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两种缓存更新策略(写缓存+异步写库;写数据库+异步更新缓存)
借助消息队列实现数据同步+Redis的缓存更新策略是最常见的缓存方案,但是在不同场景下往往具有不同的优缺点,这里就来详细分析一下:
方案一:先更新缓存,再异步写数据库
优点:
- 极高的读性能: 数据始终在缓存中,读取延迟极低
- 更好的用户体验: 用户立即看到更新结果,无感知延迟
- 数据库压力小: 写操作异步化,数据库压力得到缓冲
- 高并发处理能力强: 适合写多读多的场景
缺点:
- 数据丢失风险: 如果消息队列或异步处理失败,缓存数据与数据库不一致且可能永久丢失
- 数据一致性难保证: 存在时间窗口的数据不一致
- 复杂度高: 需要完善的重试、补偿、数据修复机制
- 缓存污染: 错误的更新可能先污染缓存
适用场景:
- 对读取性能要求极高的场景(如社交媒体的点赞、计数)
- 可以接受一定程度数据丢失的业务
- 有完善监控和补偿机制的成熟团队
方案二:先写数据库,再异步更新缓存
优点:
- 数据可靠性高: 数据先持久化,不会丢失
- 强一致性保证: 数据库是唯一可信数据源
- 系统更健壮: 即使缓存更新失败,数据仍在数据库中
- 实现相对简单: 不需要复杂的数据修复机制
缺点:
- 读取延迟: 缓存更新前,可能读到旧数据
- 数据库压力大: 所有写操作直接打到数据库
- 缓存穿透风险: 高并发时,多个请求可能在缓存更新前同时访问数据库
- 用户体验稍差: 可能存在短暂的数据不一致
适用场景:
- 对数据一致性要求严格的场景(如电商交易、金融业务)
- 系统稳定性优先的项目
- 团队技术储备相对薄弱时
- 写操作不特别频繁的场景
最后,无论选择哪种方案,都建议设置合理的缓存过期时间作为兜底;实现缓存删除而非更新,避免并发问题;添加监控告警,及时发现数据不一致;考虑引入本地缓存减少Redis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