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一文介绍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在计算机网络领域,数据交换技术是实现高效通信的关键,其中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和报文交换是三种重要的交换方式,它们各具特色,适用于不同场景。下面我们就从工作原理、优缺点和应用场景三方面,深入了解这三种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

工作原理

电路交换是一种面向连接的交换方式,其运作过程类似于搭建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以电话通话为例,当主叫方拨打电话号码时,电话网络中的交换机便开始工作,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路径选择,在主叫和被叫之间建立起一条独占的物理通信链路。这条链路在整个通话过程中始终被双方占用,只有当通话结束,链路才会被拆除,资源归还给网络,等待下一次使用。

优点

  1. 低传输时延:由于数据在专属的物理链路上传输,就像车辆在专用车道行驶,几乎没有停顿和等待,所以传输时延极小,特别适合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语音通话和视频会议等场景,能够保证通信的流畅性。
  2. 数据顺序稳定:在通信过程中,数据严格按照发送顺序依次传送,不会出现乱序的情况,从而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于一些对数据顺序有严格要求的业务非常重要。
  3. 通信质量可靠:独占的物理链路使得通信过程受外界干扰较小,信号稳定,能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通信服务,尤其在语音通信方面表现出色。

缺点

  1. 连接建立时间长:建立物理链路需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和路径选择,平均连接建立时间较长,对于一些对时间敏感的计算机通信应用,可能会错过最佳的传输时机。
  2. 信道利用率低: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即使没有数据传输,通信线路也会被双方独占,其他用户无法使用,这就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线路利用率较低。
  3. 灵活性差:不同类型、规格和速率的终端设备由于链路独占的特性,难以相互通信,并且在通信过程中进行差错控制也比较困难,限制了其在多样化网络环境中的应用。

应用场景

电路交换技术在传统电话通信网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早期的固定电话到现代的语音通话系统,都依赖电路交换实现稳定、实时的语音通信。此外,在一些对实时性和通信质量要求极高的场景,如传真通信、部分视频会议系统中,电路交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

分组交换

工作原理

分组交换将需要传输的长报文分割成若干个较短的分组,每个分组都包含源地址、目的地址、分组编号等必要的首部信息,就像一个个贴好标签的小包裹。这些分组在网络中各自独立地选择路径进行传输,网络中的分组交换机(如路由器)根据分组首部的目的地址信息,查询转发表,为分组选择最佳的转发路径。分组通过不同的路径在网络中接力传输,最终在接收端按照分组编号重新组装成原始数据。

优点

  1. 传输效率高: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机制,分组逐个传输,后一个分组的存储操作可以与前一个分组的转发操作并行进行,大大减少了报文的整体传输时间。同时,较小的分组所需的缓冲区也较小,降低了因缓冲区不足而导致等待发送的概率和时间,提高了传输效率。
  2. 可靠性强:分组短小使得出错的概率降低,一旦某个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出现错误,只需重发该分组,而不需要重发整个报文,减少了数据重发量,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3. 灵活适应多种业务:特别适合计算机之间突发式的数据通信,能够根据网络状况动态地选择传输路径,合理分配网络资源。而且,由于分组短小,便于采用优先级策略,及时传送紧急数据,满足不同业务的需求。

缺点

  1. 存在存储转发时延:尽管分组交换相比报文交换时延有所减少,但分组在交换节点仍然需要经历存储和转发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时延。当网络负载较大时,这种时延可能会更加明显,影响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体验。
  2. 控制复杂:每个分组都需要添加源地址、目的地址、分组编号等额外的首部信息,这导致传送的信息量增加了约5% - 10%,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信效率,并且增加了分组处理的复杂性和设备的处理负担。
  3. 可能出现分组失序等问题:当采用数据报服务时,分组可能会出现失序、丢失或重复的现象,接收端需要对分组进行按编号排序等处理,增加了处理工作量;若采用虚电路服务,虽然可以避免分组失序问题,但又增加了呼叫建立、数据传输和虚电路释放等多个过程,使操作流程变得更加复杂。

