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基于分布式多模态传感模块的全身尺度机器人皮肤:设计、评估与应用》TR-O 2025论文解析

目录

一、引言:为什么需要 “机器人皮肤”?

二、方法论:机器人皮肤 “长什么样”?怎么工作?

1. 两大传感算法:分工合作感知不同触摸

2. 制作流程:怎么做出这块皮肤?

3. 计算系统:怎么让皮肤 “实时思考”?

三、性能测试:皮肤 “灵不灵”?

1. 互补性测试:两种算法有没有 “盲区”?

2. 麦克风的 “听力范围”:能传多远?

3. 电极的 “触感灵敏度”:能测多轻的力?

四、装到机器人上:怎么适配真实机械臂?

1. 适配机械臂形状:3D 打印 “过渡底座”

2. 排除电机噪音:加 “参考麦克风”

五、触觉通信:机器人能 “懂” 触摸吗?

1. 编码:把触摸变成 “机器能读的图”

2. 解码:用简单 CNN 识别触摸

3. 演示:不同触摸对应不同反应

六、核心创新点:这篇文章到底厉害在哪?


这篇文章核心是开发了一种全身尺度的机器人皮肤,解决了现有机器人触觉传感器 “要么元件多、成本高,要么感知范围窄” 的问题,通过两种互补的感知机制和一体化硬件设计,让机器人能像人一样通过触觉与人类互动,还在商用机械臂上成功演示了触觉通信。下面按文章顺序,结合所有图片通俗讲解,最后重点说创新点并附思维导图。

一、引言:为什么需要 “机器人皮肤”?

人类靠皮肤的机械感受器互动 —— 比如手能精细抓握(高灵敏度),胳膊能感知别人的轻拍(被动触摸),这些触摸能传递情绪(比如拍肩鼓励)。但现在的机器人大多只靠视觉,没有全身触觉,只能避免和人碰,没法自然互动。

现有机器人皮肤方案有短板:

  • 阵列式:像网格一样铺电极,一个电极坏了一片就失灵;
  • 模块化:多个传感器连起来,耐用但费电、计算量大;
  • 就算能覆盖大面积,大多只能感知一种触摸(比如只能测压力,测不了轻挠)。

文章的目标就是做一种 “能贴满机器人全身、能感知多种触摸、还不费资源” 的皮肤,核心思路是用超分辨率 + 断层扫描两种 “少元件也能广感知” 的机制,再结合多模态硬件。

这里先看最直观的应用场景(图 1):

  • 图 1 (a):把这种皮肤贴在商用机械臂上,能覆盖机械臂的圆柱表面;
  • 图 1 (b):皮肤能识别 9 种触摸(比如打一下、拍一下、按一下),还能定位触摸位置,机器人根据触摸 “听话”。

二、方法论:机器人皮肤 “长什么样”?怎么工作?

这部分是核心,讲皮肤的 “设计 + 算法 + 制作 + 计算”,所有硬件和软件都是为了同时实现 “大面积覆盖” 和 “多触摸感知”。

1. 两大传感算法:分工合作感知不同触摸

机器人皮肤要应对两种触摸:

  • 动态触摸(比如轻挠、抚摸):高频振动,用「声学超分辨率(ASR)」
  • 静态触摸(比如按压、攥握):低频持续压力,用「电阻断层扫描(ERT)」。

配合这两种算法,皮肤分两大硬件:多层织物(接收触摸)和多模态传感模块(MSM)(收集信号),看细节(图 2):

  • 图 2 (a):整体结构 —— 多层织物在外面 “接活”,MSM 在下面 “收信号”,贴在机器人表面;
  • 图 2 (b):ASR 的高频感知组件:多层织物的上层是「loop-neoprene」(尼龙圈 + 氯丁橡胶),表面有纹理,被摸时会产生微小振动;中间是「airmesh」(类似海绵的聚酯纤维),能把振动传到远处的 MSM;MSM 里的「封装麦克风」:用硅胶胶囊包着,像人耳鼓膜一样,只听织物传来的振动,不听环境噪音;
  • 图 2 (c):ERT 的低频感知组件:多层织物的下层是「导电层」(不导电布上贴导电补丁);按压时,导电补丁会贴紧下面的「导电域」(比如喷了石墨的底座),改变局部导电性;MSM 里的「通风螺丝电极」:螺丝是导电的,既固定麦克风,又能测导电域的电阻变化,通风孔还能让振动传到麦克风。
2. 制作流程:怎么做出这块皮肤?

