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基础语法(三-中)
基础语法3:
2.列表与元组:
<1>.列表、元组是什么?
都用来存储数据,但是两者有区别,列表可变,元组不可变。
<2>.创建列表:
创建列表有两种方式:
[1].a = 【】;
[2].b = list();
<3>.下标访问:
a[1]......
a[-1] = a[len(a) - 1] = 最后一个数;
<4>.切片操作:
通过切片,可以一次取出一组连续元素,得到一个子列表
使用[:]进行切片
alist = [1,2,3,4]
print(alist[1:3])
除了这种切片方式,还可以有:
[1].alist[1: ],省略后边界,获取到末尾。
[2].alist[ :-1],省略前边界,从头开始获取。
[3].alist[ : ],两个边界均省略,获取整个列表。
<5>.遍历列表元素:
用for循环:
alist = [1,2,3,4]
for elem in alist:print(elem)
用for生成下标:
alist = [1,2,3,4]
for i in range (0,len(alist)):print(alist[i])
用while循环:
alist = [1,2,3,4]
i = 0
while i < len(alist):print(alist[i])i+=1
<6>.插入元素:
使用append:
a = [1, 2, 3, 4]
a.append(5)
a.append('hello')
i = 0 # 初始化变量 i
while i < len(a):print(a[i])i += 1
使用insert:
a = [1, 2, 3, 4]
a.insert(4, 5) # 在索引 4 的位置插入元素 5(即列表末尾)
a.insert(0, 'start') # 在列表开头插入字符串 'start'
a.insert(len(a), 'end') # 在列表末尾插入字符串 'end'i = 0
while i < len(a):print(a[i])i += 1
<7>.查找元素:
in
操作符:检查元素是否存在
- 作用: 判断元素是否存在于列表中,返回布尔值
True
或False
。 - 语法:
element in list
- 示例:
a = [1, 2, 3, 'hello']print(2 in a) # 输出: True
print('world' in a) # 输出: False
index()
方法:查找元素的索引
- 作用: 返回元素在列表中第一次出现的索引位置。
- 语法:
list.index(element, start, end)
element
:要查找的元素start
(可选):开始查找的索引位置end
(可选):结束查找的索引位置
- 示例:
a = [1, 2, 3, 'hello', 3]print(a.index(3)) # 输出: 2(第一个 3 的索引)
print(a.index('hello')) # 输出: 3
结合使用示例
下面是一个结合 in
和 index()
的示例,用于安全地查找元素并处理可能的错误:
a = [1, 2, 3, 'hello']# 先检查元素是否存在,避免 IndexError
element = 'hello'
if element in a:index = a.index(element)print(f"元素 '{element}' 的索引是: {index}")
else:print(f"元素 '{element}' 不存在于列表中")# 查找不存在的元素
element = 'world'
if element in a:print(a.index(element))
else:print(f"'{element}' 不存在")
<8>.删除元素:
在 Python 中,列表提供了多种删除元素的方法,最常用的是 pop()
和 remove()
,下面详细介绍它们的用法和区别。
pop()
方法:根据索引删除元素
- 作用: 删除列表中指定索引的元素,并返回该元素的值。
- 语法:
list.pop(index)
index
(可选):要删除元素的索引,默认为-1
(删除最后一个元素)。
- 示例:
a = [10, 20, 30, 40]# 删除并返回索引为 1 的元素(第二个元素)
removed = a.pop(1)
print(removed) # 输出: 20
print(a) # 输出: [10, 30, 40]# 删除并返回最后一个元素
last = a.pop()
print(last) # 输出: 40
print(a) # 输出: [10, 30]
- 注意: 如果索引超出范围,会抛出
IndexError
。
remove()
方法:根据值删除元素
- 作用: 删除列表中第一个匹配的元素(按值查找),无返回值。
- 语法:
list.remove(value)
value
:要删除的元素值。
- 示例:
a = [10, 20, 30, 20]# 删除第一个值为 20 的元素
a.remove(20)
print(a) # 输出: [10, 30, 20]# 尝试删除不存在的值
a.remove(50) # 会抛出 ValueError: list.remove(x): x not in list
- 注意: 如果元素不存在,会抛出
ValueError
。
区别总结
方法 | 删除依据 | 返回值 | 异常处理 | 适用场景 |
---|---|---|---|---|
pop() | 索引 | 被删除的元素 | 索引越界时抛出 IndexError | 删除指定位置的元素,需获取删除值 |
remove() | 值 | 无(返回 None ) | 值不存在时抛出 ValueError | 删除指定值的元素,不关心位置 |
其他删除方式
(1)del
语句:按索引或切片删除
a = [1, 2, 3, 4, 5]# 删除单个元素
del a[2] # 删除索引为 2 的元素(第三个元素)
