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 网络七层模型中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一、OSI 七层模型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功能:传输原始的比特流(0和1),通过物理介质(如电缆、光纤、无线电波)在设备间传输。
数据格式:原始比特流,仅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数据,物理层不添加头部或尾部,直接传输比特流。
典型设备:集线器(Hub)、中继器(Repeater)、网卡(NIC)。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功能:在直接相连的设备间可靠传输数据帧,并检测/纠正物理层的错误。
封装动作:
- 发送端:
- 接收网络层的数据包(IP包),添加帧头(MAC地址、类型)和帧尾(CRC)
- 将帧转换为比特流交给物理层传输。
- 接收端:
- 从物理层接收比特流,组装成帧。
- 检查CRC,若错误则丢弃帧;否则提取数据包交给网络层。
典型设备:交换机(Switch)、网桥(Bridge)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
功能:在不同网络间路由数据包(跨网段通信),实现端到端的逻辑寻址。
封装动作
- 发送端:
- 接收传输层的数据段(如TCP段),添加IP头部(源/目的IP、TTL等)。
- 根据路由表选择下一跳路由器,将数据包交给数据链路层封装为帧。
- 路由器:
- 检查目的IP地址,通过路由表决定转发路径。
- 若需分片,则将数据包拆分为多个小包,并更新分片字段。
- 接收端:
- 移除IP头部,将数据段交给传输层。
- 重组分片的数据包(若有)。
典型设备:路由器(Router)、三层交换机。
总结
-
物理层:传输比特流,无封装,依赖物理介质。
-
数据链路层:通过帧实现可靠的点对点传输,使用MAC地址和CRC校验。
-
网络层:通过IP地址和路由实现跨网络通信,处理分片与逻辑寻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