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算法基础】选择排序算法 - JAVA

一、算法基础

1.1 什么是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或最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或最大)元素,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毕。

1.2 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

选择排序的核心思想是:

  • 将输入数据分为已排序区域和未排序区域
  • 不断从未排序区域选择最小元素,放入已排序区域的末尾
  • 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全部排序完成

1.3 时间复杂度

选择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分析如下:

  • 最好情况时间复杂度:O(n²)
  • 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O(n²)
  • 平均时间复杂度:O(n²)

无论输入数据是否已经部分排序,选择排序始终需要进行 n(n-1)/2 次比较,因此其时间复杂度总是 O(n²)。

1.4 空间复杂度

选择排序是一种原地排序算法,它只需要一个用于交换的临时变量,因此空间复杂度为 O(1)

二、Java实现

2.1 基础实现

public class SelectionSort {public static void selectionSort(int[] arr) {int n = arr.length;// 外层循环控制已排序区域的边界for (int i = 0; i < n - 1; i++) {// 找出未排序区域中的最小值索引int minIndex = i;for (int j = i + 1; j < n; j++) {if (arr[j] < arr[minIndex]) {minIndex = j;}}// 将找到的最小值与未排序区域的第一个元素交换if (minIndex != i) {int temp = arr[i];arr[i] = arr[minIndex];arr[minIndex] = temp;}}}// 测试代码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int[] arr = {64, 25, 12, 22, 11};selectionSort(arr);System.out.println("排序后的数组:");for (int i : arr) {System.out.print(i + " ");}}
}

2.2 算法步骤解析

  1. 初始状态:整个数组视为未排序区域
  2. 第一次迭代
    • 在整个数组中找到最小元素
    • 将其与数组第一个元素交换位置
    • 数组第一个元素现在位于正确位置
  3. 第二次迭代
    • 从第二个元素开始,在剩余未排序元素中找到最小值
    • 将其与数组第二个元素交换位置
  4. 重复过程:继续执行,直到所有元素都排序完毕

三、选择排序的特点

3.1 优点

  • 实现简单,易于理解和编码
  • 交换次数少:每次内循环只需要进行一次交换操作,最多进行 n-1 次交换
  • 原地排序:不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
  • 稳定性可控:可以实现为稳定排序算法(通过特定实现方式)

3.2 缺点

  • 时间效率低:无论输入如何,时间复杂度始终为 O(n²)
  • 不适合大规模数据:当数据量大时,性能显著下降
  • 不会提前终止:即使数组已经排序,算法仍会执行完所有步骤

四、算法优化方案

4.1 双向选择排序

双向选择排序在每次迭代中同时查找最小值和最大值,减少了循环次数:

public static void bidirectionalSelectionSort(int[] arr) {int left = 0;int right = arr.length - 1;while (left < right) {int minIndex = left;int maxIndex = left;// 找出最小值和最大值for (int i = left + 1; i <= right; i++) {if (arr[i] < arr[minIndex]) {minIndex = i;}if (arr[i] > arr[maxIndex]) {maxIndex = i;}}// 将最小值放到左边if (minIndex != left) {int temp = arr[left];arr[left] = arr[minIndex];arr[minIndex] = temp;// 如果最大值是left,那么交换后最大值位置变为minIndexif (maxIndex == left) {maxIndex = minIndex;}}// 将最大值放到右边if (maxIndex != right) {int temp = arr[right];arr[right] = arr[maxIndex];arr[maxIndex] = temp;}left++;right--;}
}

4.2 使用堆数据结构

可以使用最小堆来优化选择排序:

  1. 构建一个最小堆 O(n)
  2. 依次取出堆顶元素 O(log n)

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堆排序,时间复杂度降低到 O(n log n)。

五、实例分析

5.1 示例数组排序过程

以数组 [64, 25, 12, 22, 11] 为例:

  1. 第一次迭代
    • 找到最小值 11(索引 4)
    • 交换11和64:[11, 25, 12, 22, 64]
    • 已排序:[11],未排序:[25, 12, 22, 64]
  2. 第二次迭代
    • 在剩余部分找到最小值 12(索引 2)
    • 交换12和25:[11, 12, 25, 22, 64]
    • 已排序:[11, 12],未排序:[25, 22, 64]
  3. 第三次迭代
    • 在剩余部分找到最小值 22(索引 3)
    • 交换22和25:[11, 12, 22, 25, 64]
    • 已排序:[11, 12, 22],未排序:[25, 64]
  4. 第四次迭代
    • 在剩余部分找到最小值 25(索引 3)
    • 不需要交换(已在正确位置)
    • 已排序:[11, 12, 22, 25],未排序:[64]
  5. 排序完成[11, 12, 22, 25, 64]

5.2 性能分析

对比不同输入规模的性能表现

  • 小规模数据(n ≤ 50):选择排序性能可接受
  • 中等规模数据(50 < n ≤ 1000):性能明显下降
  • 大规模数据(n > 1000):性能严重下降,不推荐使用

六、应用场景

6.1 适用场景

  • 小规模数据排序:当数据量较小时,选择排序简单易实现
  • 对交换操作敏感的场景:选择排序的交换次数最多为 n-1 次
  • 辅助教学:作为排序算法的基础教学示例
  • 内存受限的嵌入式系统:实现简单且空间复杂度低

6.2 不适用场景

  • 大规模数据排序:性能太低,应选择更高效的算法
  • 几乎已排序的数据:选择排序无法利用数据的部分有序性

七、总结

选择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核心思想是不断从未排序区域中选择最小元素放入已排序区域

核心要点

  • 时间复杂度始终为 O(n²),无论输入如何
  • 空间复杂度为 O(1),是一种原地排序算法
  • 交换次数较少,最多进行 n-1 次交换
  • 实现简单,代码易于理解和编写
  • 对于大型数据集不推荐使用

选择排序虽然不是最高效的排序算法,但它的简单性和低空间复杂度使其在特定场景下仍有价值。对于编程初学者来说,理解选择排序有助于掌握排序算法的基本概念及其实现方法。

相关文章:

  • ARM 指令集(ubuntu环境学习)第六章:ARM 编程技巧与优化策略
  • 供应链算法整理(一)--- 销量预估
  • 如何掌握 Lustre/Scade 同步数据流语言
  • 基于建造者模式的信号量与理解建造者模式
  • 每日算法-250502
  • Python爬虫实战:获取好大夫在线各专业全国医院排行榜数据并分析,为患者就医做参考
  • 传统银行服务和 区块链支付无缝融合的一种解决方案
  • 【AI面试准备】数据治理与GDPR脱敏机制构建
  • 4.Java中的注释
  • VBA宏即根据第一列的内容和第二列的数字,按照数字数量生成对应内容并依次放在第三列、第四列等
  • c++环境和vscode常用的一些有用插件
  • Qt C++简单图形界面与绘图实验
  • 开闭原则与依赖倒置原则区别:原类不变,新增类(功能)vs 接口类不变,原实现类可变
  • 算法篇(九)【滑动窗口】
  • 《筑牢防线:全方位守护移动应用免受逆向侵扰》
  • linux下如何在一个录目中将一个文件复制到另一个录目,删除目录
  • A2A 协议与 MCP 协议:智能代理生态系统的双轮驱动
  • 组件通信-自定义事件
  • Dify 安装 使用
  • STM32 ZIBEE DL-20 无线串口模块
  • 新加坡2025年大选开始投票
  • 山东省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吴宪利已任德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 解放日报:人形机器人新赛道正积蓄澎湃动能
  • 迎接八方来客:全国多地“五一”假期党政机关大院停车场免费开放
  • 体坛联播|欧冠半决赛阿森纳主场不敌巴黎,北京男篮险胜山西
  • 这座“蚌埠住了”的城市不仅会接流量,也在努力成为文旅实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