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ction-——函数中文翻译渊源及历史背景
“函数”作为数学术语 Function 的中文翻译,其渊源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中期,主要归功于中国清代数学家李善兰(1811-1882)。其翻译过程体现了中西数学思想的交融和创造性转化:
-
翻译背景:
- 19 世纪,西方数学(特别是微积分)开始系统地传入中国。
- 李善兰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 1815-1887)合作,翻译了美国数学家罗密士(Elias Loomis, 1811-1889)的著作《代微积拾级》(Elements of Analytical Geometry and of Differential and Integral Calculus, 1850)。
- 这部著作是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的重要教材,需要为大量新数学概念寻找合适的中文译名。
-
李善兰的创造性翻译:
- 在翻译 Function 这个概念时,李善兰从数学本质和中文表达两方面进行了深刻思考。
- 他敏锐地捕捉到 Function 的核心在于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或对应关系:一个量的变化会随着另一个(或几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 他采用了中文“函”字来表达这种关系。“函”在古汉语中有包含、容纳、匣子之意(如“函件”、“函谷关”)。
- 李善兰在《代微积拾级》中给出了精辟的定义:
“凡此变数中函彼变数,则此为彼之函数。”
(大意:如果一个变量中包含另一个变量,那么前者就是后者的函数。) - 这个定义清晰地表达了
y
依赖于x
或y
被x
所“包含”或“决定”的思想,即y
是x
的函数 (y = f(x)
)。
-
选择“函数”二字的原因:
- “函” (hán): 这是关键。它完美地表达了“一个量(因变量)包含、承载、依赖于另一个量(自变量)”的核心关系。就像匣子(函)装着东西一样,函数的值“装”在自变量的变化之中。
- “数” (shù): 指代数学中的变量或量。
- 组合意义: “函数”一词直译为“包含(变量)关系的数”或“因变量(其值包含在自变量变化中的那个数)”。它高度概括了函数概念的本质——变量间的依赖与对应。
-
深远影响与认可:
- 李善兰对“函数”的翻译极其精准、简洁且富有哲理,完美地结合了数学内涵与中文表达习惯。
- 这个译名迅速被中国数学界所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现代数学乃至计算机科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术语之一。
- 它不仅在中国被使用,也影响了其他汉字文化圈。例如,日语中“函数”也写作“関数”(kansū),其概念和写法直接借用了李善兰的翻译(尽管日语早期也有其他译法如“函数”即“函數”,但最终“関数”成为标准)。
-
与其他可能译法的比较:
- 在翻译史上,Function 也有过其他译法,如“函子”、“函數”等,但都未能像“函数”这样简洁、准确、深刻地抓住概念核心并被广泛接受。
- 日语也曾尝试过“函数”(与中文同形),但最终标准化为“関数”。这也侧面说明了李善兰选择的“函”字在表达“包含关系”上的优越性。
总结:
“函数”这个中文术语是李善兰在19世纪中叶翻译西方微积分著作时,为了准确表达 Function 所蕴含的“变量间依赖与对应”这一核心数学思想而创造的。他创造性地运用“函”字所包含的“容纳”、“包含”之意,精妙地体现了因变量“包含”在自变量变化之中的关系。这个译名以其准确性、简洁性和深刻性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中西方数学思想成功融合的一个典范,并对整个汉字文化圈的数学语言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每当我们在中文语境中使用“函数”一词时,都在延续着李善兰这位伟大数学家和翻译家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