应用场景

分组交换是互联网数据传输的核心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网络业务。在互联网中,网页浏览、文件下载、电子邮件收发、在线游戏等业务都依赖分组交换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在局域网环境下,多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互也离不开分组交换,它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网络的整体性能。此外,在移动通信领域,分组交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很好地适应移动设备数据传输突发性强的特点 。

报文交换

工作原理

报文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机制,发送端将完整的报文(包含全部数据以及目的地址等控制信息)发送至相邻的交换节点。交换节点接收到报文后,先将其完整存储起来,然后根据报文中的目的地址确定转发路径,在输出线路空闲时,再将报文转发至下一个节点。如此接力传输,直到报文最终到达目的节点。

优点

  1. 无需预先建立连接:用户可以随时发送报文,不需要像电路交换那样在通信前建立连接,大大提高了通信的即时性和灵活性,方便快捷,适用于突发性的数据传输需求。
  2. 可靠性较好:交换节点具有路径选择功能,当某条传输路径出现故障时,节点可以重新选择其他路径传输数据,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此外,报文交换便于设置代码检验和数据重发设施,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通信适配性强:在存储转发过程中,报文交换容易实现代码转换和速率匹配,能够让不同类型、规格和速度的计算机之间顺利进行通信,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4. 信道利用率高:通信双方并非固定占用通信线路,而是在不同时间分段占用物理通路,多个报文可以共享同一条通信线路,提高了线路的利用率,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缺点

  1. 转发时延大:由于报文通常较长,数据进入交换节点后需要完整接收、存储,然后再进行转发,整个过程包括接收报文、检验正确性、排队等待、发送等多个环节,导致转发时延较长。而且,网络通信量越大,排队等待的时间就越长,时延问题会更加严重,不适合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如实时视频通话、在线游戏等。
  2. 存储要求高:报文长度没有限制,中间节点需要有足够的存储空间来完整接收和存储整个报文。当输出线路繁忙时,可能需要存储多个完整的报文等待转发,这对网络中每个节点的缓冲区容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降低成本,有时需要将等待转发的报文存储在磁盘上,这又会进一步增加传送时延。
  3. 适用范围有限:报文交换一般只适用于数字信号传输,相比其他交换技术,其应用范围相对较窄。

应用场景

报文交换在早期电报通信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允许通信线路被多个报文共享,有效提高了线路利用率。在一些对数据传输实时性要求不高、数据量相对较小的场景,如早期的电子邮件传输、文件传输等,报文交换也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不过,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报文交换在现代网络中的应用逐渐减少 。

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和报文交换在网络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各有优劣,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数据交换技术体系。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以适应日益增长的网络通信需求。

相关文章:

  • 给 DBGridEh 增加勾选用的检查框 CheckBox
  • Qt笔记---》.pro中配置
  • Java项目拷打(外卖+点评)
  • Java大师成长计划之第22天:Spring Cloud微服务架构
  • 软考 系统架构设计师系列知识点之杂项集萃(59)
  • 计算机组成原理:I/O
  • 论MCU如何在Fatfs中使用Flash接口的方法
  • TCP/IP参考模型详解:从理论架构到实战应用
  • 【Java】 volatile 和 synchronized 的比较及使用场景
  • matlab插值方法(简短)
  • 可编辑38页PPT | 数字化建设—财务系统规划方案
  • Git仓库迁移
  • 电流检测放大器的优质选择XBLW-INA180/INA181
  • MQTT详细介绍
  • SQL注入 ---04
  • 移动端巡检点检,让设备管理更便捷高效
  • centos服务器,疑似感染phishing家族钓鱼软件的检查
  • ElasticSearch高级功能
  • OpenUCX 库介绍与使用指南
  •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5章:信息系统工程 - 36个经典题目及详解
  • 曾犯强奸罪教师出狱后办教培机构?柳州鱼峰区教育局:正核实
  • 日本航空自卫队一架练习机在爱知县坠毁
  • 硅料收储挺价“小作文”发酵光伏板块罕见大涨,知情人士:确实在谈
  • 通化市委书记孙简升任吉林省副省长
  • 地下5300米开辟“人造气路”,我国页岩气井垂深纪录再刷新
  • 继71路之后,上海中心城区将迎来第二条中运量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