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读论文】大杂烩

克尔效应导致的啁啾是瞬时频率不是光的频率

两个层面分析:

一、“相位变化快” 的物理含义

当克尔系数 \(n_2 > 0\) 时,光强 I 越大,介质折射率 \(n = n_0 + n_2 I\) 越高。根据相位与折射率的关系 \(\phi = \frac{2\pi n z}{\lambda}\)(z 为传播距离,\(\lambda\) 为波长),光强越强的区域,相位随传播距离的累积速度越快

这种 “相位变化快” 是空间上的 “相位梯度”(同一时刻,不同光强区域的相位差异大),而非时间上的频率变化。此时,光的时间频率(即光源本身的频率)并未改变,但光场的 “瞬时频率”(相位随时间的变化率)会因相位调制而变化

二、“瞬时频率” 与频谱展宽的关系

1. 瞬时频率的定义

瞬时频率描述的是相位随时间的变化率,即 \(\omega(t) = \frac{d\phi(t)}{dt}\)。

在克尔效应中,光强随时间的分布(如高斯脉冲的 \(I(t) \propto e^{-t^2/T_0^2}\))会导致相位随时间的分布 \(\phi(t) \propto I(t)\)(因 \(n_2 > 0\),光强越强,相位累积越多)。此时,相位是时间的函数 \(\phi(t)\),其导数 \(\frac{d\phi(t)}{dt}\) 即为瞬时频率

2. 频谱展宽的本质

对于高斯脉冲,光强中心强、边缘弱,因此:

  • 脉冲中心(\(t \approx 0\))光强最大,相位 \(\phi(t)\) 随时间的变化率(瞬时频率)也最大;
  • 脉冲边缘(\(|t|\) 大)光强小,瞬时频率小。

这种瞬时频率随时间的变化(即 “啁啾”),通过傅里叶变换会导致频谱展宽 —— 不同瞬时频率的分量在频域中分散开来,形成更宽的频谱。

三、“光速” 与 “波前” 的角色

  • 光速:在介质中,光速 \(v = \frac{c}{n}\)(c 为真空中光速)。光强越大,n 越大,光速 v 越小。但这一 “光速变化” 是空间上的 “群速度” 变化(不同光强区域的传播速度差异),而非时间频率的变化。
  • 波前:克尔效应导致的相位调制会使波前不再是平面(同一时刻,不同位置的相位不同),但这是 “空间相位分布” 的结果,与时间频率的变化无直接关联。

总结

在克尔效应中:

  • 光强越大,折射率越大→相位累积越快(空间上的相位梯度);
  • 这种相位梯度导致瞬时频率随时间变化(啁啾),最终通过傅里叶变换体现为频谱展宽
  • 光的时间频率(光源频率)并未改变,“频率升高” 是 “瞬时频率” 的变化,而非时间频率的绝对升高;
  • 波前的非平面性是空间相位分布的结果,与时间频率的展宽是两个层面的现象。

简单来说:克尔效应通过 “相位随光强的变化” 引入 “瞬时频率的啁啾”,最终导致频谱展宽;时间频率本身不变,波前的变化是空间相位分布的体现

另外一个回答:

一、“光源频率” 与 “瞬时频率” 的核心区别

维度光源频率(时间频率)瞬时频率
定义光场的时间振荡频率,即 \(\omega_0 = 2\pi f_0\)(\(f_0\) 为光源的周期频率)相位随时间的变化率,即 \(\omega(t) = \frac{d\phi(t)}{dt}\)
物理本质由光源本身的振荡特性决定,是光场的 “固有时间频率”由相位调制(如克尔效应)引入的时间域频率变化,是 “瞬时的频率特征”
数学关联光场可表示为 \(E(t) = A(t) \cos\left( \omega_0 t + \phi(t) \right)\),其中 \(\omega_0\) 是光源频率,\(\phi(t)\) 是调制相位瞬时频率为 \(\omega(t) = \omega_0 + \frac{d\phi(t)}{dt}\)

