例执行完毕,包括正向和负向测试用例;
重大缺陷已修复并验证,确保没有未解决的关键缺陷;
所有测试目标达成,例如测试覆盖率和功能完整性;
需求验证完成,确保软件符合所有预期需求;
测试报告已生成,总结测试结果并提供决策依据;
风险评估完成,确认所有高风险功能已经得到充分测试。
这些准入和准出标准确保功能测试能够在合适的时机开始和结束,保证测试的有效性和覆盖面。
9.你在你使用手机app的时候有发现兼容性问题吗?
是的,我在使用手机应用时确实遇到过一些兼容性问题,以下是我遇到的几种常见情况:
不同操作系统的兼容性问题:例如在 Android 系统上,某些按钮点击无反应,而在 iOS 系统上能够正常操作,或是 通知功能在 iOS 上可以正常接收,但在 Android 上出现了推送延迟。
不同设备的兼容性问题:在不同品牌或型号的设备上,应用的界面和功能表现有所不同。例如,高分辨率设备上界面元素显示异常,或是在低端手机上应用响应较慢,导致操作不流畅。
屏幕尺寸和分辨率的兼容性问题:应用在不同屏幕尺寸的设备上可能表现不一致。例如,大屏设备上界面布局失衡,或在 横屏/竖屏 切换时,布局出现错位或按钮无法点击。
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兼容性问题:在低网速或不稳定网络下,应用加载变慢或出现功能无法使用的问题。例如,图片加载和视频播放在 低速网络环境 下会卡顿,或在 网络连接丢失 后没有有效的错误提示。
这些兼容性问题通常需要通过 多设备、多平台的测试 来发现,并通过优化代码、调整布局和性能来解决,确保在各种设备、系统版本和网络环境下的良好用户体验。
10.你有接触过“手机看着正常,平板看着不正常”的例子吗?从兼容性出发
是的,我曾遇到过 “手机看着正常,平板看着不正常” 的兼容性问题,这种问题通常来源于屏幕尺寸和分辨率的差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布局适配问题:由于平板的屏幕尺寸较大,应用的布局可能出现 内容溢出 或 元素错乱,尤其在横竖屏模式切换时,界面未进行良好的自适应处理。
响应式设计问题:如果没有做 响应式设计,应用可能没有根据不同设备的屏幕大小动态调整布局,导致平板上的内容看起来 过于稀疏 或 过于紧凑。
图片和图标适配问题:一些图标和图片在手机上看起来恰当,但在平板上可能显示得 过大或过小,影响视觉效果和布局的完整性。
触控响应问题:由于平板屏幕较大,可能出现按钮过小,触摸响应不灵敏等问题,导致 平板上的操作体验 不如手机流畅。
字体和文字排版问题:平板屏幕较大时,文字显示不清晰,字体和行间距可能没有合理适应,影响用户阅读体验。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 响应式布局设计,通过使用 百分比布局、媒体查询、灵活的字体大小和图像适配 等方法来确保应用在各种设备和分辨率下都能正常显示和使用。
11.测试之间会做个冒烟测试,为什么?-保障核心功能
冒烟测试 是一种快速验证软件基本功能是否正常的测试方法,其目的是 确保软件的核心功能能够正常工作,系统能够成功启动,且没有明显的严重问题。
目的:
快速验证:在开发完成或新版本发布后,执行冒烟测试以确保软件的基本功能不受破坏,避免进行无效的详细测试。
避免无效工作:如果冒烟测试失败,表明系统存在严重缺陷,无法继续进行详细的功能测试,节省测试资源。
保障核心功能稳定性:冒烟测试集中于系统的 核心功能,确保这些功能不会因为新代码的加入或修改而受到影响。
特点:
覆盖面小,但确保关键功能正常。
执行时间短,通常是一个快速的检查。
高频次执行,每次版本发布时都执行一次。
通过冒烟测试,我们能够 迅速识别系统是否处于可测试状态,避免浪费时间在不可用的版本上,确保后续测试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