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计算机网络】第三章:数据链路层(下)

本篇笔记课程来源:王道计算机考研 计算机网络

接下节:【计算机网络】第三章:数据链路层(上)

【计算机网络】第三章:数据链路层(下)

  • 五、介质访问控制
    • 1. 介质访问控制
    • 2. 信道划分
      • Ⅰ. 时分复用(TDM)
      • Ⅱ. 统计时分复用(STDM)
      • Ⅲ. 频分复用(FDM)
      • Ⅳ. 波分复用(WDM)
      • Ⅴ. 码分复用(CDM)
    • 3. 随机访问
      • Ⅰ. ALOHA 协议
      • Ⅱ. CSMA 协议
      • Ⅲ. CSMA/CD 协议 ⚠️‼️
      • Ⅳ. CSMA/CA 协议
    • 4. 轮询访问
  • 六、局域网
    • 1. IEEE 802
    • 2. 局域网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
      • Ⅰ. 局域网特点
      • Ⅱ. 局域网分类
      • Ⅲ. 局域网硬件架构
    • 3. 以太网与 IEEE 802.3
      • Ⅰ. 以太网标准
      • Ⅱ. 以太网 MAC 帧
      • Ⅲ. 帧传播
    • 4. VLAN 与 IEEE 802.1Q
      • Ⅰ. 基本概念
      • Ⅱ. 802.1Q 帧
    • 5. 无线局域网与 IEEE 802.11
      • Ⅰ. 基本概念
      • Ⅱ. 802.11 帧
  • 七、广域网
    • 1. 基本概念
    • 2. PPP 协议
  • 八、以太网交换机
    • 1. 概述
    • 2. 自学习功能
    • 3. 交换方式

五、介质访问控制

1. 介质访问控制

  • 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多个结点共享同一个 “总线型” 广播信道时,可能发送 “信号冲突”。控制各节点对传输介质的访问,实现减少冲突,甚至避免冲突。
    • 早期的网络中,常用一条同轴电缆连接多个节点
    • 用集线器连接多个节点
    • WiFi、5G 等无线通信
  • 实现介质访问控制的方法:
    1. 信道划分: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波分多路复用、码分多路复用
    2. 随机访问:ALOHA 协议;CSMA 协议、CSMA/CD 协议、CSMA/CA 协议
    3. 轮询访问:令牌传递协议

2. 信道划分

Ⅰ. 时分复用(TDM)

  • 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将时间分为等长的 “TDM 帧”,每个 “TDM” 帧又分为等长的 m 个 “时隙”,将 m 个时隙分配给 m 个用户(节点)使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缺点:
    1. 每个节点最多只能分配到信道总带宽的 1m\frac{1}{m}m1
    2. 如果某节点暂不发送数据,会导致被分配的时隙闲置,信道利用率低

Ⅱ. 统计时分复用(STDM)

  • 统计时分复用(Statistic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STDM):又称异步时分复用,在 TDM 的基础上,动态按需分配时隙
  • 优点:
    • 如果需要时,一个节点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获得所有的信道带宽资源
    • 如果某节点暂不发送数据,可以不分配 “时隙”,信道利用率高

Ⅲ. 频分复用(FDM)

  • 如果一个信道中存在两个信号的频率区别很大,就很容易在叠加信号中分辨出来。
  • 频分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DFM):将信道的总频带划分为多个子频带,每个子频带作为一个子信道,每对用户使用一个子信道进行通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优点:各节点可同时发送信号;充分利用了信道带宽(Hz)
  • 缺点:只能用于模拟信号的传输

Ⅳ. 波分复用(WDM)

  • 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即光的频分复用
  • 光信号的频带范围(带宽)非常大,因此很适合采用波分复用技术,将一根光纤在逻辑上拆分为多个子信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Ⅴ. 码分复用(CDM)

  • 2G、3G 移动网络时代,节点和节点之间的通信常使用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技术,底层原理就是码分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CDM)。
  1. 给各节点分配专属 “码片序列”:
    • “码片序列” 包含 mmm 个码片(信号值),可看作 mmm 维向量”(分量通常取 1 或 -1)
    • 各节点的 “mmm 维相邻” 必须相互正交
    • 相互通信的各节点知道彼此的 “码片序列”