二、“频谱展宽” 与 “空间相位梯度” 的关联

1. 频谱展宽的本质:瞬时频率的分布

频谱是瞬时频率的统计分布。当克尔效应引入相位调制 \(\phi(t)\) 时,瞬时频率 \(\omega(t) = \omega_0 + \frac{d\phi(t)}{dt}\) 会随时间变化(即 “啁啾”)。例如:

  • 对于高斯脉冲 \(I(t) \propto e^{-t^2/T_0^2}\),若 \(n_2 > 0\),则 \(\phi(t) \propto e^{-t^2/T_0^2}\),其导数 \(\frac{d\phi(t)}{dt} \propto t e^{-t^2/T_0^2}\)(中心区域瞬时频率高,边缘区域瞬时频率低)。
  • 这些不同的瞬时频率分量通过傅里叶变换在频域中展开,形成 “频谱展宽”。
2. 空间相位梯度的角色

“空间相位梯度” 描述的是同一时刻,不同空间位置的相位差异(如光束截面内,中心光强高→相位累积多,边缘光强低→相位累积少)。这种空间差异会导致波前畸变(不再是平面),但与 “时间域的频谱展宽” 是两个维度的现象

  • 时间域:瞬时频率的啁啾→频谱展宽;
  • 空间域:相位的空间梯度→波前畸变。

三、“频率是否都升高” 的辨析

当 \(n_2 > 0\) 时,并非所有频率都 “绝对升高”,而是瞬时频率的 “分布范围” 展宽

  • 脉冲中心(光强最大):\(\frac{d\phi(t)}{dt} > 0\),瞬时频率 \(\omega(t) > \omega_0\)(频率 “相对升高”);
  • 脉冲边缘(光强最小):\(\frac{d\phi(t)}{dt} < 0\),瞬时频率 \(\omega(t) < \omega_0\)(频率 “相对降低”);
  • 整体频谱:以光源频率 \(\omega_0\) 为中心,向高低频两侧展宽(因此 “展宽” 是 “范围扩大”,而非 “所有频率绝对升高”)。

四、“瞬时频率啁啾” 与 “空间相位梯度” 的联系与区别

特征瞬时频率啁啾(时间域)空间相位梯度(空间域)
物理驱动光强的时间分布(如脉冲形状)→ 相位的时间调制光强的空间分布(如光束截面)→ 相位的空间调制
数学表达\(\omega(t) = \frac{d\phi(t)}{dt}\)\(\nabla\phi(\mathbf{r})\)(空间梯度)
观测结果频谱展宽波前畸变、光束自聚焦 / 自散焦
关联性均源于克尔效应的 \(\Delta n \propto I\),但作用维度不同(时间 vs 空间)

总结

  • 光源频率是 “固有时间频率”,瞬时频率是 “相位随时间的变化率”,后者由调制引入;
  • 频谱展宽是瞬时频率的分布范围扩大(中心频率不变,向高低频两侧延伸);
  • 空间相位梯度是同一时刻不同位置的相位差异,导致波前畸变;
  • 二者均源于克尔效应的光强依赖性,但作用于时间域和空间域,是 “同一物理机制在不同维度的表现”,并非互不相关。

简单来说:克尔效应像一个 “频率塑形器”—— 在时间上把脉冲的频率 “拉宽”(频谱展宽),在空间上把波前 “捏变形”(相位梯度),但光的固有时间频率始终由光源决定

三阶极化率?

三阶极化率 \(\chi^{(3)}\) 的张量特性可以通过矩阵形式简化理解(为便于直观展示,以各向同性介质为例,忽略复杂的张量对称性,仅保留关键分量)。

一、三阶极化率的矩阵简化表示

三阶极化率 \(\chi^{(3)}\) 是四阶张量,完整形式有 \(3^4 = 81\) 个分量,但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如玻璃、水),对称性会大幅简化其分量,仅剩 2 个独立分量:

  • \(\chi_{1111}\)(对应同方向光场的耦合,如 x-x-x-x)
  • \(\chi_{1122}\)(对应正交方向光场的耦合,如 x-x-y-y)

