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ge-scale-DRL-exploration代码阅读(三)
我们计算出注意力分布,并根据分布对输入信息进行加权求平均,这个结果是注意力,他后续怎么使用,他是一个标量吗?
🧩 1️⃣ 注意力结果不是一个标量!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误区。
我们来明确:
注意力机制产生两个主要输出:
(1) 注意力分布(attention weights)
(2) 加权求和后的向量(attention output)
-
对于每个 query(例如一个节点),这个向量告诉你它“关注”每个 key 的程度。
-
每一行加起来 = 1
-
这个分布可以用于可视化模型“在看哪里”,或用于解释性分析(explainability)。
✅ 加权求和后的结果 (attention output)
这才是 注意力层真正的输出。
也就是:对每个 query 节点,把所有 key 对应的 value 向量加权求平均。
结果是一个向量,不是标量!
🧠 2️⃣ 输出向量是如何使用的?
这个输出(每个节点一个向量)会被后续网络继续处理。比如在你的 EncoderLayer
里:
🔍 3️⃣ 举个直观例子
假设你有 3 个节点,输入特征如下:
节点 | 原始特征 (128维) | 含义 |
---|---|---|
A | [a₁, a₂, …] | 自身信息 |
B | [b₁, b₂, …] | 邻居节点信息 |
C | [c₁, c₂, …] | 另一个节点信息 |
经过注意力机制后,节点 A 的新特征是:
hA=αA,AVA+αA,BVB+αA,CVC
其中:
-
α 是 A 对各节点的注意力权重(总和=1)
-
V 是 value 向量
因此:
-
如果 α_{A,B} 高,表示 A 强烈“关注”B 的特征;
-
h_A 中就更多融合了 B 的信息。
单多对比
✅ 直观理解
单头注意力:
-
就像一个人看问题时只用 一双眼睛,只能专注于一种模式。
-
如果你想同时关注局部邻居和全局趋势,单头可能抓不到。
多头注意力:
-
就像一个人有 多双眼睛,每双眼睛关注不同的方面:
-
头1关注局部节点关系
-
头2关注全局结构
-
头3关注节点度或特定邻居信息
-
-
最后把所有头的观察结果融合,形成更丰富的节点特征。
🔹 优势对比表
特性 | 单头注意力 | 多头注意力 |
---|---|---|
注意力模式 | 单一 | 多种 |
信息表达能力 | 容易受限 | 更丰富 |
参数量 | 少 | 多 |
计算量 | 小 | 大(可并行化) |
表达全局与局部 | 不容易同时捕捉 | 能同时捕捉 |
也就是说我的输入是128维的Q,K,V;但是我利用了多头注意力机制,一共八个头,现在我有128/8个Q,K,V,他们是128维的分割开的,各自并行计算,然后再拼接起来?
self.norm_factor = 1 / math.sqrt(self.key_dim)
这个不是单头注意力机制吗 怎么会有多个key 和query
你说得对,这段 SingleHeadAttention
的确是单头注意力(Single-Head Attention),但“多个 key 和 query”并不是说多头,而是因为每个样本可能包含多个元素需要做注意力计算。
具体说明:
-
batch 维度 (
n_batch
)-
代表同时处理的样本数量,比如 32 个图/序列同时计算。
-
-
query 维度 (
n_query
)-
每个样本里有多少个 query。
-
比如在图节点选择任务里,每个图里可能有 1 个“当前节点”作为 query,也可能有多个 query 节点同时计算。
-
-
key 维度 (
n_key
)-
每个样本里 key 的数量,也就是注意力要看的元素数量。
-
比如图里一个节点有多个邻居节点作为 key。
-
-
embedding 维度 (
n_dim
)-
query/key/value 的特征维度,这里就是节点特征向量的长度。
-
输入可以有许多。输入可以作为 q k v ,所以n_key 就是输入的个数
k_flat = k.reshape(-1, n_dim)
这两行代码的作用是把多维张量展平,方便矩阵乘法,具体解释如下:
假设 k
和 q
的原始形状分别是:
k: [n_batch, n_key, n_dim]
q: [n_batch, n_query, n_dim]
-
n_batch
:批量大小 -
n_key
:每个样本中 key 的数量 -
n_query
:每个样本中 query 的数量 -
n_dim
:特征维度
-
k_flat