    例如:A 的 4 维码片序列 a⃗=(1,1,1,1)\vec{a}=(1,1,1,1)a=(1,1,1,1),B 的 4 维码片序列 b⃗=(1,−1,1,−1)\vec{b}=(1,-1,1,-1)b=(1,1,1,1),C 的 4 维码片序列 c⃗=(1,1,−1,−1)\vec{c}=(1,1,-1,-1)c=(1,1,1,1)

    • 各节点码片序列相互正交:a⃗⋅b⃗=0,b⃗⋅c⃗=0,a⃗⋅c⃗=0,\vec{a} \cdot \vec{b}=0,\vec{b} \cdot \vec{c}=0,\vec{a} \cdot \vec{c}=0,ab=0bc=0ac=0,
  2. 发送方如何发送数据:
    • 节点发送 mmm 个信号值与 “码片序列” 相同,表示比特 1
    • 节点发送 mmm 个信号值与 “码片序列” 相反,表示比特 0

    例如:A 的 4 维码片序列 a⃗=(1,1,1,1)\vec{a}=(1,1,1,1)a=(1,1,1,1)

    • 比特1:a⃗=(1,1,1,1)\vec{a}=(1,1,1,1)a=(1,1,1,1)
    • 比特0:−a⃗=(−1,−1,−1,−1)-\vec{a}=(-1,-1,-1,-1)a=(1,1,1,1)
  3.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叠加”
    • 当多个发送方同时发送数据时,信号值会叠加(本质是多个 mmm 维向量的加法)

    例如:A 发送 (比特1) 4 维码片序列 (1,1,1,1),B 发送 (比特0) 4 维码片序列 (-1,1,-1,1)

    • 接收到的叠加信号值为 a⃗+(−b⃗)=(0,2,0,2)\vec{a}+(-\vec{b})=(0,2,0,2)a+(b)=(0,2,0,2)
  4. 接收方如何接收数据:
    • 接收方收到的是 “叠加” 信号,需要从中 “分离” 出各发送方的数据
    • 叠加信号与发送方的码片序列做 “规格化内积”,1 表示比特 1,-1 表示比特 0

    例如:叠加信号值为 (0,2,0,2)

    • 与 A 的码片序列作规格化内积:1ma⃗⋅(a⃗+(−b⃗))=1ma⃗⋅a⃗=1\frac{1}{m}\vec{a} \cdot (\vec{a} +(-\vec{b}))=\frac{1}{m}\vec{a} \cdot \vec{a}=1m1a(a+(b))=m1aa=1,因此 A 发送的是比特1
    • 与 B 的码片序列作规格化内积:1mb⃗⋅(a⃗+(−b⃗))=1mb⃗⋅b⃗=−1\frac{1}{m}\vec{b} \cdot (\vec{a} +(-\vec{b}))=\frac{1}{m}\vec{b} \cdot \vec{b}=-1m1b(a+(b))=m1bb=1,因此 B 发送的是比特0

3. 随机访问

Ⅰ. ALOHA 协议

  • ALOHA 协议(Additive Links On-Line Hawaii Area):是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计算机通信网,1968年美国夏威夷大学的一项研究计划的名字。
  • 纯 ALOHA:如果准备好数据帧,就立刻发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时隙 ALOHA:
    • 时隙大小固定等于传输一个最长帧所需时间
    • 只有在每个时隙开始时才能发送帧
    • 时隙 ALOHA 避免了用户发送数据的随意性,降低了冲突概率,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Ⅱ. CSMA 协议

  • CSM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协议: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协议
  • 在 ALOHA 协议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在发送数据之前,先监听信道是否空闲,只有信道空闲时,才会尝试发送
  • 节点的网络适配器需安装 “载波监听装置”

