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重构人机关系,OPPO智慧服务带来了更“懂你”的体验
移动互联网进入存量竞争后,用户与开发者被推向了一道无形的“窄门”。
对用户来说,是“选择的过载”。
手机里安装了上百个APP,可每一次即时需求的触发,比如下班回家的路上订一份晚餐,需要先找到特定的APP,在各种菜单间寻找对应的服务……人与服务之间的距离被“复杂操作”拉远。
对开发者而言,是“连接的失语”。
在信息过剩、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传统的服务分发模式如同“撒网捕鱼”,用户耐心在层层跳转中不断稀释。结果就是,服务长期处于“沉睡状态”,难以在用户需求产生的瞬间精准触达。
而当大模型成为创新的主旋律,千行万业都在被AI重构的时候,服务分发的症结能否打破、如何将更智慧的服务体验带给用户呢?刚刚结束的2025 OPPO 开发者大会上,我们在智慧服务生态分论坛上看到了新的可能。
01 OPPO的解法,重塑“人与服务”的连接通路
在大模型浪潮的推动下,整个行业已然达成一种共识,即人机关系将从“命令与执行”转向“理解与协作”。
过去二十年里,人机关系都是“指令式”的,我们告诉机器“做什么、怎么做”,机器按照特定的规则执行。不管是输入命令符、点击按钮,还是滑动界面,本质上都是人类在适应机器的逻辑。
大模型的革命性创新,让人机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自然语言理解、多模态感知、场景推理、自主执行等能力的加持下,用户只需要用自然语言表达意图,AI就能主动匹配服务并执行结果。
但愿景和现实之间,往往存在一道道鸿沟。
聚焦到服务分发的语境里,传统的人机交互是 “人找服务”的被动式响应,而用户在很多场景下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潜在需求;海量服务被禁锢在一个个独立的APP中,用户必须首先思考“我该用哪个APP”;精准分发的前提是用户意图的准确识别,仅仅依赖用户的单次搜索或点击行为,很难捕捉到用户的真实需求……
针对上述痛点,OPPO是怎么跨越鸿沟的呢?我们在智慧服务生态分论坛上捕捉到了两个关键信息。
首先构建了立体化的全场景入口矩阵。
包括负一屏、桌面、锁屏、流体云、小布建议、全局搜索等等,相当于打通了无处不在的服务触达网络,并将“人找服务”的主动路径与“服务找人”的被动路径进行了深度融合。
当用户需求明确时,全局搜索让用户可以通过一次简单的搜索,直达APP内的具体功能或服务内容,极大缩短了操作链路;负一屏则像一个智能服务聚合中心,将用户的常用服务、关键信息以卡片形式集中呈现。
当用户需求尚在萌芽或比较模糊时,流体云、小布建议、锁屏等入口,能够在最恰当的时机主动呈现服务。比如“流体云”能将外卖进度、网约车到达时间等实时变化的信息,以一种轻量、不打扰的方式悬浮在系统界面;锁屏界面推送登机口信息、电影开场提醒等高优通知。
借助立体化的全场景入口矩阵,OPPO将服务从独立的APP中解放出来,渗透到了系统的每一个角落,可以在用户需要的时候智能推荐,让服务从被动转向主动。
需要回答的另一个问题是:怎么安全、准确地识别用户意图,并精准匹配相应的服务呢?
