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022统考真题】


题目原文
(17)【2022统考真题】某网络拓扑如下图所示, R 为路由器, S 为以太网交换机, AP 是 802.11 接入点, 路由器的 E0 接口和 DHCP 服务器的 IP 地址配置如图中所示;H1 与 H2 属于同一个广播域, 但不属于同一个冲突域; H2 和 H3 属于同一个冲突域; H4 和 H5 已经接入网络, 并通过 DHCP 动态获取了 IP 地址, 现有路由器、 100BaseT 以太网交换机和 100BaseT 集线器 (Hub) 三类设备各若干。
(注:由于无法直接嵌入图片,此处为图片占位符,请参照您提供的原图)
- 设备 1 和设备 2 应该分别选择哪类设备?
- 若信号传播速度为 2 × 10⁸m/s, 以太网最小帧长为 64B, 信号通过设备 2 时会产生额外的 1.51μs 的时延, 则 H2 与 H3 之间可以相距的最远距离是多少?
- 在 H4 通过 DHCP 动态获取 IP 地址过程中, H4 首先发送了 DHCP 报文 M,M 是哪种 DHCP 报文? 路由器 E0 接口能否收到封装 M 的以太网帧?S 向 DHCP 服务器转发的封装 M 的以太网帧的目的 MAC 地址是什么?
- 若 H4 向 H5 发送一个 IP 分组 P, 则 H5 收到的封装 P 的 802.11 帧的地址 1、地址 2 和地址 3 分别是什么?
综合解析
一、运用了什么知识点?
-
数据链路层设备辨析:
- 集线器 (Hub): 物理层设备,所有端口共享一个冲突域和一个广播域。它只是简单地再生和广播信号。
- 交换机 (Switch): 数据链路层设备,每个端口是一个独立的冲突域,但所有端口仍属于同一个广播域。它能隔离冲突。
- 路由器 (Router): 网络层设备,每个接口连接一个不同的网络,因此每个接口既是一个独立的冲突域,也是一个独立的广播域。它能隔离广播。
-
CSMA/CD 协议与冲突域:
- 理解争用期 (Contention Period) 的概念,即
2 * Tp(信号在网络中最远两点间的往返传播时延)。 - 掌握CSMA/CD协议的核心工作条件:帧的传输时延 (Tt) ≥ 争用期 (2 * Tp)。这是为了确保发送方在发送完一个最小长度的帧之前,能够检测到可能发生的最晚的冲突。
- 根据上述条件反向计算一个冲突域的最大物理距离。
- 理解争用期 (Contention Period) 的概念,即
-
DHCP 协议:
- 理解DHCP客户端获取IP地址的第一个步骤是发送 DHCP Discover 报文。
- DHCP Discover 是一个广播报文,其目的是让局域网内的所有设备都能收到,以便DHCP服务器能够响应。
- 理解交换机和路由器对广播帧的不同处理方式:交换机**泛洪 (Flooding)广播帧,路由器默认隔离 (Isolate)**广播帧。
-
802.11 (WLAN) 帧格式:
- 这是一个更深入的考点,要求理解802.11无线帧与以太网帧的不同。802.11帧最多可以有4个地址字段,以应对复杂的无线环境。
- 掌握在最常见的**基础架构模式 (Infrastructure Mode)**下,即“无线客户端 <-> AP <-> 有线网络”,地址1、2、3的含义。
二、考了什么?为什么这么考?
- 第1问:考察对网络底层设备本质区别的理解。这是构建任何网络的基础。通过描述冲突域和广播域的关系,直接检验考生是否掌握了Hub和Switch的核心功能差异。
- 第2问:考察CSMA/CD协议的物理约束。这是一个经典的计算题,将协议的理论(最小帧长、争用期)与物理现实(传播速度、距离、设备延迟)相结合,要求考生进行定量分析。这说明你不仅知道“有冲突域”,还能计算出这个“域”到底有多大。
- 第3问:考察一个非常普遍的网络服务——DHCP的工作流程,并结合了广播在网络中的传播范围。检验考生是否清楚广播包会被交换机转发,但会被路由器阻挡。
- 第4问:考察对无线网络协议细节的掌握。随着Wi-Fi的普及,理解802.11帧格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道题说明考研正在向更现代、更实际的技术细节深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有线以太网。
为什么这么考? 这道题的逻辑层次非常清晰:从设备辨析(Q1),到有线网络物理层限制(Q2),再到网络层服务协议(Q3),最后延伸到无线网络的链路层细节(Q4)。它全面覆盖了局域网技术的多个重要层面,是一道优秀的综合能力检验题。
三、解题思路与详细分析 (为什么怎么样?)