可将其简化为 “矩阵形式的索引表”(用 1,2,3 代表 x,y,z 方向):

张量分量物理意义数值关系(各向同性介质)
\(\chi_{1111}\)沿 x 方向的光场对自身的三阶响应\(\chi_{1111} = a\)
\(\chi_{1122}\)y 方向光场对 x 方向光场的三阶交叉响应\(\chi_{1122} = 2a\)

二、SPM 与 XPM 的极化强度矩阵计算

1. 自相位调制(SPM)

信号光沿 x 方向偏振,电场为 \(E_s \hat{x}\)(\(\hat{x}\) 为 x 方向单位向量),其自身引起的三阶极化强度 \(P_{\text{SPM}}^{(3)}\) 为:\(P_{\text{SPM}}^{(3)} = \epsilon_0 \cdot \chi_{1111} \cdot |E_s|^2 \cdot E_s \cdot \hat{x}\)矩阵形式可简化为:\(\begin{bmatrix} P_x \\ P_y \\ P_z \end{bmatrix} = \epsilon_0 \cdot \chi_{1111} \cdot |E_s|^2 \cdot \begin{bmatrix} E_s \\ 0 \\ 0 \end{bmatrix}\)对应的折射率修正系数 \(n_2^{\text{SPM}} \propto \chi_{1111} = a\)。

2. 交叉相位调制(XPM)

泵浦光沿 y 方向偏振(与信号光正交),电场为 \(E_p \hat{y}\),它对 x 方向信号光的三阶极化强度 \(P_{\text{XPM}}^{(3)}\) 为:\(P_{\text{XPM}}^{(3)} = \epsilon_0 \cdot \chi_{1122} \cdot |E_p|^2 \cdot E_s \cdot \hat{x}\)矩阵形式:\(\begin{bmatrix} P_x \\ P_y \\ P_z \end{bmatrix} = \epsilon_0 \cdot \chi_{1122} \cdot |E_p|^2 \cdot \begin{bmatrix} E_s \\ 0 \\ 0 \end{bmatrix}\)对应的折射率修正系数 \(n_2^{\text{XPM}} \propto \chi_{1122} = 2a\)。

三、“2 倍关系” 的矩阵结论

从矩阵分量可见:

  • SPM 依赖 \(\chi_{1111} = a\)
  • XPM 依赖 \(\chi_{1122} = 2a\)

因此,在各向同性介质中,交叉相位调制的非线性系数是自相位调制的 2 倍,即:\(n_2^{\text{XPM}} = 2n_2^{\text{SPM}}\)

关键说明

  1. 这里的 “矩阵” 是张量的简化表示,实际四阶张量需用 4 个维度描述,但核心分量关系不变;
  2. 2 倍关系仅适用于偏振正交的各向同性介质,在各向异性介质(如晶体)中可能不同;
  3. 与泵浦光和信号光的光强无关,仅由介质自身的非线性极化率张量特性决定。

通过矩阵形式可清晰看到:SPM 和 XPM 的系数差异源于它们调用了极化率张量的不同分量,而各向同性介质中这两个分量的固有比例为 1:2。

为什么是2倍?

极化率的张量特性光场的偏振叠加两个角度澄清:

一、“2 倍关系” 的来源:偏振态与三阶极化率的张量收缩

克尔效应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率 \(\chi^{(3)}\) 是一个四阶张量(数学上描述不同方向光场的耦合),其贡献依赖于泵浦光与信号光的偏振方向:

  1. 自相位调制(SPM):信号光自身的电场 \(E_s\) 对自身的调制。若信号光为 x 偏振,其极化强度的三阶项为:\(P_s^{(3)} \propto \chi_{xxxx}^{(3)} |E_s|^2 E_s\)对应的折射率修正系数 \(n_2^{\text{SPM}} \propto \chi_{xxxx}^{(3)}\)。