print(a) # 输出: [1, 2, 4, 5]# 删除切片
del a[1:3] # 删除索引 1 到 2 的元素
print(a) # 输出: [1, 5]
(2)清空列表:clear()
a = [1, 2, 3]
a.clear() # 等同于 a = []
print(a) # 输出: []
<9>.列表的拼接:
在 Python 中,列表的拼接有两种主要方式:使用 +
运算符和 extend()
方法。它们的功能相似,但在实现方式和性能上有一些区别。
+
运算符:创建新列表
- 作用: 将两个列表合并为一个新列表,原列表不变。
- 语法:
new_list = list1 + list2
- 示例:
a = [1, 2, 3]
b = [4, 5, 6]# 使用 + 拼接列表
c = a + b
print(c) # 输出: [1, 2, 3, 4, 5, 6]# 原列表不变
print(a) # 输出: [1, 2, 3]
print(b) # 输出: [4, 5, 6]
- 注意: 只能用于列表类型,否则会抛出
TypeError
。
extend()
方法:原地扩展列表
- 作用: 将另一个可迭代对象(如列表、元组、字符串)的元素添加到原列表末尾,原列表被修改。
- 语法:
list1.extend(iterable)
- 示例:
a = [1, 2, 3]
b = [4, 5, 6]# 使用 extend() 扩展列表
a.extend(b)
print(a) # 输出: [1, 2, 3, 4, 5, 6]# 原列表 a 被修改,b 不变
print(b) # 输出: [4, 5, 6]# 扩展其他可迭代对象
a.extend((7, 8)) # 扩展元组
a.extend("hello") # 扩展字符串
print(a) # 输出: [1, 2, 3, 4, 5, 6, 7, 8, 'h', 'e', 'l', 'l', 'o']
区别总结
方法 | 操作类型 | 原列表是否修改 | 性能(大量元素) | 适用场景 |
---|---|---|---|---|
+ | 创建新列表 | 否 | 较慢(复制内存) | 需要保留原列表,创建临时结果 |
extend() | 原地修改列表 | 是 | 较快(直接追加) | 不需要保留原列表,性能敏感 |
其他拼接方式
(1)+=
运算符:等价于 extend()
a = [1, 2]
b = [3, 4]a += b # 等同于 a.extend(b)
print(a) # 输出: [1, 2, 3, 4]
(2)列表乘法:复制列表元素
a = [1, 2]
b = a * 3 # 复制 3 次
print(b) # 输出: [1, 2, 1, 2, 1, 2]
<10>.关于元组:
在 Python 中,元组(tuple) 是一种不可变的序列类型,用于存储多个元素。它与列表(list)类似,但元组一旦创建就不能修改,这使得元组在需要保证数据不被意外更改的场景中非常有用。
元组的基本特点
- 不可变(Immutable):创建后不能添加、删除或修改元素。
- 有序:元素按插入顺序排列,可以通过索引访问。
- 允许重复元素:元组中可以包含重复的值。
- 异构:可以包含不同类型的元素(如整数、字符串、列表等)。
元组的创建
(1)使用小括号 ()
empty_tuple = () # 空元组
single_tuple = (1,) # 单元素元组(注意逗号!)
multiple_tuple = (1, "apple", [2, 3]) # 多元素元组
(2)省略括号(逗号分隔)
implicit_tuple = 1, 2, 3 # 等价于 (1, 2, 3)
(3)使用内置函数 tuple()
from_list = tuple([1, 2, 3]) # 从列表转换
from_str = tuple("hello") # 从字符串转换
元组的基本操作
(1)访问元素
t = (10, 20, 30, 40)
print(t[0]) # 输出: 10(索引从 0 开始)
print(t[-1]) # 输出: 40(负索引表示从后往前)
print(t[1:3]) # 输出: (20, 30)(切片操作)
(2)遍历元组
for element in (1, "a", True):print(element)
(3)拼接和重复
t1 = (1, 2)
t2 = (3, 4)
print(t1 + t2) # 输出: (1, 2, 3, 4)(拼接)
print(t1 * 3) # 输出: (1, 2, 1, 2, 1, 2)(重复)
(4)检查元素是否存在
t = (1, 2, 3)
print(2 in t) # 输出: True
元组的不可变性
t = (1, 2, 3)
t[0] = 10 # 报错: TypeError: 'tuple' object does not support item assignment
但如果元组中的元素是可变对象(如列表),则可以修改该元素的内部状态:
t = (1, [2, 3])
t[1].append(4) # 允许修改列表内部
print(t) # 输出: (1, [2, 3, 4])
元组的常用方法
(1)count()
:统计元素出现次数
t = (1, 2, 2, 3)
print(t.count(2)) # 输出: 2
(2)index()
:查找元素的索引
t = (10, 20, 30)
print(t.index(20)) # 输出: 1
元组与列表的对比
特性 | 元组(tuple) | 列表(list) |
---|---|---|
可变性 | 不可变(Immutable) | 可变(Mutable) |
语法 | 用 () 创建,逗号分隔 | 用 [] 创建,逗号分隔 |
性能 | 略高(创建和访问更快) | 略低(动态调整大小) |
应用场景 | 存储固定数据、函数返回值 | 动态数据、需要修改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