  • 1-坚持CSMA协议
    • 1 表示发送概率为 1。
    • 优点:信道利用率高,信道一旦空闲,就可以被下一个节点使用。
    • 缺点:当多个节点都已准备好数据时,信道一旦空闲,会有多个节点同时发送数据,冲突概率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非坚持CSMA协议
    • 也可记为:1-非坚持CSMA协议。
    • 优点:当多个节点都已准备好数据时,如果信道不空闲,则各节点会随机推迟一段时间再尝试监听,从而使各节点 “错开” 发送数据,降低冲突概率。
    • 缺点:信道刚恢复空闲时,可能不会被立即使用,导致信道利用率降低。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p-坚持CSMA协议
    • p 表示发送概率为 p。
    • 优点:属于 1-坚持CSMA、非坚持CSMA的折中方案,降低冲突概率的同时,提升信道利用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Ⅲ. CSMA/CD 协议 ⚠️‼️

  • CSMA/CD(Collision Detection):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基于 1-坚持CSMA协议进行优化。
  • CSMA/CD 协议用于早期的有线以太网(总线型);现在的有线局域网也使用以太网技术,但不一定都是总线型,也可能是星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协议总结: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发,随机重发
    • 第 10 次冲突,是随机重发的分水岭。
    • 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随机等待时间 = rrr × 争用期,其中 rrr 是随机数。
      1. 如果 k≤10k≤10k10rrr 的取值范围是 [0,2k−1][0, 2^k-1][0,2k1]
      2. 如果 k>10k>10k>10rrr 的取值范围是 [0,210−1][0, 2^{10}-1][0,2101]
    • 第 16 次冲突,说明网络拥堵,立即停发,传输失败。放弃传输此帧,并报告网络层。
  • 争用期
    • 争用期 = 2 × 最远单向传播距离(考虑距离最远的两个节点)
    • 如果争用期内没检测到冲突,本次帧发送就不再可能发送冲突。
    • CSMA/CD 没有 ACK 机制,若发送过程中未检测到冲突,就认为帧发送成功

    假设:
    A、C、D、B 依次相距 2000m,即 A、B 两个节点相距最远为 6000m。
    信号传播速度为 2×108 m/s,信道带宽为 10Mbps。

    • 信号传播速度 = 2×1082×10^82×108 m/s = 200200200 m/μs
    • 最大单向传播时延为 6000m÷200m/μs=30μs6000\,m÷200\,m/μs=30\,μs6000m÷200m/μs=30μs
    • 信道带宽 = 101010 Mbps = 10 b/μs
    • 若 A 节点往信道上发送数据,最多需要 30 μs 可以被其他所有节点监听到信号
    • 显然,A 节点往信道上发送的数据可能与其他节点发生 “冲突”。那么在最极限的情况下,从 A 节点发出数据开始,最多需要 2 × 30 μs = 60 μs,A 节点一定可以检测到冲突。
  • 最短帧长
    • 最短帧长 = 2 × 最大单向传播时延 × 信道带宽
    • 以太网规定最短帧长为 64 B
    • 若收到的帧小于最短帧长,视为无效帧
      • 小于最短帧长时,会导致节点误认为发送过程中没有发送冲突,但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冲突。
      • 如果实际要发送的数据很少,可填充至合法长度后再发送。

    假设:
    A、C、D、B 依次相距 2000m,即 A、B 两个节点相距最远为 6000m。
    信号传播速度为 2×108 m/s,信道带宽为 10Mbps。

    • 最短帧长 = 2×30μs×10=600bit2×30\,μs×10=600\,bit2×30μs×10=600bit
  • 最长帧长
    • 规定最长帧长可防止某些节点一直占用信道。
    • 以太网规定最长帧长为 1518 B