  2. 交叉相位调制(XPM):泵浦光 \(E_p\) 对信号光 \(E_s\) 的调制。若泵浦光与信号光偏振正交(如泵浦 y 偏振,信号 x 偏振),三阶极化率的非对角元起作用:\(P_s^{(3)} \propto \chi_{xxyy}^{(3)} |E_p|^2 E_s\)实验和理论证明,对各向同性介质(如玻璃、光纤),张量元满足 \(\chi_{xxyy}^{(3)} = 2\chi_{xxxx}^{(3)}\),因此:\(n_2^{\text{XPM}} \propto 2\chi_{xxxx}^{(3)} = 2n_2^{\text{SPM}}\)

    这就是 “2 倍关系” 的根源 ——偏振正交时三阶极化率的张量元数值关系,与泵浦光和信号光的具体光强无关。

二、泵浦光与信号光的光强:可以不同,不影响系数倍数

“2 倍” 是非线性系数的比例关系,而非光强的比例。例如:

  • 若泵浦光强 \(I_p = 100 \, \text{W/m}^2\),信号光强 \(I_s = 10 \, \text{W/m}^2\),则:

    • SPM 导致的折射率变化:\(\Delta n_{\text{SPM}} = n_2^{\text{SPM}} \cdot I_s\)
    • XPM 导致的折射率变化:\(\Delta n_{\text{XPM}} = n_2^{\text{XPM}} \cdot I_p = 2n_2^{\text{SPM}} \cdot I_p\)

    此时 XPM 的贡献远大于 SPM(因 \(I_p \gg I_s\)),但系数的 2 倍关系始终成立。

三、总结:“2 倍” 是张量特性,与光强无关

  1. 克尔效应的 SPM 和 XPM 均源于三阶非线性(\(\chi^{(3)}\)),但涉及不同的张量元;
  2. 各向同性介质中,偏振正交时 \(\chi_{xxyy}^{(3)} = 2\chi_{xxxx}^{(3)}\),导致 \(n_2^{\text{XPM}} = 2n_2^{\text{SPM}}\);
  3. 泵浦光与信号光的光强可以任意比例(不必相等),仅影响非线性效应的强弱,不改变系数的倍数关系。

这个 “2 倍” 是数学上张量收缩的结果,而非物理上的光强叠加,这是理解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关键。

“非线性响应与线性响应能否定量抵消”,本质上是非线性薛定谔方程(NLSE)是否存在精确解的问题。下面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和定量分析,证明两者不仅能抵消,且存在精确的定量平衡条件:

一、从非线性薛定谔方程(NLSE)出发

光脉冲在光纤中传播的演化由 NLSE 描述(归一化形式,忽略高阶项):\(i\frac{\partial u}{\partial \xi} + \frac{1}{2}\frac{\partial^2 u}{\partial \tau^2} + |u|^2 u = 0 \tag{1}\)其中:

  • \(u(\tau,\xi)\) 是归一化的脉冲包络(\(\tau\) 是归一化时间,\(\xi\) 是归一化传输距离);
  • 线性项:\(\frac{1}{2}\frac{\partial^2 u}{\partial \tau^2}\) 描述反常色散(\(\beta_2 < 0\) 已通过归一化处理为正系数);
  • 非线性项:\(|u|^2 u\) 描述克尔效应(SPM),是非线性响应。

二、基态孤子的精确解:线性与非线性的定量平衡

NLSE 存在基态孤子解,形式为:\(u(\tau,\xi) = \text{sech}(\tau) \cdot e^{i\xi/2} \tag{2}\)其中 \(\text{sech}(\tau) = 1/\cosh(\tau)\) 是双曲正割函数(近似高斯型)。

验证平衡条件:

将式(2)代入 NLSE(式 1),分别计算线性项和非线性项:

  1. 线性项(色散):\(\frac{1}{2}\frac{\partial^2 u}{\partial \tau^2} = \frac{1}{2} \cdot \left[ -\text{sech}(\tau) + 2\text{sech}^3(\tau) \right] \cdot e^{i\xi/2}\)

  2. 非线性项(SPM):\(|u|^2 u = \text{sech}^2(\tau) \cdot \text{sech}(\tau) \cdot e^{i\xi/2} = \text{sech}^3(\tau) \cdot e^{i\xi/2}\)

