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与车路协同:驶向未来交通新纪元
当方向盘后空无一人,车辆却能在早高峰车流中自如穿梭,这已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北京、无锡等城市街头日常画面。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浪潮中,交通系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想象一下,清晨你坐上自动驾驶车辆,它平稳地驶入道路,连续通过多个绿灯路口,无需寻找停车位,车辆自动驶入停车场并完成无感支付——这背后正是车路协同技术在默默驱动。
本文将带你深入探索智慧城市与车路协同如何重塑我们的出行方式,揭秘智能交通系统背后的技术逻辑与应用场景。
车路协同:智慧交通的“神经中枢”
车路协同(V2X)的核心在于通过无线通讯技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云端的全面连接与协同。它打破了传统单车智能的局限,将整个交通系统融为一体。
车路云一体化:三位一体的技术架构
较之单车智能技术路线,“车路云一体化”可以理解为“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强大的云”,实现车端、路端双数据感知相互补充,在复杂场景下形成协同决策。
-
聪明的车:具备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和自动控制能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不再是孤立的交通单元,而是交通网络的移动节点。
-
智慧的路:通过路侧感知设备实时采集车流量、车速等信息,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策略。在无锡,全市超过4000个数字信号灯全部实现一体化智能控制,实现了从“车看灯”到“灯看车”的路径转变。
-
强大的云:云端平台实时汇聚海量数据,为区域交通提供精准调度。例如,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的云控平台每天自动优化交通信号配时达3.5万次,平均每个路口约10.7分钟就优化一次。
车路协同在智能交通中的多重角色
提升交通安全:化解“鬼探头”难题
“鬼探头”这一交通技术难题,在车路协同技术下正被精准化解。当一个模拟的行人突然从视线盲区闯到车道内侧,一辆正准备转弯的智能网联汽车能够自动刹车——这是路侧设备和行驶车辆产生数据交互后的制动决策。
IVECO与埃森哲合作开发的V2X系统通过“看见不可见之物”的理念,利用车载传感器和弱势道路使用者识别算法,将收集到的信息封装成集体感知消息,在联网车辆和基础设施之间共享,从而预见潜在危险。
优化交通效率:从“一路红灯”到“一路绿灯”
在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早高峰时段乘坐自动驾驶乘用车,你会惊喜地发现:车辆抵达第一个路口时,信号灯恰好跳转至绿色;行至第二个路口,原本即将变红的信号灯竟“贴心”地延长了5秒绿灯时长——这便是示范区“一路绿灯”的真实体验。
这种“绿灯接力”的奥秘,藏在示范区覆盖300多个路口的动态信息网络里。这些路口的设施会将红绿灯状态、绿波推荐车速等信息实时推送至图商导航App与网联车载终端。
据统计,示范区通过平台优化后,在关键路口交通流量增加19.7%的情况下,绿波道路全天平均停车次数降低40.6%,平均行驶时间缩短13.7%,平均速度提升15.1%。
拓展多元应用场景:从无人小巴到智能环卫
车路协同技术的价值在丰富应用场景中得到充分体现:
-
无人小巴:在无锡经开区雪浪小镇,没有方向盘的无人小巴平稳减速,精准避让横穿马路的行人,车内屏幕实时同步路况感知数据。这些小巴配备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可实现车身周围360度无盲区感知。
-
智能环卫:凌晨的北京亦庄,自动驾驶环卫车正忙碌作业。车顶的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实时感知周边环境,遇到障碍物自动绕行,垃圾桶满溢监测设备则能及时将垃圾清运需求反馈至管理平台。
-
无人物流:智能网联重卡在京津塘高速公路上开展着跨区域的货运运输,这条125公里长的京津冀首条智能网联测试高速,实现了天津港到马驹桥物流园的高效联运。
智慧停车与自动支付:完美出行的“最后一环”
当车辆顺利抵达目的地,智慧停车与自动支付系统无缝接手,完成出行体验的“最后一环”。
无感支付:离场即通行
传统停车场缴费环节常常成为交通效率瓶颈,而智慧停车解决方案彻底解决了这一痛点。
建行河源市分行与市人民医院合作的“无感支付”停车场,通过物联网技术与银行支付系统的深度融合,实现停车泊位智能引导、缴费数据实时同步、电子票据自动推送三大核心功能,让患者家属车辆从入场到离场的全流程操作时间缩短60%。
捷停车与中国电信翼支付打造的智慧停车缴费支付解决方案,以“一点对接,全渠道支付,全场景覆盖”为目标,为1.4亿车主用户提供停车缴费全链路支付服务支撑。车主首次绑定银行卡后,离场时系统可自动识别车牌并完成扣费,显著提升通行效率。
智能泊车:从自主寻位到全流程监测
在深圳机场,自主泊车应用让出行更加轻松。用户通过操作手机APP,可实现车辆自主导航至指定车位或响应召唤自主巡航至乘客位置。今年4月,自主泊车升级至2.0版本,打造“车场云”闭环场景,新增高精物理建模及动态信息标准化上车功能,强化车位调度效率与超视距事件预警能力,实现全流程状态监测。
支付科技革新:构建高效服务基石
捷停车与翼支付的全链路支付整合,代表了智慧停车支付的最新发展方向。依托翼支付聚合支付平台,捷停车无需投入大量技术资源,一次对接即可快速整合微信、支付宝、云闪付及200余家银行的支付渠道。
同时,新一代支付高保链路支持3000tps秒并发处理,系统稳定性不断提升,且具备故障分钟级自愈能力。单元化架构实现资源线性扩展,能够轻松应对流量高峰期的压力。
挑战与未来展望
技术挑战与突破
尽管车路协同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
信号断联:智能驾驶最怕信号丢失。当车辆进入较深的地库或隧道深处,GPS信号中断,汽车如何保持精准定位?北微传感的P-Box惯性传感器解决了这一痛点,就像人类的内耳前庭系统,即使在失去视觉参考时也能感知自身姿态和运动轨迹。
-
系统集成:智慧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面临多方面的协同困境,需要突破单点智慧化发展瓶颈。
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车路协同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
-
全域数字化转型:杭州作为智慧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通过构建数字政府体系和城市大脑夯实数字化基础,依托“一网共治”“一网统管”“一网通办”等平台实现跨领域协同治理。
-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在浙江德清国际地信城的车联网产业大厦,“车路云一体化”数字孪生大屏实时监控着城市交通。这个云控平台不仅能实时调控路口通行节奏,更能精准捕捉并记录交通事件,大幅提升交通治理效率。
-
5G+车路协同:在航天大为打造的道路“神经末梢”和斯润天朗研发的5G-Box“最强大脑”支持下,无锡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市的智能网联大网。这套系统如同为城市交通装上了灵敏的“小脑”,让无人小巴面临种种复杂路况也能稳稳控制方向。
结语
当“聪明车”驶上“智慧路”,当停车不再困扰、支付瞬间完成,我们正见证着交通出行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车路协同技术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重塑着交通系统的形态,更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从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的“一路绿灯”,到无锡无人小巴的精准避让,再到深圳机场的自主泊车,这些创新应用展示了一个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的出行未来。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智慧交通的真正潜力还将进一步释放,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市民生活创造新价值。
未来的道路,将是充满智慧的协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