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网站模最新商业资讯
本文基于前述大气波导信道中的抛物型方程方法,进一步探讨求解过程中边界条件的重要性。重点分析光滑与粗糙海面条件下边界的建模策略与数学处理方式。
目录
(一)边界条件在 PE 方程传播建模中的关键作用
1.1 什么是边界条件?
1.2 PE 方程为什么必须依赖边界条件?
1.3 实际中常见的边界条件
1.3.1 下边界(海面)
1.3.2 上边界(大气顶)
(二)海面边界条件
2.1 光滑海面条件下的建模方法
2.1.1 Leontovich 阻抗边界条件的表达式
2.1.2 阻抗系数 α 的计算与作用机制
2.1.3 数值求解方法:DMFT 算法
2.2 粗糙海面条件下的近似建模方法
2.2.1 粗糙海面边界条件的表达式
2.2.2 粗糙海面下的有效反射系数表达式:
2.2.3 两种近似模型
2.2.3.1 Ament 模型
2.2.3.2 MB 模型
2.2.4 两种模型小结
(一)边界条件在 PE 方程传播建模中的关键作用
在海洋电磁波传播建模中,抛物型波动方程(Parabolic Equation, PE) 是一种高效而准确的方法,广泛用于模拟电磁波在复杂环境中的传播损耗(path loss)。然而,仅有 PE 方程还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 —— 为了保证求解的唯一性和物理合理性,必须在模型的上下边界处施加边界条件。
1.1 什么是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是指在模型所定义的区域边界上,对电磁场的某些量(如场值、导数、线性组合)进行限定。它们告诉我们电磁波在遇到海面、大气顶、障碍物等边界时如何响应。
换句话说,PE 方程决定了“波在空间中如何传播”,而边界条件规定了“波在边界上怎么反射、吸收、穿透或衰减”。
1.2 PE 方程为什么必须依赖边界条件?
PE 方程是从全波的 Helmholtz 方程推导而来的一种近似形式,它本质上是一个初始-边值问题(Initial-Boundary Value Problem)。如果没有边界条件:
- 求解结果将不唯一;
- 数值方法将无法收敛;
- 得到的传播损耗将不符合实际物理行为(比如:波可以“穿过海面”无限向下延伸)。
1.3 实际中常见的边界条件
在电磁波上海面传播建模中,边界条件通常分为两类:
1.3.1 下边界(海面)
- 理想导体边界(PEC):假设海面完全反射,不考虑波渗透;
- Leontovich阻抗边界条件(IBC):引入复阻抗,考虑海水导电性和波动吸收;
- 粗糙海面修正阻抗模型:进一步考虑风浪、水面不平整造成的反射/散射效应。
1.3.2 上边界(大气顶)
- 吸收边界(如透明边界、PML):防止数值波在计算顶端反射回来;
- 开放边界假设:假设电磁波无限扩展,不反弹回来;
(二)海面边界条件
2.1 光滑海面条件下的建模方法
导体和介质对电磁波的影响:
导体中由于电导率高,入射电磁波激发强感应电流,形成明显的趋肤效应,使场量在极浅表层迅速衰减,难以深入传播。相比之下,介质电导率低,电磁波可在其中以有限损耗传播,展现出良好的透射性。因此,导体表现为高反射、弱透射,而介质则易于电磁波传播与折射。
不同材料对电磁波传播的电磁特性对比表
属性 导体(如铜、银) 海水(典型频率下) 介质(如空气、水、玻璃) 电导率 σ 极高(≫ 10⁶ S/m) 中等(约 4 S/m) 很低(≈ 0 S/m) 电磁波传播能力 极差(迅速衰减) 有限传播(高损耗) 良好(可穿透传播) 能量分布 限于表层,强趋肤效应 浅层传播,有损耗 分布于内部 典型行为 高反射、低透射 部分反射、部分吸收 折射、透射为主 皮肤深度 δ 极小(微米级 @ GHz) 小(厘米级,频率相关) 不适用(无明显趋肤限制) 感应电流 强,抑制电场渗透 存在,引起衰减 弱,电场可自由传播 海水既不是理想导体,也不是理想介质,但在电磁波传播问题中,通常被视为“弱导体”或“有损介质”,其电磁特性介于导体与介质之间
在使用 PE(抛物型波动)方程进行海面传播建模时,要考虑下边界(即海面)对电磁波的反射与吸收作用。为了精确地模拟这些效应,我们引入了 Leontovich 阻抗边界条件。
阻抗边界条件:当电磁波入射到金属表面时,若为理想导体,电导率为无穷大,表面阻抗为0,电场被完全反射;而对于实际导体,电场可在表层有限深度内渗透,并激发感应电流。阻抗边界条件通过引入表面阻抗,有效地表征了这种有限导电率材料对电场与磁场之间的响应关系。
