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跨膜粘蛋白MUC17

跨膜粘蛋白(Transmembrane mucin)是胃黏膜屏障的主要组成成分,由一类高分子量糖蛋白家族构成,可通过特化上皮细胞以分泌型或膜结合型黏蛋白的形式表达。MUC17,也称为MUC3作为黏蛋白家族成员,表达于正常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顶端膜,MUC17 顶端定位的缺失是恶性组织的特征性表现。对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及其他研究数据的基因表达分析显示 23.3%-52.2% 的胃癌患者存在 MUC17 过表达,且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这表明 MUC17 是胃癌治疗中极具吸引力的靶点。

MUC17的表达分布与组织特异性

MUC17几乎仅在肠道中表达。其表达水平在十二指肠和横结肠中尤为高。该基因在小肠绒毛的成熟吸收细胞中表达。在杯状细胞中未检测到该基因的表达。该基因在胰腺腺癌组织中高度表达(蛋白质水平)。在正常胰腺、胰腺炎或来自其他癌症的细胞系中未检测到该基因的表达。

 (数据来源 uniprot

MUC17的功能

与PDZK1的相互作用:MUC17通过其C末端与PDZK1蛋白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对于MUC17在细胞中的正确定位非常重要。PDZK1可能作为一种支架蛋白,帮助MUC17在细胞膜上找到合适的位置,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维持黏膜表面稳态:MUC17可能在维持黏膜表面的稳态方面发挥作用。黏膜表面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重要屏障,MUC17通过其结构域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有助于保持黏膜的完整性、调节黏膜的分泌和吸收功能,从而维持黏膜表面的正常生理状态。

MUC17的结构

MUC17最早于2002年发现并被鉴定MUC17,是由MUC17基因编码的长度为4493氨基酸的一种Ⅰ型跨膜蛋白,由跨膜段、胞内段和胞外段三部分组成。从氨基末端依次为粘蛋白样结构(串联重复序列),EGF(表皮生长因子)样区域,N-糖基化区域,第二个EGF样区域,疏水的跨膜段,及胞浆内部的梭基末端。MUC17蛋白包含五个关键结构域,分别为糖基化结构域,EGF样结构域,SEA模块结构域,跨膜结构域和细胞质结构域。其中胞外糖基化域形成糖蛋白,介导相互作用;羧基端EGF样域参与信号与黏附;SEA模块域推测关联糖代谢或识别;跨膜域实现膜锚定;胞质域含磷酸化位点,可调控其活性及下游信号。

(数据来源 AlphaFold)

MUC17信号通路和免疫调节

肿瘤相关的MUC通过掩蔽抗原呈递细胞(APC)上的Toll样受体(TLR)或抑制溶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癌细胞之间的突触形成来促进免疫抑制微环境。粘蛋白通过增强向调节性T细胞(T-CTL)表型的重编程和降低树突状细胞(DC)上活化标志物的表达来增加免疫耐受。此外,粘蛋白在佐剂或TLR激动剂的存在下激活肿瘤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抗体依赖性细胞毒(ADCC)、唾液酸Tn抗原(sTn)、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白细胞介素(IL)、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1)和分化簇(CD)

(数据来源于Bhatia R, et al. Cancer Metastasis Rev. 2019)

MUC17与疾病

MUC17顶端定位的缺失是恶性组织的特征性表现。对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及其他研究数据的基因表达分析显示 23.3%-52.2% 的胃癌患者存在 MUC17 过表达,且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这表明 MUC17 是胃癌治疗中极具吸引力的靶点。相关研究表明,MUC17可以通过限制炎症反应抑制人胃癌,炎症因子通过上调CDX1诱导MUC17的表达。MUC17依赖于其保守的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和下游序列,以使其能够与肌球蛋白9相互作用,从而在肌球蛋白9、p53和RhoA之间形成持续的调节反馈环,然后激活p38以负调节GC细胞中的NFκB通路。炎症因子通过激活NFκB通路促进癌细胞生长,因此,MUC17可以限制炎症反应。

(数据来源于J Exp Clin Cancer Res. 2019.)