答案是AI与意图感知能力的系统级落地。
简单来说,OPPO通过整合地理位置、行为习惯、设备状态等多维感知数据,构建了更精准的用户意图识别模型。在保障用户隐私安全的前提下,意图识别模型可以结合上下文背景和情境,对用户意图进行理解和分析,实现服务的精准触达。
直接的例子就是出行场景。
用户只需给小布助手一个“打车回家”的指令,经授权即可自动关联当前位置、结合历史行程判断“家”的位置,将信息同步给打车服务下单,并通过语音通报打车进程,整个过程甚至不需要看一眼屏幕。
不只是“人找服务”流程的简化,同样被重构的还有“服务找人”:
用户走出办公楼时,小布建议基于授权的位置信息,智能推送“打车回家”卡片;
用户来到某个收藏过的景点附近,系统根据用户主动标记的地点,在桌面“弹出”卡片提醒用户打卡;
购买过的某个餐厅的套餐即将过期时,也可以适当的时间主动提醒用户;
甚至化身为用户的“贴身向导”,个性化推荐网红美食、打开摄像头实时翻译外文路牌或菜单、利用AR虚实结合进行步行导航……. 全程在用户知情、允许的前提下提供更安心、贴心的智能服务。
不难发现,小布助手、小布建议等作为OPPO智慧服务的“主阵地”,悄然完成了从“工具”到“智慧服务伙伴”的角色转变,通过重塑“人与服务”的连接通路,为服务分发赋予了新的想象空间。
02 告别适配困扰,为开发者和用户搭了一座桥
站在开发者的立场上,当AI能够读懂用户、预判场景,意味着人与服务的关系将被重新定义。
不同于移动互联时代的“应用为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开发者已经意识到:在“智能体”的新叙事里,服务不应再被封装在一个个APP内,而是以可感知、可理解、可调用的形态存在于系统中,需要协同产业上下游构建意图驱动的智慧服务生态。
比如OPPO和支付宝的合作,双方基于A2A协议行业首发了多智能体互联协同方案Agent hub access(AHA),未来小布AI将全面接入支付宝的AI出行、AI医疗健康、AI政务民生等服务。
只是对不少开发者来说,智慧服务生态是理想和远方,摆在面前的却是行业普遍存在的适配困境。
每一个入口对应一套独立的交互逻辑和UI规范,有着不同的技术框架、API接口和数据协议,以至于每适配一个入口,就相当于增加了一个需要独立维护的“新客户端”。像是一道无形的高墙,阻碍了海量服务与系统级场景的深度融合,限制了整个智慧服务生态的繁荣。
OPPO对此开出了三剂药方。
一是一套统一的“意图标准”。
通过和头部厂商的开放合作,OPPO定义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意图标准,目前已制定了覆盖4大重点领域、超过200个场景的“意图标准”。为了让开发者的接入更灵活和高效,OPPO还通过定义意图框架的统一标准接口和参数,实现了快应用、原生应用、云端服务等多种形态的统一接入。
言外之意,开发者只需按照“意图标准”接入,服务就能在负一屏、桌面、小布助手等全场景入口分发,极大降低了适配的复杂度。
二是一站式平台赋能全开发流程。
相较于移动网页的功能缺失、原生应用的高开发成本,OPPO在内的手机厂商纷纷选择将快应用打造为智慧服务的高效载体。为了提升快应用的开发与分发效率,OPPO在IDE中提供了丰富模板和组件,集成了真机调试功能,以及统一的发布和审核流程,将快应用的上架效率提升了50%。
同时在能力上,新增了地理围栏智能感知、与APP的数据互通等等,保障了快应用场景服务的精准触发和用户体验的无缝流转。
三是遵循行业标准的3大安全准则。
针对开发者和用户在AI数据安全隐私方面可能存在的担忧,OPPO在“意图标准”的设计上遵循了严格的安全隐私标准:
开发者在进行端侧、云侧、快应用接入时,做到端侧敏感数据不出端,不上云;云侧脱敏数据不被追踪、不存储、不参与算法训练;数据获取全程经由用户授权,支持用户自主开启或关闭数据授权,删除数据,真正做到开发者接入无忧,用户使用服务无忧。
打一个比方的话,OPPO扮演的是“架桥者”的角色,在开发者和用户间搭建了智慧服务的桥梁:让开发者能够“理解每一个用户”的意图,让用户可以在刚好需要的时候获得优质服务。
03 写在最后
OPPO围绕服务分发的创新实践,验证了AI时代的范式转移——从“操作触发”走向“意图理解”。
真格基金管理合伙人戴雨森也曾在媒体采访中提到: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是占领更多的用户时间,到了AI时代,企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成为智能体决策链上的必要节点。
传统的互联网模式建立在“吸引注意力”的逻辑上,用户需要主动打开应用、搜索、选择,再一步步完成目标。体验路径冗长且割裂,常常让真正的需求被延迟甚至遗忘。
OPPO与开发者共建的智慧服务生态,诠释了一种新的服务范式:服务的边界从应用走向系统,从被动调用变为主动感知,服务不再需要“寻找”,而是在场景中自然而然地“出现”。
在新范式下,曾经困扰用户和开发者的“窄门”变得越来越“宽”:
对于用户,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更懂你、更主动、更高效、更安全的伴侣式服务体验,将成为AI时代的基础设施。
对于开发者,可基于意图识别、场景触发、系统协同等能力,快速构建千人千面的安全智慧体验,实现价值的最大化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