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tormer:用于高分辨率图像恢复的高效 Transformer
源码、配套笔记&讲解视频,点击文末名片
🧭 一、研究背景与动机
🌆 背景:图像修复的终极目标——“让破损图变回原图”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里,“图像修复”是一条“让模糊变清晰”的主线任务。
包括:
- 图像去噪(Denoising):去掉随机噪点;
- 超分辨率(Super-Resolution):把模糊照片变高清;
- 去模糊(Deblurring):修正运动模糊;
- 压缩伪影去除(JPEG Artifact Removal):修掉压缩块状伪影。
这些任务都在回答一个问题:
📸 “我们能不能教电脑像修图师一样,把破图修回原样?”
⚙️ 1. CNN 时代:细节好,但“视野太短”
在 Restormer 之前,图像修复的主力是 CNN 模型(比如 EDSR、RCAN、DnCNN)。
CNN 的优势是——能精准提取局部纹理和细节。
但问题也很明显:
- 它的“感受野”有限,看图像就像戴着放大镜;
- 只能理解小片区域,难以捕捉全局结构;
- 对大图或复杂纹理,容易“修一块、糊一块”。
💬 形象比喻:
CNN 就像一个近视的修图师,只能盯着每个像素细抠,
但整张图的布局、光影关系他看不全。
🧠 2. Transformer 出现:全局建模的“大脑”
Transformer 这种结构原本是为语言理解设计的(来自 NLP),
它最大的能力就是:
“每个元素都能看到全局的其他元素。”
在图像修复任务里,这意味着:
- 每个像素可以和全图的所有像素“对话”;
- 模型可以理解全局的结构、光照、内容一致性。
💬 比喻一下:
Transformer 就像一个艺术总监,
他不只是修某个角落,而是懂得整幅画该怎么协调。
💥 3. 问题:Transformer 虽强,但太“贵”!
当研究者试着把 Transformer 用到高分辨率图像修复时,发现:
- 注意力计算复杂度是 O(N²)(N = 像素数);
- 一张 512×512 的图片,就要算 260,000² 次注意力;
- 显存爆炸、速度极慢!
💬 形象理解:
Transformer 像一个智商超高的修图师,
但他修图太“奢侈”了:每改一笔,都要跟整张图对比,
修一张图可能要几台电脑一起算。
🪟 4. SwinIR 的改进:窗口化 + 分层,但仍有限
SwinIR(我们刚学过的模型)通过窗口注意力 + 移位窗口机制,
大幅降低了计算量,让 Transformer 能跑在普通 GPU 上。
它确实很好,但也留下两个隐患:
1306. 信息在窗口间传递仍不充分 —— 全局依赖只能靠层层堆叠;
1307. 特征通道的“互动”被忽视 —— 注意力只在“空间”上算,不在“通道”上算。
💬 比喻:
SwinIR 把修图师分成很多“小组”各修一块,
虽然高效,但他们之间沟通还是不够顺畅,
而且没人协调“色彩通道”的统一。
🚀 5. Restormer 的诞生:让 Transformer 真正适应高分辨率图像
Restormer(CVPR 2022)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作者的目标是:
“打造一个既能全局思考、又能高效运行的 Transformer,
让它在高清图像修复任务上彻底取代 CNN。”
于是他们提出了三大设计思想:
1651. 高效注意力(Efficient Attention)
- 把复杂的全局注意力变成轻量、可扩展的形式;
- 可以在上千像素的图片上稳定运行。
- 通道注意力(Channel Attention)
- 不仅让像素“互相关注”,还让不同特征通道“互相协调”;
- 像修图时同时调亮度、对比度、饱和度,结果更自然。
- 多尺度编码-解码结构(U-Net 风格)
- 保留全局语义的同时,兼顾局部细节;
- 能适应从小图到 4K 高清图像的各种分辨率。
💬 形象总结:
Restormer = 一个“聪明的修图总监团队”: - 每个成员看全局(注意力)
- 分工协作(通道建模)
- 还懂层级处理(U-Net结构)
最后输出的图既清晰又自然。
🔑 6. 动机总结:Restormer 想解决的核心矛盾
暂时无法在飞书文档外展示此内容
💬 一句话理解:
Restormer 的使命是:
“让 Transformer 从实验室走向真正的图像修复工厂。”
🌟 一句话总结:
Restormer 让 Transformer 真正落地到高分辨率图像修复,
解决了算力瓶颈与局部建模不足,
是从 ‘概念模型’ 到 ‘实用模型’ 的关键一步。
二、核心创新点(通俗形象讲解)
🧩 总览一句话:
Restormer 的核心创新,就是让 Transformer 真正变得“聪明又高效”。
它解决了传统 Transformer 的三大痛点:
💥太慢、💥太耗显存、💥太不懂局部细节。
具体来说,它的三大法宝是:
🧠 高效注意力机制(Efficient Transformer Block)
🌈 通道-空间双注意力融合(Channel Attention + Spatial Attention)
🏗️ 分层U-Net结构(多尺度编码解码架构)
🧠 创新点一:高效注意力机制(Efficient Attention)
🌍 传统 Transformer 的问题:
普通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要计算每个像素与所有像素的关系。
计算量是 O(N²) ——
图像越大,显存和计算就成平方级暴涨。
💬 举个例子:
一张 512×512 的图像,有 262,144 个像素;
注意力计算就是 262,144² ≈ 6.8×10¹⁰ 次操作!
