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沈燕谈艺:把现代科学基因融入古典笔墨中

导语:沈燕的艺术之路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命题:传统如何活在当下?在画室里,她以“笔墨考古学家”与“创新策画人”的双重身份,向我们揭示了传统与创新的共生密码。

一、临摹的“逆过程”:与古人进行“肌肉记忆对话”

在沈燕看来,临摹不是简单的技法复制,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她临习八大山人《枯荷》时,会用心体会每道笔触的力度变化,体会他手腕的震颤节奏:“这不是偶然,是画家情绪的物理痕迹。”

这种“科学临摹法”让她发现:石涛画竹时,笔意豪放,一气呵成,野趣横生,却又活灵活现地展现了风中竹叶摆动的运动轨迹;王蒙的“解索皴”, 行笔屈曲密集,如解开的绳索,暗合山体岩层的断裂纹理。“年轻人总说传统太难,其实是没找到钥匙。”她展示一本特殊的临摹笔记,细细解构《青卞隐居图》,“以披麻皴、解索皴、牛毛皴为主,三者交替互用,笔墨繁复精致,他继承了赵孟頫的技法,以书入画,山水会‘润含春雨’。在摹写时,要感受毛笔在生宣上拖拽产生的微妙阻力,就像在感受古人笔墨中的生命律动。”

二、写生的“双重视野”:做自然的画家,也做自然的科学家

沈燕的写生本与众不同,既有传统白描,又有科学的记录。观察候鸟时,她不仅画下斑头雁的羽翎结构,还留意其栖息地的年均温变化;她随身携带速写本记录山势纹理,例如在雁荡山,发现花岗岩垂直节理形成的瀑布状皴纹,提炼出“折带皴”的新变体。

她注重微观体察,曾用放大镜观察苔藓在晨露中的团簇形态,记录不同时辰的光影变化;曾连续七天观察同一处溪石头,发现正午阳光会使水温折射出菱形光斑。

她也曾开展四时追踪,建立固定的写生点,用二十四节气为周期,记录同一视角的景观变迁,发现立冬后三日松针会形成特有的灰绿渐变。

她主张写生不应止步于形似,更要建立专属的生态观察笔记。“岭南画派关山月,曾用数百张速写记录梅花在不同的时辰光影变化,这种科学家的观察精神值得效仿。”我们画山水,实则也在记录生态数据。当你知道某座山的植被覆盖率十年下降27%,笔下的青绿就不再是单纯的色彩,而是一声叹息。”

山水画的使命,在当代正在悄然演变。气候危机催生了“废墟山水”流派,艺术家采用污染的水体创作,如用酸蚀不锈钢模拟被腐蚀的山体肌理,形成触目惊心的地质档案。新材料的介入,突破生宣水墨的单一性,带来无穷的想象空间,

传统程式迎来解构重组。

这种“科学家的观察精神”,让她的作品充满实证的力量。如全球疫情导致的封闭期,传统文人画的超然意境和现实困境产生剧烈的碰撞,沈燕开始在四尺整宣上构建“时空折叠”:用散点透视描绘方舱医院的钢架结构,以没骨法表现呼吸机的透明管路,借飞白笔触记录核酸码的数码轨迹,这种富于探索精神的美学实验创造了《逆行》等作品。

“传统的‘应物象形’,在今天该是‘应物象义’——物象背后,要有时代的意义。”

三、给年轻人的五把钥匙:从“笔墨基因”到“市场嗅觉”

面对年轻画家,沈燕总是强调“传统是活的基因库”。她建议:

1. 临摹如解码:用数码显微镜观察古画墨痕,用3D建模解析《千里江山图》的空间结构、多点透视,让传统技法从“玄学“变为”可验证的科学“,构建跨维度的创作生态系统。

2. 写生即叙事:建立“生态观察笔记“,将花瓣的pH值、树叶的光合作用速率转化为色彩与线条,让自然写生成为”环境档案“。

3. 诗画同源重组:将甲骨文的笔意融入山石皴法,或将现代诗歌的节奏感转化为构图的气韵流动,让传统符号在现代语境中重生。故宫博物院书画修复师的接笔经验表明,古画修复的“摹古“与”创新“实为硬币两面。

4. 科技为我所用:用AI生成十万种构图,再以“人工直觉“筛选修正;用显微摄影记录水墨在宣纸纤维中的渗透轨,以这些科技手段打开新的认知维度。但需要警惕数字技术不可替代笔墨在纸绢上”屋漏痕“的偶然美感。

5. 扎根人民土壤:研究拍卖市场新水墨数据,关注70后画家如何平衡笔墨性与当代审美,但永远记得——“真正的好画,是能让老百姓感动的画。“

传统不是需要背在肩上的包袱,而是生长在血脉里的基因;创新不是对过去的背离,而是让古老基因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绽放出更具生命力的花朵。

笔者为资深作家:李纯,北大中文系才女,著有《我奋斗了十八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以梦为马:胡敏和新航道绝地逆袭》《古语金句》《独树一字:汉字叔叔的中国故事》等书。

相关文章:

  • YOLO-World:基于YOLOv8的开放词汇目标检测
  • 如何重启pycharm中的项目?
  • 【深度学习|学习笔记】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模型详解,附代码。
  • ubuntu使用Postfix外部SMTP代理发送邮件
  • Java多态详解
  • Java高频面试之并发编程-15
  • LVGL(lv_btn按键类)
  • 游戏引擎学习第271天:生成可行走的点
  • CTFd CSRF 校验模块解读
  • Java 中 AQS 的实现原理
  • 深入理解设计模式之原型模式(Prototype Pattern)
  • 复现nn-Unet模型 实验报告
  • 【我的创作纪念日】512
  • 编程日志5.3
  • Day21打卡—常见降维算法
  • 免安装 + 快速响应Photoshop CS6 精简版低配置电脑修图
  • Linux PCI 驱动开发指南
  • AI日报 · 2025年05月11日|传闻 OpenAI 考虑推出 ChatGPT “永久”订阅模式
  • 【React中useRef钩子详解】
  • 【数据结构入门训练DAY-31】组合的输出
  • 加拿大新政府宣誓就职
  • 共情场域与可持续发展——关于博物馆、美术馆运营的新思考
  • 成都警方通报:8岁男孩落水父母下水施救,父亲遇难
  • 继71路之后,上海中心城区将迎来第二条中运量公交
  • 北洋“修约外交”的台前幕后——民国条约研究会档案探研
  • 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日内瓦结束,中国代表团将举行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