  3. 总方程验证:左侧 \(i\frac{\partial u}{\partial \xi} = i \cdot \text{sech}(\tau) \cdot \frac{i}{2}e^{i\xi/2} = -\frac{1}{2}\text{sech}(\tau) \cdot e^{i\xi/2}\)右侧线性项 + 非线性项:\(\frac{1}{2}\left[ -\text{sech}(\tau) + 2\text{sech}^3(\tau) \right] e^{i\xi/2} + \text{sech}^3(\tau) e^{i\xi/2} = -\frac{1}{2}\text{sech}(\tau) e^{i\xi/2}\)左侧 = 右侧,方程严格成立。

三、定量平衡的物理意义:能量与色散的精确匹配

基态孤子解的存在,要求线性色散的 “展宽能” 与非线性 SPM 的 “收缩能” 严格相等,定量关系为:\(P_0 = \frac{|\beta_2|}{2\gamma T_0^2} \tag{3}\)其中:

  • \(P_0\) 是脉冲峰值功率(决定 SPM 强度,非线性项);
  • \(|\beta_2|\) 是色散强度,\(T_0\) 是脉冲宽度(决定色散展宽,线性项);
  • \(\gamma\) 是非线性系数(与克尔系数 \(n_2\) 成正比)。
物理量纲验证:
  • 左侧 \(P_0\) 单位:W;
  • 右侧 \(\beta_2\) 单位:s²/m,\(\gamma\) 单位:1/(W・m),\(T_0\) 单位:s → 单位为 (s²/m) / [(1/(W・m))・s²] = W,与左侧一致,证明公式自洽。

四、非线性与线性的 “抵消” 本质:相位调制的精确补偿

从相位角度看,平衡源于线性色散引入的相位与非线性 SPM 引入的相位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1. 色散相位(线性):色散导致的相位随时间变化为 \(\phi_{\text{disp}}(\tau) = -\frac{1}{2}\tau^2\)(二次相位,对应线性啁啾)。

  2. SPM 相位(非线性):SPM 导致的相位随时间变化为 \(\phi_{\text{SPM}}(\tau) = |u|^2 = \text{sech}^2(\tau)\)(非线性相位)。

  3. 总相位:孤子传播中,总相位变化 \(\Delta\phi = \phi_{\text{disp}} + \phi_{\text{SPM}} = 0\)(通过 NLSE 解的相位项 \(e^{i\xi/2}\) 补偿),即色散相位被 SPM 相位完全抵消。

五、为什么 “非线性” 能与 “线性” 抵消?

关键在于两者的数学形式可通过特定函数(孤子解)实现互补

  • 线性色散的作用是 “对脉冲进行二次相位调制”(\(\propto \tau^2\));
  • 非线性 SPM 的作用是 “对脉冲进行与振幅平方相关的相位调制”(\(\propto |u|^2\))。

当脉冲形状为 \(\text{sech}(\tau)\) 时,\(|u|^2 = \text{sech}^2(\tau) \approx 1 - \tau^2 + \dots\)(泰勒展开),其主要成分与色散的二次相位 \(\tau^2\) 恰好反相,因此能抵消线性项的作用。

这种抵消不是 “非线性 = 线性”,而是 “非线性项的空间演化” 与 “线性项的空间演化” 通过特定脉冲形状实现定量平衡,就像 “-x² + (1 - x² + ...) = 常数”(忽略高阶小项)。

六、实验验证:孤子的稳定性是可观测的定量事实

在光纤通信实验中,当满足式(3)的功率条件时,脉冲可传输数百公里而形状不变:

  • 若 \(P_0 < |\beta_2|/(2\gamma T_0^2)\):色散占优,脉冲展宽;
  • 若 \(P_0 > |\beta_2|/(2\gamma T_0^2)\):非线性占优,脉冲压缩;
  • 仅当 \(P_0\) 精确等于临界值时,脉冲稳定(孤子)。