GPU 直接爆炸 💥。
💡 Restormer 的做法:分解计算,让复杂度降为线性!
Restormer 提出了一种改进版的 Multi-Dconv Head Transposed Attention(MDTA)。
听起来拗口,但原理其实很简单:
- 它不在空间维度上直接计算像素与像素的注意力;
- 而是通过 通道维度(Channel) 来压缩特征信息;
- 并使用 深度可分离卷积(Depthwise Conv) 来混合局部上下文;
- 最终将注意力计算复杂度从 O(N²) 降到了 O(N)。
💬 形象比喻:
想象全班同学(像素)要互相传纸条讨论。
传统 Transformer:每个人都要给每个人写一张(超累)。
Restormer:先按“兴趣小组”汇总,每组派一个代表去交流(高效多了)。
✨ 优势总结:
暂时无法在飞书文档外展示此内容
💬 换句话说:
Restormer 把“天才型但效率低”的 Transformer
改造成了一个“聪明又勤快的修图高手”。
🌈 创新点二:通道与空间的双注意力融合(Channel Attention + Spatial Attention)
📊 问题:
大多数模型只关注“空间上的关系”——即像素之间怎么联系。
但图像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维度:通道(Channel),
也就是不同特征(颜色、纹理、亮度)的协作。
💬 比喻一下:
你修图的时候,不能只盯着一个像素的明暗,
还得考虑亮度、色调、饱和度这些“通道之间的协调”。
💡 Restormer 的新思路:通道注意力机制(Gated Dconv Feed-Forward Network,GDFN)
它在每个 Transformer 块里引入了一个新组件 ——
门控动态卷积前馈网络(GDFN)。
工作原理:
- 用 1×1 卷积把通道维度扩展(提高特征容量);
- 用 3×3 深度卷积捕获局部上下文;
- 再通过“门控机制(Gating)”控制信息流;
- 最后融合回去,实现 通道级注意力。
💬 形象理解:
你可以想象这是一个“通道混音器”:
- 每个通道是一种乐器(亮度、颜色、边缘…)
- 门控机制像音量控制台,
自动调高重要的通道、调低噪声通道。
最后输出的是一首“干净又平衡”的音乐——即高质量图像。
✨ 效果:
- 通道之间能协同工作,不再“各弹各的”;
- 细节区域(纹理、反光)修得更自然;
- 对高分辨率图片,局部纹理的保留明显增强。
🏗️ 创新点三:分层的 Encoder–Decoder 结构(U-Net 风格)
🔍 问题:
Transformer 在纯序列任务(如文字)中是平的结构;
但图像具有多尺度特征(边缘、形状、纹理、语义)。
所以单一层级的 Transformer 很难同时兼顾:
- 局部细节(高频信息)
- 全局结构(低频信息)
💡 Restormer 的设计:
使用 U-Net 式的 Encoder–Decoder 结构:
- Encoder(编码器):
逐层下采样,提取高层次语义; - Bottleneck(瓶颈层):
进行全局上下文建模(最强的 Transformer 块); - Decoder(解码器):
上采样还原细节; - Skip Connections(跳跃连接):
将浅层细节与深层语义结合,防止信息丢失。
💬 形象理解:
它就像一个“图像修复流水线”: - 编码器负责“拆图分析”;
- Transformer 主干负责“全局规划”;
- 解码器负责“重建细节”;
- 跳跃连接让修好的部分直接回传,不浪费时间。
✨ 优势总结:
暂时无法在飞书文档外展示此内容
⚙️ 创新点四(额外亮点):“全局语义 + 局部精细”两手抓
Restormer 的注意力不是“窗口化”的(不像 SwinIR 那样分小窗),
它直接在降采样后的特征图上建模全局依赖,
同时又保留局部卷积信息(通过Depthwise Conv)。
💬 形象理解:
它既能“看全图”,又能“抠细节”。
就像一个既懂构图又懂调色的高级修图师。