用亚克力板当 “模拟机器人表面”,一步步做测试样品(图 3),流程很像 “贴手机膜 + 装零件”:

  1. 切底座:用 CO₂激光在两块亚克力板上切孔,粘成带 “沉头孔” 的底座(图 3a),孔间距 75mm,共 16 个(4×4 阵列);
  2. 做导电层:往底座喷石墨溶液,形成导电域(电阻几十千欧,图 3b),相当于皮肤的 “神经通路”;
  3. 装 MSM:把通风螺丝拧进孔,螺丝下涂银胶保证导电,再把硅胶胶囊粘在螺丝上,胶囊里塞麦克风(图 3c-d);
  4. 叠多层织物:先贴导电层(导电补丁朝石墨面),再粘 airmesh,最后贴 loop-neoprene,用喷雾胶固定(图 3f-h)。
3. 计算系统:怎么让皮肤 “实时思考”?

用「myRIO-1900」嵌入式系统(带 FPGA 和处理器),解决 “多传感器同时处理” 的问题:

  • FPGA:像 “快递分拣员”,用多路转换器(multiplexer)快速切换麦克风和电极,并行采样(麦克风 2kHz,电极 40Hz),还能过滤噪音(比如给电极信号加 200Hz 低通滤波);
  • 处理器:算 ASR 和 ERT 的算法,比如 ERT 只测 “8 个方向相邻的电极对”(避免电极对太多拖慢速度),ASR 只在 3 个以上 MSM 超过阈值时计算(减少无效运算)。

三、性能测试:皮肤 “灵不灵”?

做了三个实验,验证皮肤的感知能力,核心是 “两种算法互补,覆盖更多触摸场景”。

1. 互补性测试:两种算法有没有 “盲区”?

用振动器(带半球形头)往皮肤上按不同深度(0-10mm)、加不同频率(0-1000Hz)的振动(图 4a),看麦克风和电极的反应:

  • 图 4 (b):麦克风对 20Hz 以上的振动敏感(不管按多深),电极对 0-200Hz 的振动敏感,但要按够 3mm 以上才反应(压力不够导电层贴不紧);
  • 图 4 (c):举四个例子 —— 轻挠(50Hz,7mm 深)两种都能测;快拍(100Hz,3mm 深)只有麦克风测得到;重按(8Hz,5mm 深)只有电极测得到;极轻碰(1Hz,1mm 深)都测不到(但这种触摸很少见,不算大问题)。

结论:两者互补,几乎覆盖了人类互动中常见的触摸(0-1000Hz,0.3-10N)。

2. 麦克风的 “听力范围”:能传多远?

用 “扫频振动”(1-1000Hz 慢慢变),在离麦克风 0-15cm 的位置测试,算信号噪音比(SNR)(图 5):

  • 3cm 内:麦克风对 6Hz 以上的振动都敏感(比如手指轻划的声音);
  • 6cm 外:要 27Hz 以上的振动才反应(比如拍一下的声音);
  • 15cm(两倍麦克风间距):还能测到强一点的振动,说明麦克风的 “听力范围” 够大,能实现超分辨率(用几个麦克风的信号算触摸点)。
3. 电极的 “触感灵敏度”:能测多轻的力?

用压力测试仪往皮肤按(0-10mm 深),测电极的电阻变化(图 6):

  • 最小能测 0.24N 的力(相当于一根筷子的重量压在皮肤上);
  • 按的时候和松的时候电阻变化有小滞后(类似按海绵回弹慢一点),但不影响判断 “有没有按”。

四、装到机器人上:怎么适配真实机械臂?

之前是在亚克力板上测试,现在要贴到商用机械臂(UR5e)上,解决两个问题:机械臂不能打孔、电机有噪音。

1. 适配机械臂形状:3D 打印 “过渡底座”

机械臂是圆柱形,还不能打孔,所以用 3D 打印 “半圆柱底座”(图 7a),两个半圆柱拼一个整圆柱套在机械臂上,每个底座装 30 个 MSM(6 组,每组 5 个,绕圆柱均匀分布);

  • 底座接缝处涂银胶(图 7b),让两边的导电域连起来,测试发现接缝处和底座内部的电阻差不多,导电没问题。
2. 排除电机噪音:加 “参考麦克风”

机械臂动的时候,电机振动会让麦克风误判成 “触摸”,所以在底座上装一个 “参考麦克风”(不贴多层织物,只听电机噪音)(图 8):

  • 对比 MSM 麦克风和参考麦克风的信号差:如果差超过 3 倍噪音标准差,才算 “真触摸”;
  • 比如机械臂动的时候,参考麦克风和 MSM 信号差不多(差小),算噪音;人拍一下,MSM 信号突然变大(差大),算真触摸。

五、触觉通信:机器人能 “懂” 触摸吗?

