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2.哲学基础之五行学说
1. 五行学说
1.1 五行学说的概念及形成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先秦时期,后经长期发展,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五行学说并非单纯指五种物质,而是代表五种基本运动状态和相互关系的哲学概念。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变化规律的观察和思考,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与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相联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以五行为中心,将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统一性。
1.2 五行的特性与归类
五行各自具有独特的属性和功能,同时也与人体的五脏、五色、五味、五气、五方、五季等相对应:
| 五行 | 特性 | 五脏 | 五色 | 五味 | 五气 | 五方 | 五季 |
|---|---|---|---|---|---|---|---|
| 木 | 生长、条达、舒畅 | 肝 | 青 | 酸 | 风 | 东 | 春 |
| 火 | 温热、向上、明亮 | 心 | 赤 | 苦 | 暑 | 南 | 夏 |
| 土 | 承载、化育、受纳 | 脾 | 黄 | 甘 | 湿 | 中 | 长夏 |
| 金 | 收敛、肃杀、沉降 | 肺 | 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