🧠 小结:Restormer 的四大核心创新点
暂时无法在飞书文档外展示此内容
🌟 一句话总结:
Restormer 让 Transformer 真正学会修图:
- 既能全局规划(像艺术总监),
- 又能抠局部细节(像修图师傅),
- 而且效率高、可扩展、显存友好。
它的出现标志着:
🔥 “图像修复正式进入 Transformer 的实用时代。”
🧱 第3部分:模型的网络结构(结合图讲解)
![[图片]](https://i-blog.csdnimg.cn/direct/02d28cc1fa9c484087182c7c6e4740d6.png)
🌍 一、总览:Restormer 就是一座“多层修图工厂”
你可以把整张图看成一条“图像修复流水线”:
输入是一张“破图”(Degraded Image),
输出是一张“修复好的高清图像”(Restored Image)。
这条流水线主要分三大部分:
暂时无法在飞书文档外展示此内容
整个网络通过 跳跃连接(Skip Connections) 把浅层的纹理信息直接送到解码器中,
让修好的图既清晰又自然。
🧠 二、编码器部分(Encoder):从粗到细的“特征采集”
📥 输入阶段
- 输入图像:I∈RH×W×CI \in \mathbb{R}^{H\times W\times C}I∈RH×W×C
- 首先经过一个卷积层(3×3 Conv)提取初始特征:
- F0=Conv(I)F_0 = \text{Conv}(I)F0=Conv(I)
- 得到的 F0F_0F0 是图像的“初级理解”:颜色、边缘、对比度等。
🪜 多级 Transformer 编码(左边橙色模块)
- Restormer 使用了 四个 Transformer Block(Encoder Block 1–4)。
- 每一层的作用:
- 先 下采样(Downsample):尺寸减半,通道数翻倍;
- 再用 Transformer Block 进行特征提取。
💬 形象理解:
就像修复专家从远看整幅画 → 近看部分 → 再看纹理,
每下采样一级,就让模型看到“更高层次”的结构。
⚙️ 每个 Transformer Block 内部结构(放大看右下角蓝框)
它由两大核心单元组成:
- MDTA(Multi-Dconv Head Transposed Attention)
- 负责建模“全局上下文”,理解大范围依赖关系。
- 使用深度卷积(Depthwise Conv)捕获局部纹理信息。
- 注意力计算在通道维度上完成,从而显著降低复杂度。
- GDFN(Gated Dconv Feed-Forward Network)
- 负责通道间的特征融合。
- 使用门控(Gating)机制过滤掉冗余信息,只保留有用特征。
💬 形象比喻:
MDTA 像一个“全景镜头”,统筹全局;
GDFN 像一个“通道调音台”,自动调节亮度、颜色、饱和度的比例。
🧩 三、瓶颈层(Bottleneck):整合与思考的“大脑”
中间的 Transformer Block × L₄(最深层)
就是整个网络的“决策中枢”。
- 它在最小的空间分辨率下运行,因此计算代价最低;
- 却能用全局注意力整合整个图像的信息;
- 相当于“思考整张图该怎么修”——比如阴影方向、纹理一致性等。
💬 比喻:
编码器像“眼睛”,负责观察;
瓶颈层像“大脑”,负责理解与规划。
🎨 四、解码器部分(Decoder):从抽象回到高清细节
解码器的结构是编码器的镜像:
- 每一级执行 上采样(Upsample),恢复分辨率;
- 再接一个 Transformer Block 修复细节;
- 并从对应的编码层接入 Skip Connection。
🔄 Skip Connection(绿色箭头)
- 把编码器早期的特征(如边缘、颜色)直接传给对应的解码层;
- 避免信息在深层网络中“丢失”;
- 使得输出图像在还原细节时更加精确。
💬 形象理解:
就像修图师在最终上色时,还参考了最初的原稿,
确保每个细节都忠于原图,而不是凭想象“乱补”。