这种定量匹配是孤子存在的直接证据,证明非线性与线性响应确实能精确抵消。

结论:数学严格性保证了定量抵消

克尔孤子的稳定存在不是 “趋势性巧合”,而是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存在精确解的必然结果:

  1. 线性色散(线性响应)和克尔效应(非线性响应)的数学形式,可通过双曲正割脉冲形状实现定量平衡;
  2. 平衡条件由式(3)定量描述,且被实验严格验证;
  3. 这种抵消不要求 “非线性 = 线性”,而是两者的空间演化通过特定脉冲形状互补,就像 “-a + b = 0”(a、b 为不同来源的量,但数值相等)。

这正是非线性光学的精妙之处 —— 看似矛盾的线性与非线性效应,在数学规律的约束下可形成完美平衡。

孤子的子压缩还有光的量子压缩态?

孤子自压缩是经典物理层面的 “脉冲时间窄化 + 频谱展宽”,量子压缩是量子层面的 “某正交分量噪声压制”,两者 “压缩” 的对象完全不同。下面逐一拆解:

一、先统一 “压缩” 的核心定义:不同层面的 “减小”

  • 经典领域(孤子自压缩):“压缩” 指脉冲的时间持续时间缩短(如从 500 飞秒→260 飞秒),伴随频谱带宽同步展宽(遵循 “傅里叶变换极限”:时间与带宽乘积为定值,时间越短,带宽越宽)。
  • 量子领域(光的压缩态):“压缩” 指光场某一正交分量的量子涨落减小(如幅度噪声、相位噪声),伴随另一正交分量涨落增大,不改变脉冲的时间 / 频谱物理参数。

二、孤子自压缩:经典物理的 “时间窄化”,靠 “色散与非线性的平衡” 实现

你提到 “克尔效应(自相位调制 SPM)只展宽频谱,不会压短脉冲”,这个观察很准 ——单独的克尔效应确实只能展宽频谱、让脉冲变斜,但孤子自压缩是 “克尔效应 + 色散效应” 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

1. 两个关键效应的 “对立与平衡”
  • 克尔效应(SPM,非线性效应):强脉冲通过介质时,光强越高,介质折射率越大。脉冲的 “峰值部分光强最高”,折射率最大→相位变化最快;脉冲前沿 / 后沿光强低,相位变化慢。
    • 效果:脉冲的不同部分产生 “频率啁啾”(前沿频率降低、后沿频率升高,中间峰值频率不变),本质是频谱被展宽(把脉冲的 “频率成分” 拉开)。
  • 群速度色散(GVD,线性效应):介质中不同频率的光传播速度不同(如高频光比低频光跑得快,或反之,取决于介质色散符号)。
    • 效果:如果色散符号与克尔效应的啁啾匹配(比如 “后沿高频光跑得快、前沿低频光跑得慢”),就会让脉冲的 “后沿追上前沿”,从而把脉冲整体压短
2. 孤子自压缩的具体实现逻辑
  1. 原始飞秒脉冲注入 “高非线性介质”(如光子晶体光纤),脉冲功率足够强→触发克尔效应,产生频率啁啾(频谱展宽);
  2. 选择合适色散特性的介质(如反常色散区),让啁啾后的 “高频成分跑得快、低频成分跑得慢”;
  3. 脉冲后沿(高频)追赶前沿(低频),同时克尔效应的 “自聚焦” 与色散的 “展宽” 达到平衡→脉冲形状不再变化(孤子态),且时间持续时间被压缩(如 260 飞秒);
  4. 最终结果:脉冲时间变短、频谱带宽变宽,能量更集中(峰值功率提升),且能稳定传输(孤子特性)。

简单说:克尔效应负责 “展宽频谱(制造啁啾)”,色散负责 “利用啁啾压短时间”,两者协同实现自压缩—— 单独的克尔效应只能展宽频谱,单独的色散只能展宽脉冲,只有结合才能压短脉冲。