问题1分析:设备选择
- 设备1: 连接H1和H2。条件是“H1与H2属于同一个广播域, 但不属于同一个冲突域”。
- 能隔离冲突域,但不能隔离广播域,这是以太网交换机 (Switch) 的典型特征。交换机的每个端口都是一个独立的冲突域。
- 结论: 设备1是以太网交换机。
- 设备2: 连接H2和H3。条件是“H2和H3属于同一个冲突域”。
- 将连接的所有设备置于同一个冲突域,这是集线器 (Hub) 的典型特征。Hub工作在物理层,会将信号广播到所有端口。
- 结论: 设备2是集线器 (Hub)。
问题2分析:冲突域最大距离计算
- 套用CSMA/CD核心公式:
帧传输时延(Tt) ≥ 争用期(2 * Tp_total) - 计算帧传输时延 (Tt):
- 最小帧长 L = 64 B = 64 * 8 = 512 bit
- 速率 C = 100BaseT = 100 Mb/s = 10⁸ b/s
Tt = L / C = 512 / 10⁸ = 5.12 * 10⁻⁶ s = 5.12 μs
- 分析总的单程时延 (Tp_total):
- 信号从H2到H3的总时延,由两部分组成:在介质中传播的时延 (Tp_介质) 和 经过Hub产生的时延 (Tp_Hub)。
Tp_total = Tp_介质 + Tp_Hub
- 代入公式求解:
Tt ≥ 2 * (Tp_介质 + Tp_Hub)5.12 μs ≥ 2 * (Tp_介质 + 1.51 μs)2.56 μs ≥ Tp_介质 + 1.51 μsTp_介质 ≤ 2.56 μs - 1.51 μs = 1.05 μs- 所以,信号在H2和H3之间的线缆中传播的最长时间不能超过1.05μs。
- 计算最远距离 (d):
距离 = 速度 × 时间d_max = (2 × 10⁸ m/s) × (1.05 × 10⁻⁶ s) = 210 m- 结论: H2与H3之间可以相距的最远距离是 210米。
问题3分析:DHCP 过程
- M是哪种报文: H4首次获取IP地址,发送的第一个报文是请求发现DHCP服务器,所以 M 是 DHCP Discover 报文。
- E0能否收到:
- DHCP Discover 是以广播形式发送的。H4连接在交换机S上。
- 路由器R的E0接口 (
192.168.1.1/25) 和 H4/S所在的网络 (192.168.0.x/25) 属于不同的网段(由路由器隔离)。 - 路由器默认不转发广播帧。因此,H4发出的广播帧无法穿过路由器R到达E0接口。
- 结论: 路由器E0接口不能收到封装M的以太网帧。
- S转发的帧的目的MAC:
- S是交换机,它会泛洪广播帧。
- DHCP Discover 本质上就是一个广播,它在数据链路层的封装,其目的MAC地址就是广播MAC地址。
- 结论: S向DHCP服务器转发的封装M的以太网帧的目的MAC地址是 FF-FF-FF-FF-FF-FF。
问题4分析:802.11 帧地址
- 场景: IP分组P从H4(有线)发送到H5(无线)。路径是
H4 -> S -> R -> AP -> H5。(更正:从图中IP地址看,H4和AP在同一个网段192.168.0.x,所以数据包不需要经过路由器R,路径是H4 -> S -> AP -> H5)。我们分析的是最后从 AP发出,由H5接收 的这一段无线帧。 - 套用802.11基础架构模式规则 (AP to 无线客户端):
- 地址1 (Receiver Address): 帧的直接接收者。在这里是 H5。
- 地址2 (Transmitter Address): 帧的直接发送者。在这里是 AP。
- 地址3 (Source Address): 原始IP分组的源头。在这里是 H4。
- 匹配MAC地址:
- H5的MAC地址:
00-11-11-11-11-E1 - AP的MAC地址:
00-11-11-11-11-C1 - H4的MAC地址:
00-11-11-11-11-D1
- H5的MAC地址:
- 结论: H5收到的802.11帧中,地址1是
00-11-11-11-11-E1,地址2是00-11-11-11-11-C1,地址3是00-11-11-11-11-D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