🪄 五、Refinement 阶段(右上角)
Restormer 在输出前还有一个“Refinement Transformer Block”:
- 它专门做最后的细节优化;
- 类似“后期滤镜”:平滑纹理、修正颜色、去除轻微伪影;
- 输出最终的高清修复图 I\hat{I}I。
💬 比喻:
就像修图师在完工后,给整张照片再“润色一遍”。
🧮 六、网络流程小结(按图走一遍)
输入图像 I
↓
卷积提取浅层特征 → F₀
↓
Encoder(下采样 + Transformer Block ×4)
↓
Bottleneck(全局语义融合)
↓
Decoder(上采样 + Transformer Block ×4)
↓
Refinement(精修层)
↓
输出高清图像(Restored Î)
🧠 七、从图看创新:高效与精度兼得
暂时无法在飞书文档外展示此内容
🌈 八、形象总结:Restormer 的“修图故事”
📸 一张破图进入修图工厂:
- 编码器(技术员)负责分层分析:轮廓、光影、纹理;
- 瓶颈层(总监)规划整体结构;
- 解码器(修图师)逐步复原每个细节;
- 最后 Refinement(后期滤镜)做微调。
整个流程既精准又高效,修出的图像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 一句话总结:
Restormer 是一个多尺度 Transformer U-Net,
用通道注意力理解全局、用卷积捕获细节、用跳连还原精度,
把“高分辨率图像修复”做到了前所未有的平衡点。
⚠️ 第4部分:模型的不足与缺陷
🧮 一、计算复杂度依然较高(相比 CNN)
Restormer 的注意力计算虽然从 O(N²) 降成了 O(N),
但它依然是基于 通道维度的全局建模。
对于高分辨率图像(例如 4K 甚至更大),
计算和显存占用仍然比纯 CNN 模型(比如 RCAN、EDSR)高出不少。
💬 形象理解:
Restormer 比 Transformer“省电”,
但跟 CNN 比起来,它依然是“吃大户”的模型。
就像一台高端修图电脑,虽然比超级计算机轻巧,
但仍然跑不进笔记本里。
🧠 二、对显存和硬件要求高
由于 Restormer 是多尺度 Transformer 架构,
每一层都要存储 Query、Key、Value、注意力矩阵、卷积特征……
显存占用非常可观。
在训练 512×512 图像时,单卡 16GB 显存都可能不够。
尤其是解码器阶段的上采样部分,特征图尺寸翻倍,非常“吃内存”。
💬 比喻:
Restormer 像一个高智商的修图师,
他脑子灵,但得用“超大画布”和“高端显卡”才能发挥实力。
没有强 GPU,它就会“卡顿罢工”。
⚙️ 三、结构复杂,调参难度大
Restormer 的网络组件众多:
- 每层有 MDTA、GDFN 两个子模块;
- 每个模块包含多层卷积、归一化、激活;
- 整体有 4 层 Encoder + Bottleneck + 4 层 Decoder。
这些模块互相依赖,参数量大、层次深,
导致训练稳定性较差,对学习率、归一化等超参数敏感。
💬 形象理解:
Restormer 就像一辆高性能赛车,
每个零件都很精密,但调不好就“打滑”,
需要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才能让它跑出最佳速度。
🔄 四、训练时间长,对数据要求高
Restormer 想学会“通道 + 空间”双建模,
必须看到大量多样化的数据才能真正泛化。
因此:
- 它的训练通常需要几百万张图片补丁;
- 每次训练都要几天甚至几周;
- 如果数据量小,它容易过拟合,对噪声分布外的数据恢复能力差。
💬 比喻:
Restormer 就像一个天才学生,
他学得快,但得上足课、看足题库;
没有大量训练,他就容易“只会课堂题,不会考试题”。
🧩 五、模型体积大,推理速度慢
虽然 Restormer 的“高效注意力”减少了计算量,
但整个网络仍包含上百个卷积层 + Transformer 模块。
