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WT软件湍流强度计算与分析
目录
-
- 1. 湍流矩阵简介
-
-
- **1. WT软件提供的湍流强度结果及其含义**
-
- **1.1 Excel总表**
- **1.2 湍流矩阵**
- **1.3 IEC汇总结果**
- **1.4 IEC高级输出**
- **1.5 时间序列结果**
- **2. 影响湍流强度结果的关键因素**
-
- **2.1 环境湍流强度 I amb I_{\text{amb}} Iamb**
- **2.2 附加湍流强度 I add I_{\text{add}} Iadd**
- **2.3 有效湍流强度**
- **3. 合作单位间结果差异的快速排查**
-
- **3.1 检查输入数据一致性**
- **3.2 模型参数对比**
- **3.3 流程设置验证**
- **3.4 结果提取方式**
- **4. 工程应用建议**
-
- 2. 环境湍流矩阵计算方法
-
-
- **1. 测风塔数据预处理**
- **2. 湍流模型外推至机位点**
-
- **2.1 线性模型(如WAsP)**
- **2.2 计算流体力学模型(CFD)**
- **3. 环境湍流矩阵的生成**
- **4. 影响计算结果的关键因素**
- **5. 实际应用注意事项**
-
- 3. 附加湍流矩阵
-
- **3.1. 附加湍流矩阵的定义**
- **3.2. 核心计算模型**
-
- **3.2.1 Park模型(线性尾流模型)**
- **3.2.2 Frandsen模型(湍动能守恒模型)**
- **3.2.3 动态尾流模型(如Eddy Viscosity、LES)**
- **3.3. 计算流程详解**
-
- **3.3.1 输入数据准备**
- **3.3.2 单台机组尾流计算**
- **3.3.3 多机组尾流叠加**
- **3.3.4 分扇区统计生成矩阵**
- **3.4. 关键参数与影响分析**
- **3.5. 与实际工程的对照要求**
- **3.6.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 **3.7. 计算工具与验证**
- 4. IEC湍流矩阵(第4版)
-
-
- **1. IEC湍流矩阵的定义**
- **2. 核心计算公式(第四版)**
- **3. 计算流程详解**
-
- **3.1 输入数据准备**
- **3.2 分扇区计算有效湍流强度**
- **3.3 生成IEC湍流矩阵**
- **4. 关键参数与设置**
- **5. 与实际工程的对照要求**
- **6.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 **7. 计算工具与验证**
-
1. 湍流矩阵简介
1. WT软件提供的湍流强度结果及其含义
WT软件输出的湍流强度结果分布在多个模块中,不同结果对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标准要求:
1.1 Excel总表
• 强风状态下的平均环境湍流强度
仅考虑自然风场(不含尾流)在风速>10m/s时的湍流平均值,用于评估场址基础风况的“天然”湍流水平。
• 强风状态下的平均总体湍流强度
包含尾流影响的湍流平均值,反映风电场运行后的实际湍流状态,是机组疲劳寿命评估的关键输入。
1.2 湍流矩阵
• 环境湍流矩阵
按风速段和风向扇区统计的自然湍流分布,用于分析地形、粗糙度对湍流的空间影响。
• 附加湍流矩阵
尾流效应导致的湍流增量,与机组布局、推力系数密切相关,直接影响机组间距优化。
• 总体湍流矩阵
环境与附加湍流的平方和开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