变成[n_batch * n_key, n_dim]
-
q_flat
变成[n_batch * n_query, n_dim]
这样做的原因是方便一次性用矩阵乘法 torch.matmul
对所有 query/key 做线性映射
Q = torch.matmul(q_flat, self.w_query) # [n_batch*n_query, key_dim]
K = torch.matmul(k_flat, self.w_key) # [n_batch*n_key, key_dim]
之后再用 .view()
恢复成 [n_batch, n_query, key_dim]
或 [n_batch, n_key, key_dim]
,方便后续计算注意力。
-1
表示自动推算维度
-
-1
:表示让 PyTorch 自动推算这一维度的大小 -
n_dim
:指定第二维是n_dim
(每个 key 的特征维度保持不变)
self.norm_factor = 1 / math.sqrt(self.key_dim)
作用:防止 Q·K^T 由于 key_dim 太大而导致 softmax 输出过于集中,梯度消失。
维度总结
✅ 五、总结一句话:
向量 | 矩阵乘法 | 输出维度 | 目的 |
---|---|---|---|
Q = XW_Q | [input_dim, key_dim] | key_dim | 把输入映射到匹配空间 |
K = XW_K | [input_dim, key_dim] | key_dim | 把输入映射到匹配空间 |
V = XW_V | [input_dim, value_dim] | value_dim | 把输入映射到输出空间 |
🔹 masked_fill 做了什么
masked_fill(mask == 1, -1e8)
的意思是:
把所有被 mask 掉的位置(mask == 1)的打分
U
替换为一个极小的数(比如 -1e8)
softmax() 太平均或者太集中,怎么影响梯度
刚刚的单头注意力机制一般查询不是一个吗,这里的多头注意力机制q不是一个了?,而是自注意力机制
🧠 四、回到你的问题总结一下
机制类型 | Query 的数量 | 特点 | 是否共享 Q,K,V 来源 | 是否有多头 |
---|---|---|---|---|
单头注意力(经典) | 1 个 query | 计算单个 query 对一组 keys 的注意力 | Q≠K,V | ❌ |
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 | 多个 query(每个元素一个) | 每个位置都做注意力,建模内部依赖 | Q=K=V | ❌ |
多头自注意力(Multi-Head Self-Attention) | 多个 query,每个头有独立子空间 | 并行多个注意力头,表达力更强 | Q=K=V | ✅ |
💡 用一句话概括:
“单头注意力”只计算一个 query 对若干 key 的关注;
“自注意力”扩展成多个 query,每个元素都去看整个序列;
“多头注意力”再进一步,让多个独立的子空间同时看序列。
单头注意力机制可以有多个查询吗
可以,但要区分单头和自注意力的概念:
1️⃣ 单头注意力(Single-Head Attention)
-
核心定义:每个头只用一个注意力计算空间。
-
查询数量:
-
理论上,单头注意力可以同时计算多个 query 对同一组 key 的注意力,也就是 Q 可以是一个矩阵。
-
例如在机器翻译中,一个 batch 内每个 query 都可以并行计算注意力,只要还是“单个头”,输出维度就是 value 维度。
-
换句话说,单头注意力和 query 数量不是严格一一对应的关系,“单头”强调的是 只有一个注意力空间(embedding 维度不拆分)。
2️⃣ 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
-
Q = K = V,通常每个位置都是一个 query。
-
单头也可以做自注意力,只是没有拆成多头,不同子空间的学习能力有限。
3️⃣ 多头注意力(Multi-Head Attention)
-
每个头都是一个独立的注意力空间。
-
Q 可以是多个 query,每个头并行处理这些 query,然后再拼接。
-
这样可以捕捉序列中不同角度的依赖关系。
✅ 总结:
-
单头注意力 ≠ 只能有一个 query
-
单头注意力强调的是“只有一个注意力子空间”。
-
**可以同时计算多个 query 的注意力,只是所有 query 在同一个头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