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进阶:详解华为研发项目管理(IPD流程管理)【附全文阅读】
本文围绕华为 IPD 流程管理展开,IPD 源于 PACE 理论,经 IBM 实践成为系统工程,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产品开发的准、快、低。它涵盖结构化端到端流程,设有决策评审点和技术评审点把控质量与投资。通过跨部门团队协同,管理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优化变更。产品开发流程包括概念、计划、开发、验证、发布和生命周期管理阶段,各阶段有明确目标、活动和交付物。还介绍了多种产品开发模型,如 V 模型、瀑布模型、迭代模型和敏捷开发模式,为企业产品开发管理提供全面指导 。
详细总结
- IPD 简介:IPD(集成产品开发)思想源于美国 PRTM 公司的 PACE 理论,经 IBM 实践成为包含企业产品开发思想、模式、工具的系统工程。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产品开发的准、快、低,即开发满足细分市场需求的产品,快速推向市场并实现低成本开发与设计。核心思想包括将产品开发视为投资、基于市场创新、跨部门协同、结构化开发流程、异步开发和重用(CBB)。IPD 基本团队有投资评审委员会(IRB)、集成组合管理团队(IPMT)和产品开发团队(PDT),三者有明确的汇报和管理考核关系 。
- 结构化端到端的流程:结构化开发流程分阶段、步骤、任务和活动四个层次,是基于市场需求和客户交付的全流程。IPD 流程包含概念、计划、开发、验证、发布五个阶段,设有概念决策评审点(CDCP)、计划决策评审点(PDCP)、可获得性评审点(ADCP)、生命周期结束评审点,通过这些决策评审实现资源分批受控投入 。技术评审点用于确保各阶段任务达到预期要求,不同评审点关注产品不同阶段的成熟度 。
- 变更管理:变更分为 A、B、C 三类。A 类变更相当于新产品开发,需重新立项;B 类变更影响一级计划,需从计划阶段重新开始并经上级审批;C 类变更不影响概要设计和一级计划,从开发阶段切入。所有变更都需评审、文档化且受控,由项目管理团队或变更控制委员会(CCB)管理,变更流程包括提出需求、影响分析、CCB 决策、通知实施和验证等步骤 。
- 产品开发流程各阶段关键活动
概念阶段:目标是评估产品机会,关注市场分析和备选方案,交付初步商业计划等。主要活动有组建团队、开发产品包需求、完成业务计划书。重点关注资源分配、多概念选择、TR1 评审、新供应商认证和业务计划书评审 。
计划阶段:旨在定义产品及其优势,制定项目和资源计划。活动包括扩建 PDT 团队、需求分解分配、系统设计等。重点关注需求与 CBB 及标准计划的关系、与三级计划的接口、市场验证和提前采购决策 。
开发阶段:设计并集成产品,准备测试。活动有测试准备、SDV 测试等。TR4 评估子系统原型,TR4A 关注原型机质量 。
-
- 验证阶段:验证产品,发布工程规格及文档。进行 BETA 测试等活动,TR5 关注系统功能性能,TR6 评估生产级技术成熟度 。重点关注新单元验证、项目例会与专题会以及定制项目的市场验证 。
- 发布阶段:发布产品并满足客户需求。重点做好量产到转产准备、向生产操作切换、发布产品包、监控供应链和销售实施等工作,之后 PDT 向 LMT 移交产品包交付件等内容 。
- 生命周期阶段:管理产品直至终结,收集内外部信号确定产品过渡策略。重点关注目标成本管理、市场营销策略、产品包维护改进以及 LMT 成立和 PDT 考核解散 。
- 产品开发模型介绍
- 产品开发 V 模型:开发过程的不同阶段与测试过程相互对应,需求分析对应验收测试,概要设计对应集成测试,详细设计对应单元测试等,清晰展示了开发与测试的关系 。
- 瀑布模型:按照线性顺序依次进行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和发布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前一个阶段完成后才进入下一个阶段 。
- 迭代模型:适用于不同需求场景,迭代 A 模型适用于需求明确但开发工作量大的项目;迭代 B 模型适用于需求不明确或需多次交付的项目,通过多次迭代逐步完善产品 。
- 敏捷开发模式:能够快速响应变化,支持快速交付。构建了敏捷开发的基础设施,如持续集成环境、自动化测试框架等,对开发测试人员和需求规格分解要求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