Ⅳ. CSMA/CA 协议

  • CSMA/CA(Collision Avoidance):带有冲突避免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发送过程中不用检测冲突,发送前尽量避免冲突(但无法完全避免)
  • 用于 IEEE 802.11 无线局域网(WiFi),无线局域网不采用 CSMA/CD 原因:
    1. 硬件上很难实现 “边听边发,冲突检测”,因为接收信号的强度往往远小于发送信号的强度,且在无线介质上信号强度的动态变化范围很大。
    2. 存在 “隐蔽站” 问题,在无线通信中,并非所有站点都能够听见对方,发送节点处没有冲突并不意味着接收节点处就没有冲突。
  • 接入点(Access Point,AP):也就是无线 WiFi 热点
    • 家用路由器 = 路由器 + 交换机 + AP
    • 校园网 = 路由器 + nnn 个交换机 + n×mn × mn×m 个 AP
    • 所有移动站点都需要和固定站点 AP 进行通信
  • 帧间间隔(Inter Frame Space,IFS)
    • DIFS:分布式协调 IFS,最长的帧间间隔。为每次 “帧事务” 开始之前需要等待的时间
    • SIFS:短 IFS,最短的帧间间隔。为收到一个帧后需要预留的一段处理时间(如完成差错控制等)
    • PIFS:中等长度的帧间间隔,暂不关注。
  • 协议要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发送方:先听后发,忙则退避
      • 若信道空闲,间隔 DIFS 后,再发送帧(一口气发完,发送过程中不用检测冲突)
      • 若信道不空闲,则进行 “随机退避”。随机退避原理:
        1. 用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确定一段随机退避时间(倒计时)
        2. 发送方会保持监听信道,只有信道空闲时才 “扣除倒计时”,倒计时结束后立即发送帧(此时信道一定空闲)
    • 接收方:停止等待协议
      • 每收到一个正确数据都返回 ACK;
      • 若发送方超时未收到 ACK,则进行 “随机退避”
  • 解决 “隐蔽站” 问题,需要在 CSMA/CA 协议的基础引入 信道预约机制先预约,再发送
    1. 发送方广播 RTS 控制帧(先听后发,忙则退避)
      • RTS 控制帧(Request To Send,请求发送),它包括源地址、目的地址和这次通信所需的持续时间。
      • 需在 RTS 中指明预约时长。
    2. AP 广播 CTS 控制帧
      • CTS 控制帧(Clear To Send,允许发送),它包括源地址、目的地址和这次通信所需的持续时间。
      • 需在 CTS 中指明预约时长。
    3. 其他无关节点收到 CTS 后自觉 ”禁言“ 一段时间(即:虚拟载波监听机制);发送方收到 CTS 后,就可以发送数据帧
      • 如果超时未收到 CTS,说明预约失败,则 ”随机退避“ 后再次 RTS 预约。
    4. AP 收到数据帧后,进行 CRC 校验,若无差错就返回 ACK 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轮询访问

  • 主要采用令牌环网技术(Token Ring):
    • 是 IBM 公司在 1984 年开发的一种局域网技术。
    • 核心特点:环形拓扑结构,各节点 “轮询访问” 信道,不会发生信道冲突,效率高,因此适用于负载高的网络。
    • 通过令牌传递协议实现介质访问控制。
    • 无论是令牌帧还是数据帧,都只能沿单向传递。
  • 令牌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需指明当前获得令牌的节点编号。
    • 只有获得令牌(Token)的节点才能往信道上发送数据帧
    • 如果获得令牌的节点没有数据发送,就将令牌传递下一个节点
    • 获得令牌的节点,每次只能发一帧,发完就释放令牌
  • 数据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需指明数据帧的源地址 / 目的地址、是否已被接收、获得令牌的节点编号
    • 数据帧从源节点发出,“传递一圈” 后回到源节点
    • 数据帧 “传递一圈” 的过程中,会被目的节点复制一份数据,并将数据帧标记为 “已接收”
    • 数据帧回到源节点后,如果发现异常状况,就尝试重发;若无异常,就将令牌传递下一个节点
  • 多站接入单元(Multistation Access Units,MAU):是令牌环网的集中控制站,用于集中控制 “令牌环网”

六、局域网

1. IEEE 802

  • 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Tripl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
  • IEEE 802 委员会:致力于研究局域网和城域网的物理层和MAC层中定义的服务和协议,对应 OSI 网络参考模型的最低两层(即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层次划分为:
    • 物理层:某个具体局域网技术的研究范畴
    •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edium Access Control,MAC 子层):属于数据链路层,研究与访问传输介质有关的部分功能(如:组帧、差错控制、透明传输、介质访问控制等)
    •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ogical Link Control,LLC 子层):属于数据链路层,研究与传输介质无关的部分功能,由 IEEE 802.2 负责,目前已解散
  • 常见的工作组:
    1. 802.2:兼容各种局域网技术(工作组已解散)
    2. 802.3:以太网技术(DEC、Intel、Xerox)
    3. 802.5:令牌环网技术(已被淘汰,工作组已解散)
    4. 802.8:FDDI 光纤分布数字接口(工作组已解散)
    5. 802.11:Wi-Fi 技术(AT&T、Nokia 等)
    6. 802.1Q:VLAN 技术
  • Wi-Fi 技术标准化成果:
    标准迭代年份
    802.11 bWi-Fi 11999 年
    802.11 aWi-Fi 21999 年
    802.11 gWi-Fi 32003 年
    802.11 nWi-Fi 42009 年
    802.11 acWi-Fi 52013 年
    802.11 axWi-Fi 62021 年
    802.11 beWi-Fi 72024 年