三、孤子自压缩 vs 量子压缩(光的压缩态):核心区别

对比维度孤子自压缩量子压缩(光的压缩态)
本质层面经典物理现象( Maxwell 方程描述)量子物理现象(薛定谔方程描述)
压缩对象脉冲的 “时间持续时间”光场的 “某正交分量量子涨落”(幅度 / 相位噪声)
伴随效应频谱带宽展宽(傅里叶变换极限)另一正交分量噪声反压缩(满足不确定性关系)
实现方式克尔效应 + 群速度色散(非线性介质传输)非线性光学过程(OPO/OPA、四波混频)
应用目标提升时间分辨率、光谱带宽(如双梳光谱的脉冲预处理)降低特定噪声,提升测量精度(如双梳光谱的散粒噪声抑制)

举个通俗例子:

  • 孤子自压缩:把 “一条松散的队伍(长脉冲)” 整理成 “紧凑的方阵(短脉冲)”,队伍总人数(能量)不变,但长度变短、密度变高(峰值功率);
  • 量子压缩:队伍的 “左右晃动(幅度噪声)” 变小,但 “前后晃动(相位噪声)” 变大,队伍本身的长度(脉冲时间)不变。

四、光的压缩态再明确:量子层面的 “噪声调控”

光的压缩态是相对于 “相干态”(如普通激光)而言的量子态:

  • 光场可分解为两个正交分量(类似 x 轴和 y 轴:一个对应幅度噪声,一个对应相位噪声);
  • 相干态的两个分量噪声相等,达到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极限;
  • 压缩态通过量子操作(如 OPO 过程),让一个分量的噪声低于相干态(“压缩”),另一个分量的噪声高于相干态(“反压缩”),但总噪声乘积仍满足不确定性关系;
  • 核心作用:在需要高精度测量的场景中,“定向压制” 关键噪声(如双梳光谱中用幅度压缩态降低散粒噪声),不改变脉冲的时间 / 频谱等经典参数。

总结

  • 孤子自压缩:经典层面 “压短脉冲时间”,靠 “克尔效应 + 色散” 协同实现,伴随频谱展宽,服务于 “更快、更宽” 的经典光学需求;
  • 量子压缩:量子层面 “压制某噪声分量”,靠非线性量子过程实现,伴随另一噪声反压缩,服务于 “更高精度” 的量子测量需求;
  • 两者毫无关联,只是都用了 “压缩” 这个词,描述的是完全不同层面的物理现象。
http://www.dtcms.com/a/591056.html

相关文章:

  • 中建卓越建设有限公司网站首页企业官网开发排行榜
  • 做网站零成本旅游网站建设的技术可行性
  • 外贸网站推广机构网络营销方式类型有哪些
  • 网站建设古典风格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天机学堂(上)
  • 企业网站 响应式网站如何做整合营销
  • 公司做一个静态网站多少钱辽宁移动惠生活app官方版
  • wordpress 无法粘贴上海优化网站价格
  • 牛客面经八股题目----包含题解版
  • 网站如何防止攻击网页制作公司是做什么的
  • 网站建设下一步计划wordpress 属于多个栏目
  • 公司内部的网站主要作用井冈山保育院网站建设
  • 娄底建设网站制作广州工业设计公司有哪些
  • 网站备案流程审核单高校后勤网站建设要求及内容
  • C++面试题:Linux常用指令详解
  • 南山高端网站建设广州网站设计公司推荐哪家
  • 浙江省建设厅网站如何查安全员厦门网络推广公司
  • 网站建设案例教程做网站图片尺寸
  • pc三合一网站胶州收电脑号码是多少
  • 自学做网站学习建设网站难么
  • 16.Dify接入外部知识库
  • 百度给做网站收费多少钱韩国网站如何切换中文
  • 可以用AI做网站上的图吗昌平网站开发公司
  • 大学生可以做的网站网站如何被百度快速收录
  • php网站开发就业最便宜的购物软件排名
  • 苏州网站建设方案策划上海专业建设网站制作
  • dephi 网站开发杭州抖音代运营
  • 最小作用量原理MATLAB仿真
  • 济南做网站价格做网站设计
  • 网站的推广和优化方案智能在线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