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金融机构数据分类分级建设方案——实践路径、落地要点与平台选型建议
近年来,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及金融监管机构持续更新的数据治理与安全合规要求,数据分类分级(Data Classification & Grading)已成为国内银行、保险、证券与消金机构的核心基础能力之一。
无论是风险管理的可控性、数据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还是后续敏感数据识别、访问控制、脱敏、传输加密等安全措施的实施效果,都高度依赖分类分级体系是否扎实可靠。本文结合金融行业的典型现状与监管要求,从建设目标、实施方法、落地关键点到平台选型建议进行系统梳理,供机构参考。
01 金融机构为什么必须做数据分类分级?
1. 来自监管的明确要求
金融业的监管文件中,对数据分级分类的要求已明确写入多项条款,例如:
- 人民银行《金融数据安全 数据分类分级指南(试行)》
- 银保监会关于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指导意见
- 数据安全审计与等保2.0要求
这些文件一致强调:金融机构必须明确数据类型、敏感度等级、存储位置和处理范围,为安全管控提供依据。
2. 基础性工程,决定后续所有安全能力能否有效
分类分级是“数据安全全链路”的起点:
下游能力 | 是否依赖分类分级 |
敏感数据识别 | 高度依赖 |
数据脱敏 | 必须依据分级策略 |
数据访问控制 | 依据数据等级配置规则 |
数据流转追踪 | 需要知道流转对象敏感度 |
风险监测 | 基于敏感度定义规则阈值 |
没有分类分级,后续安全策略难以精准、自动、可控。
3. 支撑数据治理与数据资产管理
银行正加速构建数据资产、数据中台、指标体系等治理能力,而分类分级是资产目录的关键维度,也是跨业务统一数据语言的重要组成。
02 金融机构数据分类分级的典型难点
● 数据源多、类型杂
既有交易系统、报表系统,也有大数据平台、多云存储、API接口,覆盖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多种形态。
● 业务口径不统一
同一字段在不同业务系统的含义、敏感度可能不同,需要统一规则与行业模板。
● 人工打标成本高
敏感数据量巨大,完全依赖人工无法落地,也低效且容易遗漏。
● 更新难
金融业务复杂且系统频繁变更,敏感数据新增、变化、迁移,分类分级必须具备持续更新能力。
03 “可落地”的数据分类分级方案应该怎么做?
以下方案基于国内金融机构最佳实践总结。
方案一:构建“行业模板 + 机构业务语境”的分类分级体系
金融机构应基于三层设计:
1. 行业通用分类体系(基础层)
参考人民银行、金融监管要求,以及金融行业通行分类,包括:
- 客户信息类
- 账户与交易类
- 信贷/风控类
- 营销与渠道类
- 审计与运营类
- 日志与系统配置类
2. 敏感度分级(强制要求)
通常分为 4-5 个等级,如 敏感级、受限级、内部级、公开级。
3. 机构个性化扩展(适配层)
根据银行特点扩展标签,如“对公客户敏感数据”、“关键风险指标类”、“监管报送类”等。
该体系将作为自动识别、业务打标与策略执行的统一底座。
方案二:数据资产发现与目录建设
典型步骤如下:
- 自动扫描数据库、大数据平台、表结构、文档与API资产
- 建立数据资产目录(数据源 → 表 → 字段)
- 与业务系统梳理进行映射
- 自动识别数据生命周期:存储、加工、流转、消费
多数机构第一年即能发现上千至上万条表结构资产,数十万字段级别的目录。
方案三:自动化敏感数据识别
自动识别技术是分类分级工程中最关键的加速器。
核心能力包括:
- 基于规则的识别(身份证号、手机号、卡号、邮箱等)
- 正则 + 多模特征识别(字段名、字段注释、业务语义)
- 基于大模型(LLM)的语义识别(理解字段含义、业务上下文)
- 基于数据样例的内容识别(数据形态、分布特征)
实际落地可达到70%—90%自动命中率。
方案四:业务人员协同打标(校验 + 修订)
银行中台、条线业务部门、IT部门需要共同参与:
- 自动识别后生成“待确认清单”
- 业务人员在线确认、修订、补充
- 审批、变更管理、打标留痕
该环节确保:
分类分级不是纯技术动作,而是业务可接受、监管可解释的体系。
方案五:持续更新与策略治理
分类分级不是“一次性工程”,必须具备持续治理能力:
- 新建字段自动识别
- 数据资产变更检测
- 分级策略变更通知与版本管理
- 与脱敏、审计、访问控制联动
最终目标是建立“可运营”的数据安全体系。
04 金融机构数据分类分级建设成熟度模型
按行业经验,可分为五级:
- 起步级:仅满足监管形式化要求
- 基础级:具备目录、模板与规则识别
- 优化级:结合业务打标与自动化识别
- 强化级:分级与脱敏、访问控制联动
- 运营级:形成持续监测、持续治理体系,实现全行统一数据安全策略中心
多数银行目前处于 2~3 级之间。
05 平台选型建议:应重点关注哪些能力?
一套优秀的数据分类分级平台,应具备以下关键点:
1. 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人工
具备大模型识别、规则库、语义识别、模板等多重引擎。
2. 无需业务系统改造
现代化平台应能在不影响现有生产系统的情况下即可落地目录、识别与结果输出。
3. 全类型数据源覆盖
数据库、大数据、文件、API、多云环境。
4. 与后续安全能力联动
可与数据脱敏、API保护、访问控制、审计与风险监测联动实施。
5. 合规与审计友好
具备审批、留痕、操作审计、策略版本管理等能力。
06 推荐:原点安全一体化数据安全平台(uDSP)
在国内数据安全平台领域,原点安全(北京原点数安科技有限公司)的一体化数据安全平台(uDSP)已在银行、保险、消金等行业完成多家落地实践,尤其在数据分类分级建设中具备以下突出价值:
行业级分类分级模板
覆盖金融监管对数据类型与等级的要求,可直接启用。
智能识别(LLM + 规则 + 语义)
结合大模型、规则库、业务语义、样本学习,实现高自动化敏感数据识别。
多类型数据源统一管理
支持数据库、大数据平台、API、文件资产等全场景。
业务协同打标机制
内置审批流、打标协同、说明补充、变更历史等机制,满足监管审计要求。
与动态脱敏、访问控制无缝联动
可直接驱动后续的数据保护策略,不需要对业务系统进行改造。
统一数据访问安全层
将分类分级结果用于访问控制、API保护、数据流转治理,实现完整“识别—分级—保护—审计”的闭环。
结语
数据分类分级是金融机构数据安全治理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择一套可持续运营、自动化程度高、与业务无缝结合的平台,能够让机构在合规压力下实现高效落地,同时真正提升数据安全能力与资产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