2. 局域网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

Ⅰ. 局域网特点

  1. 覆盖较小的地理范围
  2. 较低的时延和误码率
  3. 局域网内的各节点之间以 “帧” 为单位进行传输
  4. 支持单播、广播、多播
    • 单播:一对一发送帧,如 A → B
    • 广播:一对全部发送帧,如 A → B+C+D+E+F+G
    • 多播:一对部分发送帧,如 A → B+C+E

Ⅱ. 局域网分类

  • 按拓扑结构、传输介质、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区分:
    网络类型拓扑结构传输介质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令牌环网环形同轴电缆或双绞线令牌传递协议
    同轴电缆以太网总线型同轴电缆CSMA/CD 协议
    双绞线以太网 (集线器)物理上星型,逻辑上总线型双绞线 (集线器连接)CSMA/CD 协议
    双绞线以太网 (交换机)物理和逻辑上都是星型双绞线 (交换机连接)CSMA/CD 协议或无
    光纤以太网点对点光纤
    Wi-Fi / 802.11星型无线CSMA/CA 协议
    1. 有线局域网(LAN)
      • 令牌环网使用年份:1984-2000
      • 同轴电缆以太网:
        • 物理层采用曼彻斯特编码
        • 1980年开始商用
        • 1982年发布的第一个同轴电缆以太网标准:10Base5(10Mbps、基带信号、500m)
        • 可用中继器连接多个同轴电缆网段
      • 双绞线以太网:
        • 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技术
        • 1990 年 IEEE 802.3 发布第一个双绞线以太网标准:10BaseT
        • 集线器连接的双绞线以太网只支持半双工通信
        • 1994 年后逐步由交换器取代集线器
        • 交换机连接的双绞线以太网,半双工模式下需采用 CSMA/CD 争抢信道,全双工模式下不用争抢信道。
      • 光纤以太网:
        • 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技术,用于扩大以太网覆盖范围
        • 1993年 IEEE 802.3 发布第一个光纤以太网标准:10BaseF
        • 光纤用于中继器 / 集线器 / 交换机之间的传输,不会直接连接终端节点
        • 使用两条光纤实现全双工通信,因此不需要考虑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2. 无线局域网(WLAN)
      • 无线(Wireless):1 个 AP + N 台移动设备

Ⅲ. 局域网硬件架构

  • 有线局域网使用曼彻斯特编码实现串行通信,无线局域网使用电磁波模拟信号。
  • 网络适配器结构:
    • ROM:存放全球唯一的 MAC 地址(物理地址)
      • 每个 MAC 地址有 48 bit,用十六进制表示,8位一组,共 6 组。如:B0:46:92:1D:99:CD。
      • 高 24 bit 为厂商号,低 24 bit 由厂商分配
    • RAM:帧缓冲
      • 通过 I/O 总线实现与主存的并行通信
  • 网络适配器(又名:网络接口卡、网卡)负责:
    1. 负责把帧发送到局域网。关于 “将 IP 数据报(IP 分组)封装成帧”,有些系统由主机实现,有些系统由网络适配器负责。
    2. 负责从局域网接收帧。如果收到正确帧,就用 “中断” 通知 CPU;如果收到异常帧,就直接丢弃。
    3. 需要根据接入的局域网类型,按照标准实现数据链路层 + 物理层功能
    4. 需要完成数据的串 / 并行转换
    5. 需要支持帧缓冲