在高分辨率图像上推理时,
它的延迟比 RCAN 或 SwinIR 仍然略高。
💬 形象理解:
Restormer 就像一位“全能修图大师”,
修得最精,但每次修图要多花几分钟。
如果追求实时处理(如视频修复),它就有点“慢性子”。
🧱 六、过度依赖下采样,可能损失微细纹理
Restormer 在多尺度设计中多次下采样(×2、×4、×8),
虽然提升了效率,但也带来副作用:
- 一些高频纹理在下采样过程中会丢失;
- 即使通过跳跃连接恢复,也无法完全弥补;
- 在极细节场景(如头发丝、细网格)中表现略逊。
💬 比喻:
就像一张照片你先缩小再放大,虽然整体结构还原了,
但最细的纹理仍会被模糊化。
🎭 七、通道注意力虽强,但不完全可解释
GDFN 的“门控机制”在性能上确实有效,
但它属于黑箱式学习:
我们无法确切知道每个通道被放大/抑制的依据。
这给模型解释性带来困难。
💬 形象理解:
Restormer 的“调音台”能自动调音,
但没人知道它为什么这样调。
这在科研分析或安全场景中,会造成信任问题。
🧩 八、任务泛化有限:不同退化类型需单独训练
Restormer 虽然通用(可做去噪、去模糊、超分等任务),
但每种任务都需要单独训练一个模型。
跨任务性能下降明显,比如:
- 用去噪模型做超分,结果模糊;
- 用超分模型做去模糊,结果噪声重。
💬 形象理解:
它不是一个“万能修图师”,
而是“专精多位高手”——每个人都有独立领域。
要做多任务,就得雇好几位高手,代价高。
📋 小结表格:
暂时无法在飞书文档外展示此内容
🌟 一句话总结:
Restormer 是一个“高智商但高成本”的修图大师:
- 理解全局、修得最精,但要好硬件、大数据、长训练;
- 在轻量化、实时性和多任务泛化上,还有优化空间。
5)改进方向与启示(结合 HAT / Swin2SR / Uformer)
把 Restormer 的“强点”变“更强”,思路主要是:更长程的建模、更稳的训练、更高的效率、对真实退化更友好。我会结合三条代表路线——HAT、Swin2SR、Uformer——来讲清楚改进方向与可落地的做法。
A. 让“全局”更全:跨窗口与长程建模
痛点回顾:Restormer 虽然全局,但仍依赖多尺度/下采样;极长距离的依赖需要较深的堆叠。
- 借鉴 HAT:强化跨窗口/远距建模
- 思路:在局部注意力之上,加入跨窗口的信息聚合(跨窗注意/全局路由/稀疏全局头),减少“层层接力”带来的深度需求。
- 实操:在瓶颈处或每个stage插入稀疏全局注意头(Top-k token、低秩KV、全局记忆token),或采用跨窗口连接(cross-window aggregation)。
- 借鉴 Swin2SR:更好的位置编码与注意力配方
- 思路:用 Swin V2 风格的位置偏置与注意力稳定技巧(如连续/对数间距相对位置偏置、scaled-cosine attention),训练更稳、泛化更好。
- 实操:把 Restormer 的注意力替换为上述配方,并与通道/深度卷积并联,形成“全局(稀疏)× 局部(DWConv)”混合块。
收益:更少的层数达到同等或更好“跨区域一致性”,大图/复杂纹理的结构更自然。
B. 让“局部”更细:卷积增强的窗口/块设计
痛点回顾:高频细节在多次下采样中仍易损失。
- 借鉴 Uformer:LeWin/局部增强窗口块
- 思路:在窗口注意里嵌入深度可分离卷积与门控FFN,把“可学习滤波器”做进注意力块,增强高频保真。
- 实操:把 Restormer 的 GDFN 升级为“Conv-enhanced FFN”(DWConv→Gated→1×1融合),或者直接采用 U 形结构中的 LeWin Transformer Block 替换部分编码/解码块。
- 频域感知(可选)
- 思路:引入频域通道注意/高频分支(DWT/小波/离散余弦)或高频感知损失,抑制过平滑。
- 实操:在跳连上添加轻量频域增强分支,训练时混合 L1 + HF/Perceptual loss。
收益:边缘/纹理不糊、细节点状/条纹不被“平均”。
