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技术落地、场景适配与产业演进
从综艺看人形机器人“破圈”
湖南卫视《中餐厅》非洲季引入智元远征A2人形机器人“小玖”,作为“合伙人”承担迎宾、传菜、互动表演等任务,其灵活的肢体动作和自然交互能力引发外国友人广泛好评。
这一案例不仅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服务业的场景适配性,更标志着中国人形机器人已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

值得关注的是,智元远征A2于2025年5月通过中国CR、欧盟CE-MD、欧盟CE-RED、美国FCC四项权威认证,成为全球首个同时获得中、美、欧三地合规资质的人形机器人。这一认证成果印证了其在产品安全、电磁兼容、无线通信等核心指标上的国际竞争力,为全球化落地奠定基础。
为什么会选择餐饮场景呢?
餐饮场景成为人形机器人落地的“试验田”,是技术适配性、市场需求与商业化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
餐饮场景多为封闭或半封闭室内空间,环境结构相对简单,且服务流程高度标准化。这种特性降低了对机器人动态环境适应能力的要求——例如,智元远征A2的40+自由度肢体设计和双足行走稳定性,足以应对餐厅内平整地面的移动与避障;其基于动作大模型(ActionGPT)生成的标准化服务动作(如端盘、开门),可直接匹配餐饮场景的流程化需求,无需复杂的实时决策能力。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能力仍处于“轻作业任务适配期”,而餐饮场景对机器人的功能要求聚焦于基础交互与简单操作,与现有技术水平高度契合。
餐厅环境的核心需求是“人机协作”与“用户体验”。智元远征A2融合声源定位、人脸与唇形检测算法,在嘈杂环境中拾音准确率达96%,人脸唤醒率99%,可高效完成“语音点单”“迎宾引导”等任务,解决传统服务中“呼叫响应慢”“高峰期忙乱”等痛点。
餐饮场景涉及食品接触与人员密集环境,对安全性要求严苛。智元远征A2通过中国CR、欧盟CE-MD等四项国际认证,其安全监控、主备冗余双路控制系统,可确保在服务过程中的人机协同安全,符合餐饮行业的卫生与操作规范。
相较于工业场景的复杂产线改造、家庭场景的个性化需求,餐饮场景的服务流程标准化程度高,机器人可通过“模块化功能配置”(如仅激活传菜+互动功能)快速部署,验证市场接受度。例如,《中餐厅》中“小玖”的应用即属于短期场景试点,通过综艺曝光快速收集用户反馈。
餐饮服务的“体验属性”较强,消费者对新奇技术的接受度更高(如机器人表演、互动问答),部分餐厅甚至可将机器人作为“营销亮点”提升客流,间接摊薄设备投入成本。
从行业发展阶段看,人形机器人正处于“政策牵引+场景示范”的初期阶段,而餐饮场景符合政策导向的“高价值服务业落地”目标:
政策支持:参考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三阶段规划(2024-2030年为第一阶段),政府正推动“服务业场景供需对接”,餐饮作为民生服务核心领域,有望通过政策补贴、试点项目等方式降低企业落地门槛;
产业链配套:我国已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本体研发、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供给体系,餐饮场景的规模化需求可反推上游成本下降(如伺服电机、传感器国产化),推动设备价格下探至企业可负担范围。
行业现状:三大应用场景
当前,人形机器人已进入智能化发展阶段,实现了行走和操作的能力。凭借类人感知、肢体结构与运动方式,在以下场景实现突破:
工业生产:
聚焦汽车制造(底盘装配、螺丝紧固)、3C电子(精密焊接、屏幕安装)等领域,通过柔性化作业提升产线适配性。特斯拉、优必选、小米等企业已布局工厂试点;
社会服务:
商业服务:封闭场景(展厅、酒店、商超)的迎宾导览、舞蹈表演,代表企业包括优必选(Walker X)、达闼科技(Cloud Ginger);
家庭陪伴:基础家政(清洁、物品递送)、老人儿童照护,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提供娱乐互动功能;
医疗健康:辅助护理、康复训练,傅利叶智能等企业已推出下肢外骨骼机器人;
特种作业:
替代人类进入危险环境,如油气管道巡检、核废料处理、矿山开采、消防救援等,显著降低高危岗位伤亡风险。
从“可用”到“好用”还有多远
产业链现状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由上游零部件、中游人形机器人本体、下游终端应用构成。我国已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供给体系,但下游终端应用尚未实现规模化商业化落地,核心零部件技术选型仍在探索中,产业链处于持续构建与优化阶段。
全球投资格局
国家分布:中国和美国是产业投资最活跃的地区。2014年至2024年第3季度,中国涉及人形机器人企业投融资事件共176起(占全球40%),金额超55亿美元(占全球52%);美国投融资事件106起(占全球24%),金额超34亿美元(占全球33%)。国外企业融资单体金额更高,如Figure AI及波士顿动力均获50亿美元级投资。
时间分布:2023年第1季度至2024年第2季度为投资爆发期,行业内86%的TOP10风险投资事件集中于此阶段。

核心挑战
初期阶段(应用规模较小时):智能化水平是关键,需在ICT领域发力,推进“大小脑”技术发展,同步补齐零部件短板。
大规模应用阶段:成本问题成为核心。工业场景要求人形机器人的购买、折旧、维护等综合使用成本低于用工成本;服务场景C端用户对价格敏感。目前人形机器人发布价格仍在几十万至数百万,需在工业装备领域降低成本。
三阶段商业化规划
第一阶段(2024-2030年):政策牵引,挖掘危险作业、极端环境等高价值场景,推动供需对接,定向开发产品并落地应用。
第二阶段(2030-2035年):探索工业制造、物流等制造业大规模应用场景,从“替代简单重复性劳动”起步,迭代技术、降低成本、提升性能,提高制造业渗透率。
第三阶段(2035年后):融合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医院、学校、商场、餐厅等服务业场景,最终走入家庭。
参考资料: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