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倒错概述!
“性倒错”是一个在历史上曾被使用,但现在被认为过时且具有贬义的术语。它曾被用于描述那些不符合当时社会主流性别或性取向规范的人群和行为。
如今,我们在谈论相关的概念时,会使用更科学、更准确、更尊重的语言。以下是对应的现代理解和术语:
1. 如果指的是性取向
这指的是一个人的情感和性吸引力模式。过去被称为“性倒错”的行为,现在被理解为人类性取向的自然多样性。
现代术语:同性恋、双性恋、泛性恋等。
核心概念:这些是正常的性取向,并非“倒错”或“病态”。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早已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删除。
2. 如果指的是性别认同
这指的是一个人内心对自己性别的深切感受。如果一个人的性别认同与出生时被指定的性别不一致,过去也可能被错误地归类为“性倒错”。
现代术语:跨性别者。
核心概念:这是一种性别认同的多样性,而非疾病。与之相对的是顺性别者(性别认同与出生指定性别一致)。
3. 如果指的是性偏好或行为
这指的是能引发个人性趣的特定对象或情境。其中一些在过去被病理化为“性倒错”。
现代术语:性偏好。只有当某种偏好导致个人痛苦或伤害他人时,才可能被诊断为性偏好障碍(Paraphilic Disorders)。
核心概念:许多不寻常的性偏好本身并非疾病,只要是在双方自愿、安全、理智的成年人之间进行,就是私人选择。
总结:为什么“性倒错”一词不再被使用?
污名化:这个词带有强烈的负面和病理化色彩,暗示着“不正常”或“变态”。
不科学:它基于过时的道德和医学观念,无法准确描述人类性和性别的复杂性。
不尊重:使用这个词汇会对性少数群体(LGBTQ+)造成伤害和歧视。
正确的态度是:
理解和尊重人类在性别认同、性取向和性偏好上的多样性。使用包容、准确和尊重的语言是与社会共同进步的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