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智能体的那些事—架构设计关键点
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能记下点东西,就记下点,有时间拿出来看看,也会发觉不一样的感受.
目录
一、AI 智能体的含义
二、AI 智能体的架构原则
三、AI 智能体的 3 高架构
四、AI 智能体的存储架构
五、总结
一、AI 智能体的含义
AI 智能体是一种能够感知环境并做出自主决策以完成特定任务的人工智能系统。它可以应用于多种场景,如智能客服、推荐系统、图像识别、语音处理等。AI 智能体的高效运行依赖于其架构设计,良好的架构能够确保其在复杂多变的业务场景中保持高可用、高性能和灵活扩展的能力。
二、AI 智能体的架构原则
1. 演进式法则
-
版本控制:支持系统在发现新版本问题时能够快速回退到旧版本。
-
模块热插拔:允许在不影响其他模块的情况下,对某个模块进行升级或更换。
-
灰度发布:通过小范围测试新功能,确保其稳定后再全面推广。
-
模型注册:为模型提供统一管理与调用接口,方便模型的更新与替换。
2. 先进性法则
-
引入先进技术(如容器化部署、微服务架构、服务网格、模型加速、低延迟通信协议等)以应对高并发、高吞吐、多模型部署等挑战。
-
合理规划资源池(如 GPU 资源池)和推理通道,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
3. 领域驱动原则
-
从业务需求出发,构建“领域服务”模型,将底层能力(如模型服务、数据标注、评估监控等)紧密围绕具体业务构建。
-
例如,电商客服系统围绕电商业务,将语义分类模型、上下文管理器和多轮推理状态机等模块紧密结合。
4. SRP 与松耦合原则
-
单一责任原则(SRP):每个模块只负责其核心功能,避免模块之间的过度依赖。
-
松耦合设计:通过解耦模块,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便于后续的维护和升级。
5. 分层架构与 CAP 法则
-
分层架构:将系统分为接入层(API 网关)、服务层(如 NLP 服务、推荐服务)和基础设施层(数据、模型、缓存)。
-
CAP 法则:在分布式部署中,权衡一致性(C)、可用性(A)和分区容错性(P),AI 系统通常更偏向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
6. 高并发法则
-
缓存机制:使用 Redis 缓存常见结果,减少对数据库的直接访问。
-
消息队列:利用 Kafka 等消息队列削峰填谷,避免系统被瞬间压垮。
-
异步处理:将耗时任务异步处理,前端轮询返回结果,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7. 高可用法则
-
多节点集群:通过多节点部署,确保部分节点故障时系统仍能正常运行。
-
自愈机制:利用 K8s 的 pod 自愈机制,自动修复或重启故障节点。
-
健康检查:通过服务探针实时监控节点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8. 高性能法则
-
模型加速:使用工具(如 TensorRT)优化模型性能。
-
缓存预热:将热门数据提前加载到缓存中,快速响应用户请求。
-
索引设计:优化数据索引,提高检索效率。
-
批量处理:将零散请求打包处理,减少系统开销。
三、AI 智能体的 3 高架构
1. 高并发架构
-
读靠缓存:使用 Redis 等缓存技术快速响应读请求。
-
写靠异步:通过消息队列(如 Kafka)、批处理和分库分表等手段应对写入压力。
2. 高扩展架构
-
垂直扩展:在系统初期通过升级硬件(如增加内存、显卡等)提升性能。
-
水平扩展:利用 Kubernetes 部署多个副本服务,结合服务注册与发现、灰度发布、负载均衡策略,实现灵活扩展。
3. 高性能架构
-
缓存机制:使用 CDN、浏览器本地缓存和 Redis 缓存热门数据,减少请求延迟。
-
队列 + 批处理:应对突发写入压力,避免数据库拥堵。
-
内存池与对象池:减少临时对象的重复创建,提升系统性能。
四、AI 智能体的存储架构
1. 多类型数据存储
-
MySQL:存储结构化事务数据,如交易记录。
-
MongoDB:存储复杂 JSON 配置数据。
-
MinIO:存储音视频等大文件。
-
Milvus:存储向量数据,用于相似度检索。
2. 数据索引与检索优化
-
倒排索引与分片机制:结合使用,显著提升数据召回效率。
-
Elasticsearch:用于文档搜索,快速定位相关内容。
-
Milvus:加速向量检索,提高检索速度。
3. 分片策略
-
Range 分片:按时间序列存储数据,如交易记录。
-
Hash 取模分片:均匀分布数据,如用户信息。
-
一致性哈希:动态扩容时减少数据迁移成本。
五、总结
AI 智能体的架构设计是确保其在复杂业务场景中高效运行的关键。通过遵循演进式、先进性、领域驱动、SRP、分层架构、高并发、高可用和高性能等原则,结合高并发、高扩展和高性能的架构设计,以及多类型数据存储、索引优化和分片策略的存储架构,AI 智能体能够更好地应对业务变化和技术挑战,为用户提供稳定、高效的服务体验。
相知不迷路,欢迎你来 :“codingba” or “码出精彩” 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