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CAD 3D模型需要AI大模型?
如果你是做研发、工艺、仿真、销售工程,或者是 PLM/MES/数字孪生平台,你一定会遇到一个共同难题:我们生产线上每天在流动的,是几十万、几百万个 CAD 三维模型,但这些模型本身几乎是“哑的”。
CAD 3D模型只能被“人”看懂:
人能看出这是一个支架;
人能看出两个零件长得很像;
人能判断这个孔是不是加工过头;
人能说出:这个地方以前也见过,可能是某供应商的标准件。
——但计算机做不到。即便我们已经在图像、文本上让 AI 走得那么远了,可一旦换成 3D 模型,AI 几乎“瞎”了。
为什么?因为 CAD 模型根本不是图像,它更像数学。
3D模型中包含 BREP、拓扑结构、几何特征、装配树、约束关系、参数化表达……这些都不是像素,也不是文本,而是高度结构化的几何信息。
AI 想理解 CAD 模型,几乎等于让它读懂:
一个数学方程;
一本装配工艺手册;
一堆复杂的工程约束。
这和让 AI 看一张汽车或者飞机图片完全不是一个难度级别。
那为什么工程行业“必须”让 AI 理解 3D CAD?
因为所有制造企业正在遭遇 3 个巨大的现实压力:
1. 企业内部模型爆炸:已经没人能整理了
汽车一辆车 3–5 万个零部件,航空一架飞机几十万零部件,工程机械、油气装备、大型装备动辄几千到几万个零件。。。
这些模型之间关系极其复杂:
子装配;
标准件;
自制件;
历史件;
变更版次;
多供应商共用件;
只改一个倒角,也算新版本。。。
2. 降本增效的关键在“标准化”,但没人知道哪些零件可以复用
如果你问一家车企:
“你们到底用了多少标准件?哪些零件可以复用?哪些供应商的件重复了?”
我可以告诉你——80% 的公司答不上来。
因为这不是人手工能算的,模型太多、太乱、太相似,又不是靠“文件名”就能判断的。
3. 全产业链数字化需要机器理解模型,而不是人理解
未来的数字工厂里,模型会进入:
仿真系统;
生产调度系统;
MES 工艺规划;
质量分析;
供应链平台;
工装夹具设计;
自动化机器人规划;
装配路径优化;
AI 编程(CAM 自动刀路)。
所有这些环节都要求系统能够“自动理解”几何。但如果 3D 模型依然是“哑的”,那所有自动化、智能化全都停在起点。
所以行业需要的不是一个 CAD Viewer,而是一个 ——
能真正理解 3D 模型的 AI
这就是我们想解决的问题:一个专门针对“CAD 3D 模型理解”而生的 AI 技术体系,它不是通用大模型,而是一个“几何方向的专业 AI”。
它能做的不是画图、不是聊天,而是:
理解 BREP;
理解拓扑;
理解形状结构;
计算模型相似度;
自动识别重复件;
自动识别标准件;
自动分类;
自动生成结构化语义描述;
在 PLM/MES/ERP/CAE 中直接作为“可计算的几何知识”;
...
过去十年,我们把大量精力放在“让人更高效地看懂 CAD 模型”上;而未来十年,行业真正需要的是——让机器也能看懂它们。
当企业的零件数量突破几十万、当供应链复杂到难以人工判断、当数字化系统彼此需要理解同一份几何数据时,3D 模型不再是一个静态文件,而是整个制造体系中最重要的知识载体。
要让知识流动,就必须让模型“开口说话”。让 AI 读懂几何、理解结构、计算相似度、识别模式,
最终让每一个零件、每一段工艺、每一次变更,都能在企业内部真正被利用起来。
AI 对 CAD 的价值,不是新潮技术,而是产业必然。
它解决的是工程世界最本质的问题:规模、复杂性与知识沉淀。
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门槛上,通用大模型已经走得很远,而懂几何、懂结构、懂工程语义的“专业 AI”才刚刚开始。
在这条路上,每一个制造企业都会亲身经历从“人理解模型”到“机器理解模型”的转折。
如果说过去的 CAD 是设计工具,那么未来的 CAD,将会是 AI 能够读懂的工程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