3. 以太网与 IEEE 802.3

Ⅰ. 以太网标准

  • 同轴电缆只支持半双工
  • 双绞线:
    1. 速率 < 2.5 Gbps 可支持半双工和全双工(节点连接时协商)
    2. 速率 ≥ 2.5 Gbps 仅支持全双工
    3. 交换机连接的终端节点都支持全双工,集线器连接的节点仅支持半双工
  • 光纤只支持全双工
  • 各种传输介质的适用情况
    标准名称传输媒体编码拓扑结构最大段长最多节点数目
    10Base5同轴电缆(粗缆)曼彻斯特编码总线型500m100
    10Base2同轴电缆(细缆)曼彻斯特编码总线型185m30
    10Base-T非屏蔽双绞线曼彻斯特编码星型100m2
    10Base-F光线对(850nm)曼彻斯特编码点对点2000m2
  • 几种高速以太网技术(速率 > 100 Mbps)
    标准名称传输速率传输介质通信方式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100Base-T 以太网100 Mb/s双绞线半双工、全双工CSMA/CD 或 无
    吉比特以太网1 Gb/s双绞线或光纤半双工、全双工CSMA/CD 或 无
    10 吉比特以太网10 Gb/s双绞线或光纤全双工

Ⅱ. 以太网 MAC 帧

  • 有两种常见的以太网 MAC 层标准:
    1. 常用:DEC、Intel、Xerox 推出的 DIX Ethernet V2 标准
    2. IEEE 802.3 推出的 IEEE 802.3 标准
    • 两种标准在 “帧” 格式是有细微差别。

  • V2 标准的以太网 MAC 帧:
    • 记忆口诀:6 6 2 N 4,收发协数验
    • 每个帧的长度范围是:64 ~ 1518 字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前导码:
      • 把帧交给物理层后,会在帧首插入一个 8 字节的前导码(7 同步,1 定界)
      • 其中前 7 字节为 1、0 交替的前同步码
      • 最后 1 字节为帧开始定界符
    • 目的地址:6 字节(48 bit),用于指明接收方 MAC 地址
    • 源地址:6 字节(48 bit),用于指明发送方 MAC 地址
    • 类型:2 字节,指明网络层协议
    • 数据
      • 限制了最短、最长帧长:46 ~ 1500 字节
      • IP 数据报太长,就 ”分片“;太短,就 ”填充“
    • FCS:4 字节,记录 CRC 校验码,用于差错控制
    • 帧结尾定界(物理层)采用 ”违规编码法”,且一个帧传完会留一段间隙

  • IEEE 802.3 标准的以太网 MAC 帧:
    • 记忆口诀:6 6 2 N 4,收发数验
    • 与 V2 标准的帧类似,只是把协议变为了长度,用于记录数据部分的长度。

Ⅲ. 帧传播

  • MAC 地址是数据链路层的概念。路由器、交换机有 MAC 地址,集线器没有 MAC 地址
  • 冲突域
    • 如果两个结点同时发送数据,会导致冲突,则二者处于同一个 “冲突域”
    • 交换机隔离冲突域,但不隔离广播域
  • 广播域
    • 目的地址全 1 表示 “广播帧”,会被局域网内的所有结点接收。
    • 如果一个结点发送广播帧,可以被另一个结点接收,则二者处于同一个 “广播域”
    • 路由器隔离冲突域,也隔离广播域,路由器收到广播帧后,不会再转发至其它网络,只有同一个局域网内的各节点才属于同一个 “广播域”。
  • 集线器不隔离冲突域,也不隔离广播域

如图: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单播帧:

    • A → C:仅 C 能收到并接收帧
    • A → F:E、F、G 能收到,仅 F 接收帧
    • E → A:F、G、A 能收到,仅 A 接收帧
    • E → F:F、G 能收到,仅 F 接收帧
  • 广播帧:

    • A 发出广播帧,B、C、D、E、F、G、R 都能收到并接收帧
    • E 发出广播帧,A、B、C、D、F、G、R 都能收到并接收帧

4. VLAN 与 IEEE 802.1Q

Ⅰ. 基本概念

  • 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VLAN)
  • VLAN 出现原因:
    • 大型局域网是一个很大的广播域,容易出现 “广播风暴”
    • 局域网内可能有一些敏感节点,不利于信息安全
  • VLAN 特点:
    • 可将一个大型局域网分割成若干个较小的 VLAN,每个 VLAN 是一个广播域,每个 VLAN 对应一个 VID
    • 划分 VLAN 需要使用支持 VLAN 功能的以太网交换机来实现。
  • VLAN 的划分方式:
    1. 基于接口:在交换机内配置 VID 与 接口号的映射关系。
    2. 基于 MAC 地址:在交换机内配置 VID 与 MAC 地址的映射关系。
    3. 基于 IP 地址
      • 在交换机内配置 VID 与 IP 地址的映射关系;
      • 这种方式可以让 VLAN 范围跨越路由器,让多个局域网的主机组成一个 VLAN
      • 需要网络层功能支持,且交换机会更复杂

Ⅱ. 802.1Q 帧

  • 主机与交换机之间传输标准以太网帧(V2标准),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干线链路)传输 802.1Q 帧
  • 相较于标准以太网帧,在中间插入了 4 字节的 VLAN 标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记忆口诀:6 6 4 2 N 4,收发V协数验
  • 4 字节 VLAN 标签 = 16+4+12 bit = 固定 + 随便 + VID
    • 固定:802.1Q 标签类型,固定为 0x8100,表示这是 802.1Q 帧;
    • 随便:无意义的 4 bit,凑满 2 字节
    • VID:12 bit 指明发送方所属的 VLAN 的 VID

5. 无线局域网与 IEEE 802.11

Ⅰ. 基本概念

  • 无线局域网的分类
    1. 有固定基础设施的无线局域网,如 802.11 无线局域网(Wi-Fi)
    2. 无固定基础设施移动自组织网络,如苹果隔空投送(AirDrop)、华为分享(Huawei Share)
  • 一些名词:
    • 基本服务集(Basic Service Set,BSS)
      • 一个基本服务集包含 1 个基站(AP)和多个移动站
      • 包含两个属性:
        • 服务集标识符(SSID):无线局域网名字,不超过 32 字节。
        • 基本服务区(BSA):基本服务集能覆盖的地理范围。
    • 扩展服务集(ESS):将多个 AP(基本服务集)连接到同一个分配系统(DS),组成一个更大的服务集,如校园网。
    • 门户(Portal):可将 802.11 无线局域网接入 802.3 有线局域网
      • AP 与移动站之间通过无线链路(802.11 帧)传输
      • AP 与 AP之间、AP 与路由器之间、AP与以太网交换机之间通常用有线链路(以太网帧)传输
      • AP 通常具备 “帧格式转换” 功能,可以将无线链路上传输的 802.11 帧格式,与有线链路上传输的以太网帧格式相互转换
    • 漫游:一个移动站从一个基本服务集切换到另一个基本服务集,仍然可以保持通信。
  • 802.11 无线局域网
    • 星型拓扑,中心称为接入点(AP),也可称为无线接入点(WAP)
    • 使用 CSMA/CA 协议实现介质访问控制
    • 两个移动站之间不能直接通信,必须通过基站(AP)转发帧

Ⅱ. 802.11 帧

  • 帧分类:
    1. 数据帧
    2. 控制帧:如 ACK、RTS、CTS
    3. 管理帧:如探测请求 / 探测响应帧,用于发现 Wi-Fi
  • 数据帧格式:
    • 记忆口诀:
      • 30 N 4 首数验,首部 3+1 地址
      • 九十比特表去来,帧的中转靠 AP
      • 去往 AP 中起止,来自 AP 止中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数据帧 MAC 首部,占 30 字节,主要关注:
      1. 控制帧占 2 字节:
        • 类型:管理帧 00、控制帧 01、数据帧 10
        • 子类型:数据帧 0000、RTS 1011、CTS 1100、ACK 1101
        • 去往 AP:位于控制帧的第 9 bit,0 可记为 false1 可记为 true 即当前帧是移动站发往 AP 的
        • 来自 AP:位于控制帧的第 10 bit,1 表示当前帧是 AP 发往移动站的
      2. 持续期占 2 字节:用于表示在本帧结束后还需占用信道多少实践(单位微秒 μs)
      3. 地址 1:表示发往结点的 MAC 地址,可为 AP 和目的地址
      4. 地址 2:表示发送结点的 MAC 地址,可为源地址和 AP
      5. 地址 3:如果地址 1(发往地址)是 AP 则该地址为目的地址,如果地址 1 是目的地址则该地址为源地址
    • 数据帧帧主体:占 0 ~ 2312 字节
    • 数据帧 MAC 尾部:占 4 字节,为 CRC 校验码,用于差错控制
  • 控制帧:
    1. RTS(Request To Send,请求发送)帧格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帧控制字段中,类型为 01,子类型为 1011
    2. CTS(Clear To Send,允许发送)帧格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帧控制字段中,类型为 01,子类型为 1100
    3. ACK(Acknowledge,确认)帧格式同 CTS 帧
      • 帧控制字段中,类型为 01,子类型为 1101

