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剪枝方法的分类
神经网络剪枝方法的分类
摘要
随着深度学习模型,特别是大语言模型(LLM)的参数量爆炸式增长,模型的部署和推理成本变得异常高昂。如何在保持模型性能的同时,降低其计算和存储需求,成为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核心议题。神经网络剪枝(Pruning)作为模型压缩的关键技术之一,应运而生。本文将解析剪枝技术的不同分类,深入探讨其原理、优缺点。
文章目录
- 神经网络剪枝方法的分类
- 摘要
- 1 为什么我们需要剪枝?
- 2 分类方法一:剪什么?——结构化剪枝 vs. 非结构化剪枝
- 2.1 非结构化剪枝 (Unstructured Pruning)
- 2.2 结构化剪枝 (Structured Pruning)
- 3 分类方法二:剪枝的结果是否依赖于输入?——静态剪枝 vs. 动态剪枝
- 4 总结
1 为什么我们需要剪枝?
“奥卡姆剃刀”原理说,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研究发现,大型神经网络中存在大量的参数冗余。这些冗余的参数(权重)对模型最终性能的贡献微乎其微,但却占用了大量的计算资源和存储空间。
剪枝的核心思想:通过移除神经网络中冗余的参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更小、更快、更高效的模型,使其更容易部署到手机、边缘设备等资源受限的环境中。
2 分类方法一:剪什么?——结构化剪枝 vs. 非结构化剪枝
这是剪枝技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分类,它决定了剪枝后的模型形态和部署的难易程度。
关于边缘设备(Edge Device)的介绍,可以参见我的这一篇文章:Edge Device(边缘设备):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 。
2.1 非结构化剪枝 (Unstructured Pruning)
- 是什么:移除单个的、零散分布的权重。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对一个庞大公司的“游击式裁员”,在每个部门都随机裁掉几个人。
- 结果:剪枝后,模型的权重矩阵尺寸不变,但内部包含了大量由0组成的“空洞”,形成一个稀疏矩阵。
- 优点:灵活性极高,可以精细地移除最不重要的权重,因此在理论上能最大程度地保留模型精度。
- 致命缺点:需要“特殊实现” (Specialized Implementations)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一个标准的GPU在进行矩阵运算时,并不会因为某个元素是0就跳过计算。它仍然会执行某个数 * 0
的无效操作。因此,一个稀疏矩阵在标准硬件上无法直接带来加速。
为了真正实现加速,你必须:- 使用特殊的稀疏存储格式(如CSR)来只存储非零值。
- 调用特殊的稀疏计算库(如NVIDIA的cuSPARSE)来执行计算。
- 甚至依赖支持稀疏计算的特殊硬件(如NVIDIA Ampere架构的稀疏张量核心)。
这种对软硬件的特殊依赖,使得非结构化剪枝在实际工程部署中非常复杂。
2.2 结构化剪枝 (Structured Pruning)
- 是什么:移除成块的、结构化的参数。这好比对公司进行“部门级裁员”,直接砍掉整个神经元、整个卷积通道,或者整个注意力头。
- 结果:剪枝后,模型直接变成一个更小的、但依然是规整的、密集的新模型。例如,一个1000x1000的权重矩阵,在剪掉500个神经元(列)后,会变成一个1000x500的规整矩阵。
- 巨大优点:无需“特殊实现”
由于剪枝后的模型依然是标准的密集模型,它可以无缝地在任何CPU、GPU上高效运行,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软硬件支持。这使得结构化剪枝的部署非常简单直接,是其在工业界备受青睐的核心原因。 - 缺点:剪枝的粒度太粗,一次性移除整个结构块可能会对模型性能造成较大的、不可逆的损伤。
对比维度 | 非结构化剪枝 | 结构化剪枝 |
---|---|---|
移除对象 | 单个、零散的权重 | 整个神经元/通道/注意力头 |
剪后形态 | 稀疏矩阵(尺寸不变,含大量0) | 更小的密集矩阵(尺寸变小) |
部署难度 | 高,需要特殊软硬件支持 | 低,通用硬件即可加速 |
精度保持 | 相对容易 | 相对困难,易造成较大性能损失 |
3 分类方法二:剪枝的结果是否依赖于输入?——静态剪枝 vs. 动态剪枝
这个分类关注的实际上是剪枝决策发生的时间点。
-
静态剪枝 (Static Pruning):一次性、永久性地做出剪枝决策。在训练前或训练后,根据某个重要性评分(如权重大小、梯度等),决定哪些部分要被移除,然后永久删除它们。这是最传统的剪枝方式。
-
动态剪枝 (Dynamic Pruning):剪枝决策是输入依赖、实时发生的。模型会根据当前输入的具体内容,动态地决定本次计算要“跳过”或“不激活”哪些部分。这意味着模型的结构在计算层面是动态变化的。
4 总结
- 剪枝是应对大模型高昂成本的关键压缩技术。
- 结构化 vs. 非结构化决定了剪枝的粒度和部署的复杂度。结构化剪枝部署简单,但性能损失风险高;非结构化剪枝灵活,但依赖特殊软硬件。
- 静态 vs. 动态决定了剪枝决策的时机。静态剪枝一劳永逸,动态剪枝按需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