MUC17的靶向治疗

AMG199 是由Amgen研发的一种靶向MUC17/CD3的双特异性抗体。该药物由两个单链可变片段组成,一个针对肿瘤相关抗原(TAA)人粘蛋白17(MUC17),一个针对人CD3(T淋巴细胞上发现的一种T细胞表面抗原),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给药后,AMG199可与T细胞上的CD3和肿瘤细胞上表达的MUC17结合,促使T细胞和肿瘤细胞交联,并诱导针对表达MUC17的肿瘤细胞的强效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

(数据来源于Wen D, et al. Mol Pharm. 2025

SCR9171 是先声药业研发的一种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同时靶向CD3和MUC17。该药物通过双靶点设计桥接肿瘤细胞与T细胞,实现精准免疫杀伤。

其主要的作用机制:① 精准靶向肿瘤:通过抗MUC17臂结合胃癌细胞表面高表达的MUC17蛋白;② 激活T细胞:通过抗CD3臂结合T细胞表面的CD3受体,激活T细胞并诱导其增殖分化。目前其疗效与安全性数据均基于临床前模型,后续需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数据来源 先声药业官网)

SSS59是由沈阳三生制药研发的一款靶向MUC17/CD3/CD28的三特异性抗体药物,目前处于针对晚期胃癌及胃食管交界癌(GEJ)的I期临床试验阶段(NCT06944444)。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与AMG199SCR9171大致相同但多了一个CD28靶点,使得其能提供共刺激信号(“第二信号”),促进T细胞完全活化、增殖及持久性,克服传统双抗(如仅靶向CD3)的T细胞耗竭问题。于2025年4月27日,在中国首次批准1期临床试验。

HDM2012是由华东医药研发的一种偶联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的靶向MUC17ADC药物。

其主要的作用机制:①靶向识别与结合:HDM2012通过其抗MUC17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过度表达的MUC17蛋白②内化与毒素释放:抗体结合MUC17后,触发抗原介导的内吞作用,使ADC被肿瘤细胞内化。在细胞内,可裂解连接子断裂,释放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毒素载荷)。该毒素通过抑制DNA复制必需的拓扑异构酶I,导致DNA双链断裂,引发肿瘤细胞凋亡③旁观者效应增强杀伤范围:释放的毒素小分子具有跨膜穿透性,可扩散至邻近肿瘤细胞(即使其MUC17表达水平较低),扩大对肿瘤微环境的杀伤效果,这一特性对实体瘤中异质性细胞群尤为重要。

数据来源于https://synapse.zhihuiya.com/

我们收集整理一批MUC17相关抗体序列信息,文档可回复“ MUC17 ”下载

http://www.dtcms.com/a/278439.html

相关文章:

  • MAC安装虚拟机
  • UE5多人MOBA+GAS 22、创建技能图标UI,实现显示蓝耗,冷却,以及数字显示的倒数计时还有雷达显示的倒数计时
  • IDEA中使用Servlet,tomcat输出中文乱码
  • ubuntu22.04下配置qt5.15.17开发环境
  • Kotlin委托
  • 【Python】基础语法
  • 亚马逊新规!7月13日起合规性文件须出自符合要求的实验室!
  • 【飞牛云fnOS】告别数据孤岛:飞牛云fnOS私人资料管家
  • 【Hadoop科普篇】大数据怎么处理?Hadoop是什么?跟HDFS, Spark, Flink, Hive, Hbase是什么关系?
  • 嵌入式硬件篇---晶体管的分类
  • 大数据系列之:通过trino查询hive表
  • [Nagios Core] struct监控对象 | 配置.cfg加载为内存模型
  • Kotlin集合接口
  • HTTP 四种常见方法
  • 基于Hadoop的竞赛网站日志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上)
  • 基于hadoop的竞赛网站日志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下)
  • 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Python入门
  • 构建高效事件驱动架构:AWS S3与SQS集成实践指南
  • 实战:如何创建 AWS RDS 数据库
  • 显示器核心三要素详解:刷新率、分辨率、色深
  • 【JAVA】监听windows中鼠标侧面键的按钮按下事件
  • Web 前端面试
  • redis实现红锁
  • (1-7-3)数据库的基本查询
  • 【React Native】Switch、Alert、Dimensions、StatusBar、Image组件
  • 打破数据孤岛!医疗数据如何实现“可用不可见”?
  • OpenVela之开发自测试框架cmocka
  • 深入解析ThreadLocal:线程隔离的奥秘与内存泄漏解决方案
  • HarmonyOS从入门到精通:动画设计与实现之九 - 实用动画案例详解(上)
  • Linux操作系统从入门到实战(八)详细讲解编译器gcc/g++编译步骤与动静态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