七、广域网

1. 基本概念

2. PPP 协议

八、以太网交换机

1. 概述

  • 交换机 = 多端口网桥
  • 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可以根据目的 MAC 地址转发帧
  • 交换机每个端口通常支持全双工通信,如果该端口与集线器连接则使用半双工通信

2. 自学习功能

  • 交换表
    • 初始为空,记录【MAC 地址,端口号】的对应关系
    • 每收到一个帧,就将 “发送方” 的【MAC 地址,端口号】更新到交换表(即只记录发送方
    • 为动态新增和删除结点,交换表中每个表项都有 “有效时间”,过期表项自动作废
  • 转发帧:
    • 如果 不知道 “接收方” 在哪里,就把帧 广播 到除入口外的其他端口(即当作广播帧处理)
    • 如果 知道 “接收到” 在哪里,就把帧 精准转发 至某个端口

3. 交换方式

  • 直通交换方式
    • 类似于电路交换
    • 只需要知道帧的目的地址(6字节,48 bit),就能决定应该从哪个端口转发
    • 优点:转发时延低
    • 缺点:不适用于需要速率匹配、协议转换或差错检测的线路
  • 存储转发交换方式
    • 先把帧完整地接收到交换机内部的高速缓存中,进行差错检测等必要处理,再根据交换表决定从哪个端口转发出去
    • 优点:适用于需要速率匹配、协议转换或差错检测的线路
    • 缺点:转发时延高
http://www.dtcms.com/a/269501.html

相关文章:

  • 89104 PCIe Switch芯片国产替代 - PCIE5.0国产AI服务器高性能扩展,支持海光/龙芯/飞腾等
  • 【零基础学AI】第30讲:生成对抗网络(GAN)实战 - 手写数字生成
  • 从SEO到GEO:优化策略如何应对传统搜索与AI搜索的巨变
  • SpringAI编码实战:使用本地免费部署的大语言模型跑起来
  • NuxtJS中网络请求模块的封装与最佳实战
  • leetcode202.快乐数
  • 算法设计与分析 知识总结
  • Puppeteer 库简介:背景、用法与原理
  • LeetCode--42.接雨水
  • 什么是RAG?
  • 深入解析Java中的“128陷阱“:Integer缓存机制源码分析
  • 容器技术入门之Docker环境部署
  • Docker快速部署Hive服务
  • 【技术应用】CUTTag应用实例解析:比ChIP-seq更精准高效的DNA-蛋白互作研究
  • No static resource druid
  • C++(STL源码刨析/vector)
  • 虚幻引擎UE5专用服务器游戏开发-20 添加基础能力类与连招能力
  • Takebishi旗下智能硬件网关产品devicegateway详细介绍
  • ThreadPoolTaskExecutor 的使用案例
  • 【PTA数据结构 | C语言版】求单链表list中的元素个数,即表长
  • NumPy-随机数生成详解
  • AI编程的未来是智能体原生开发?
  • JavaSE-继承
  • UI前端与数字孪生结合实践案例:智慧零售的库存管理优化系统
  • 算法学习笔记:10.Prim 算法——从原理到实战,涵盖 LeetCode 与考研 408 例题
  • 【Mac】实现Docker下载安装【正在逐步完善】
  • 【论文阅读】CogVideoX: Text-to-Video Diffusion Models with An Expert Transformer
  • 【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C++篇(一)
  • 暑假读书笔记第四天
  • 【Python-GEE】如何利用Landsat时间序列影像通过调和回归方法提取农作物特征并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