C. 让“效率”更高:轻量化与可扩展
痛点回顾:显存和算力占用仍高,推理速度不如最轻的 CNN。
- 通道/注意力因式分解:分组通道、低秩投影、共享KV缓存;把 MDTA 改为分组-MDTA或线性注意力变体,进一步降复杂度。
- Token/特征裁剪:借鉴 HAT/轻量SR做重要性评分 + 逐层裁剪(token pruning),去除冗余区域计算。
- 蒸馏与量化:用大Restormer教师 → 小学生网(浅层/少head/低通道),推理端做 INT8 量化 + 半精度。
- 平铺推理:滑窗/overlap-tile 的推理策略配合跨块融合,在有限显存跑 4K+。
收益:参数/显存/延迟三降,移动端或低显存卡也能跑。
D. 让“训练”更稳:数据与损失的现代配方
痛点回顾:对数据/补丁较敏感,训练耗时。
- 借鉴 Swin2SR 的训练Recipe
- 大补丁 + 更长warm-up + 余弦退火;数据分布覆盖“多退化组合”(噪声、模糊、压缩、下采样核随机)。
- 多重目标融合
- 合理配比 像素(L1/L2)+ 感知(VGG/LPIPS)+ 对抗(可选,真实感SR)+ 结构(SSIM/MS-SSIM),避免单一MSE造成过平滑。
- 课程学习(Curriculum)
- 先在轻度退化上收敛,再逐步增加难度;或采用退化强度采样调度,提高稳定性与泛化。
收益:更稳的收敛、更好的主观质量与鲁棒性。
- 先在轻度退化上收敛,再逐步增加难度;或采用退化强度采样调度,提高稳定性与泛化。
E. 让“泛化”更强:退化自适应与多任务统一
痛点回顾:不同任务/退化往往要单独训练。
- 退化条件化(Degradation-aware)
- 思路:输入退化编码/噪声等级/压缩质量/模糊核嵌入,通过 FiLM/AdaIN/门控 影响每个block。
- 效果:一个模型覆盖去噪/去模糊/去压缩/盲SR多种强度。
- 多头重建 / Prompt-based
- 统一主干,任务提示(prompt)或多重重建头切换任务;蒸馏到单头时再蒸馏“多任务知识”。
收益:少模型、多场景,一网多能。
- 统一主干,任务提示(prompt)或多重重建头切换任务;蒸馏到单头时再蒸馏“多任务知识”。
F. 让“真实世界”更靠谱:实景退化与自监督
痛点回顾:合成退化→真实分布常有域差。
- 真实退化数据/合成器:使用 RAW 域、相机管线、压缩/去马赛克联合建模;混合真实与半合成数据。
- 自监督/无监督辅助:在真实无GT数据上,用 Noise2Self/Blind-spot/一致性正则 做额外微调,缩小域差。
收益:部署在手机/监控/医疗场景时更稳、更自然。
G. 组合一份“Restormer++”实践清单(可直接参考)
- 骨干:Encoder-Bottleneck-Decoder 保留;将部分块换成 跨窗口稀疏全局注意(HAT风格) + Swin V2配方(Swin2SR风格)。
- 块内:MDTA 并联 DWConv;GDFN 升级为 Conv-enhanced Gated FFN(Uformer风格)。
- 高频增强:跳连处加频域分支或高频损失。
- 效率:分组-MDTA、低秩投影、token-pruning;蒸馏出轻量版并做 INT8 量化。
- 训练:大补丁 + 退化随机器 + L1/Perceptual/(可选GAN)多目标;课程式难度调度。
- 泛化:加入退化编码(噪声σ、QF、核宽度),一模多用。
- 部署:tile 推理 + overlap 融合,开启 FP16,导出 TensorRT/ONNX。
一句话总括
HAT 给我们“更强的长程与跨窗沟通”,
Swin2SR 提供“更稳的注意力与训练配方”,
Uformer 强化“窗口内的局部卷积与U形多尺度”。
把这三条思路嫁接到 Restormer 上,你就得到一台更强、更稳、更快、泛化更好的“Restormer++”。
源码、配套笔记&讲解视频,点击文末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