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和奥地利学派的起源
(一)经济学和奥地利学派的起源:
早期思想: 亚当·斯密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但早期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以及中国的《管子》等著作也包含经济学思想,但更偏向财政学。
亚当·斯密之前的学者: 坎蒂农提出了货币扩张的“坎蒂农效应”;大卫·休谟提出了金本位制下贸易自动平衡的“价格铸币机制”;杜尔哥作为法国财政部长,推行税收制度改革,并属于重农主义学派。
推荐读物: 《奥地利学派的大师们》(熊越校对策划)、《经济思想史》(兰德雷斯)。
(二)亚当·斯密:
重要性: 《国富论》的出版具有划时代意义,亚当·斯密开启了现代经济学的讨论。
核心思想:
自利之心: 人类行为的出发点是对自身利益的关切,促成交易和合作。
市场均衡: 不需要政府干预,人们可以自发形成相互交流、分工和合作的秩序,通过利润率协调资本在不同行业间的分配。
演化秩序: 市场制度并非人为设计,而是漫长历史演化的结果。
推荐读物: 《国富论》(郭大力和王亚南译本)。
(三)卡尔·门格尔:
挑战历史学派: 门格尔挑战了德国历史学派,认为经济学存在规律且可以研究。
核心思想:
主观价值论与边际主义革命: 价值在于主观估价,人的主观估价是针对一单位财货的,解决了“钻石与水”的价值悖论。价格代表交易利益的耗尽。
财货的层级: 财货有不同层级,消费品价值的源头在于消费者的估价,而高级财货的价值则从消费品推断而来。
货币演化论: 货币并非人为设计,而是商品交易过程中自然演化的结果,大家都留存最有可能被其他人需要的东西,慢慢变成了货币。
(四)庞巴维克、维塞尔、菲特:
庞巴维克: 继承了门格尔的财货层级理论,研究资本和利息,认为经济发展和分工深化表现为生产过程的延长。
维塞尔: 提出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并研究了边际生产力理论,解释企业生产过程中不同资源的价格推进。
菲特: 进一步完善了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资源变成实际产品是有时间间隔的,因此最终产品需要折现才能得到实际租金。
(五)米塞斯、哈耶克:
重要性: 米塞斯和哈耶克是奥地利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对人类社会认识和经济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米塞斯:
货币的边际价值理论: 货币的价值来源于历史,追溯到它还只是一种商品的那一天,解决了边际价值理论在货币上的应用问题。
社会主义大论辩: 米塞斯挑战了社会主义,认为完全的计划经济制度中不会有货币,无法对高级财货进行估价,无法进行跨期经济核算。
哈耶克: 计划经济不可行,因为计划经济所要求的那种收集信息,利用知识的能力是整个社会所不可能具有的。价格机制是协调消费和生产行为的重要机制。
推荐读物: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入门以及米塞斯思想精要》、《人的行为》(夏道平译本)、《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文选》(冯克利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