然而,直接将阻抗条件离散代入 PE 解法时会出现不稳定或误差累积。为此,Kuttler 等学者提出了一种更稳定的处理方式 —— 混合傅里叶变换算法(MFT),并进一步发展为 离散混合傅里叶变换(DMFT)算法。
2.1.1 Leontovich 阻抗边界条件的表达式
Leontovich 阻抗边界条件可简化为一阶边界微分条件:
其中:
-
u:表示电场包络(PE 解的主变量);
-
z=0:对应海面边界;
-
α:是等效阻抗系数,决定电磁波如何被“反射+吸收”。
Leontovich 阻抗边界条件描述了电磁波在 z=0z = 0z=0 边界处的反射与吸收行为,约束了其沿垂直方向的传播特性。
2.1.2 阻抗系数 α 的计算与作用机制
- k:波数;
- θ:电磁波入射角;
:复反射系数,代表海面反射强度和相位变化;
- 例如:理想导体
,则
,对应完全反射;
- 吸收性海面
,α为复数,产生传播损耗。
- 例如:理想导体
这个公式实际上把 Leontovich 边界条件转化为一个可直接用于数值求解的形式 —— 只需要计算一个复系数 α,就可以嵌入到 PE 求解流程中。
阻抗系数 α反映了电磁波在海面(或其他边界)上的反射与吸收能力,它决定了:
- 有多少波能从边界反弹回来;
- 有多少波会被边界吸收衰减;
- 波在边界上是否产生相位偏移。
在数值计算中,它调节海面附近网格的电场值,影响整个波的传播模式和传播损耗。
不同条件下 α的典型取值趋势
| 条件 | α的大小和特性 | 对传播的影响 |
|---|---|---|
| 理想导体海面(PEC) | α→∞ | 完全反射,无吸收 |
| 高导电海水(真实海面) | α 为较大复数 | 强反射 + 少量吸收(常见情况) |
| 低导电介质 | α 较小 | 部分反射,部分穿透 |
| 高入射角(斜射) | α 增大 | 更强反射,干涉增强 |
| 低入射角(近垂直) | α 接近零或趋于纯虚数 | 弱反射,易穿透 |
| 频率升高(GHz) | α 增大(因 k 增大) | 反射更强,波导更明显 |
2.1.3 数值求解方法:DMFT 算法
(注:本文不涉及具体计算步骤)
由于阻抗边界条件涉及复数导数项,如果直接差分处理,会出现不稳定性或边界振荡。为此,DMFT 算法使用傅里叶变换的方式,将垂直方向的导数项转化到频域处理,再反变换回空间域,使得求解过程更加平滑、稳定。
2.2 粗糙海面条件下的近似建模方法
在实际海洋环境中,海面并非理想平滑,而是具有随机波浪起伏。这些粗糙特性会显著影响电磁波的反射和传播,表现为:
- 反射系数降低;
- 传播损耗增大;
- 干涉结构变模糊。
因此,必须在建模中引入粗糙修正机制。
2.2.1 粗糙海面边界条件的表达式
对不同浪高条件下的反电磁场进行积分即可得到有效的反射电磁场:
参数说明:
:粗糙海面下的有效反射电磁场;
:入射场强;
:平滑海面(Fresnel)反射系数;
:波数;
- α:入射角;
- ξ:海浪高度变量;
- p(ξ):海浪高度的概率密度函数。
2.2.2 粗糙海面下的有效反射系数表达式:
因此,粗糙海表面对电磁波的反射过程可视为反射系数的变化,海面的有效反射系数可表示为:
:有效反射系数(考虑了粗糙度)
:光滑海面的 Fresnel 反射系数
- ρ:粗糙度衰减因子
因此,粗糙度衰减因子定义为:
此时:
我们只需要求出有效反射系数。
2.2.3 两种近似模型
两种近似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海浪高度的概率密度函数不同。
2.2.3.1 Ament 模型
Ament 模型中海浪高度为高斯分布时的概率密度函数:
:波高标准差
- 表示海面高度服从零均值、方差为
的正态分布
代入 后得到的积分表达式:
Ament 模型下的有效反射系数最终表达式:
很直观地反映出波高越大、入射角越斜,反射越弱。
2.2.3.2 MB 模型
MB 模型中修正后的概率密度函数(Bessel 函数项出现):
:第二类零阶修正 Bessel 函数
- MB 模型更适合中等波浪高度(非严格高斯分布)
MB 模型的粗糙度衰减因子:
:零阶修正 Bessel 函数
- 相较于 Ament 模型的
,MB 多了一个 增强因子
MB 模型的有效反射系数表达式:
- 其中
仍是平滑海面的反射系数
- MB 模型整体上估计的反射能力大于 Ament 模型
2.2.4 两种模型小结
- 波高的标准差与风速密切相关,风速越大,波高的标准差也越大。
- 风速和掠射角的增大将使想糙度衰减因子减小,从而得电磁波传播损耗增大。
- MB模型目前最常用的粗糙海面近似模型。
感谢您的阅读,衷心希望本文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