这是最终应用 —— 人摸机器人,机器人能识别触摸类型,做出对应反应,比如 “拍一下暂停,揉一揉继续搬东西”。

1. 编码:把触摸变成 “机器能读的图”

触摸有 “时间 + 空间” 特征,比如 “轻挠” 是高频、小范围,“按压” 是低频、大范围,把这些特征做成 4 个 “特征图”(图 9):

  • 高频时间图:麦克风信号的频谱图(看振动频率变化);
  • 高频空间图:所有麦克风的信号强度(看触摸在哪);
  • 低频空间图:ERT 算的导电变化图(看按压范围);
  • 低频时间图:电极的电压变化(看按压持续时间)。
2. 解码:用简单 CNN 识别触摸

用一个 “浅 CNN”(不复杂,适合机器人本地计算)来分类这 4 个图(图 10):

  • 每个图先卷积(3×3 kernel,8 个,平衡精度和速度)、池化(缩小图的大小);
  • 把 4 个图的结果拼起来,过 dropout(防过拟合)、全连接层,最后用 SoftMax 算 “是哪种触摸” 的概率;

  • 测试结果:9 种触摸 +“没触摸”,准确率 95.3%(图 12);如果只用高频信号(麦克风),准确率 91.95%(容易把 “按压” 当成 “没触摸”);只用低频信号(电极),准确率只有 33.75%(只能认 “按压”),说明多模态很重要。
3. 演示:不同触摸对应不同反应

在机械臂 “搬东西” 的时候测试(图 13):

  • 拍一下(Pat):机械臂暂停;
  • 按一下(Press):机械臂放慢速度;
  • 揉一揉(Rub):机械臂继续搬;
  • 挠一挠(Tickle):机械臂微调位置。

六、核心创新点:这篇文章到底厉害在哪?

  1. 双重构机制互补:少元件也能广感知第一次把 “声学超分辨率(测高频振动)” 和 “电阻断层扫描(测低频压力)” 结合,只用少量 MSM(比如 30 个覆盖机械臂一节),就覆盖了人类互动中 90% 以上的触摸场景,解决了 “大面积覆盖就要多元件” 的痛点。

  2. 硬件一体化设计:一个模块干两件事MSM 模块把 “麦克风(测高频)” 和 “通风螺丝电极(测低频)” 集成在一起,多层织物同时支持 “传振动” 和 “变导电”,不用分开装两种传感器,简化了结构,还能贴在各种形状的机器人上(圆柱、平面)。

  3. 工程化优化:能装到真实机器人上用

    • 用 3D 打印底座解决机械臂不能打孔的问题,银胶连导电域;
    • 加参考麦克风排除电机噪音,避免误判;
    • 用 FPGA 并行处理 + 浅 CNN,在嵌入式系统(2.6W 低功耗)上实时计算,不用连电脑,机器人能 “自己思考” 触摸。
  4. 实用的触觉分类:准确率高且覆盖常用触摸能识别 9 种人类常用触摸(打、拍、按、挠等),准确率 95.3%,比只用单模态的方案好很多,还能定位触摸位置,真正实现了 “触觉通信”,不是实验室里的摆设。

http://www.dtcms.com/a/507869.html

相关文章:

  • 亿万网站网站开发详细流程
  • 还是网站好买一个app软件要多少钱
  • 无锡万度网站建设WordPress Demo演示
  • 智能外呼是什么意思
  • 【读论文】——基于光谱学的玉米种子品质检测及其成像技术综述
  • 如何自建网站满分作文网
  • 服务器/Pytorch——对于只调用一次的函数初始化,放在for训练外面和里面的差异
  • iOS 混淆与 IPA 加固一页式行动手册(多工具组合实战 源码成品运维闭环)
  • PySide6 使用搜索引擎搜索 多类实现 更新1次
  • 宁波网站优化的关键企业网站后台管理系统模板
  • 网站开发项目需求分析说明书电子商务网站开发与实现
  • 群晖实现证书90天自动更新(无需对外提供80端口)
  • AMCL自适应(KLD - Sampling: Adaptive Particle Filters)一种基于粒子滤波的移动机器人定位算法
  • NOR FLASH
  • 网站代码优化方案网站建设和编程的区别
  • 重庆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网站直播网站开发价格
  • 【Nest】集成测试
  • ELK运维之路(Logstash基础使用-7.17.24)
  • 快速排序(JAVA详细讲解快速排序的四种方式)
  • 数据结构四大简单排序算法详解:直接插入排序、选择排序、基数排序和冒泡排序
  • 官渡网站建设wordpress单页面制作
  • 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开发数据库设计昆明seo博客
  • 东道 网站建设erp系统哪家做得好
  • 现代 Web 开发中检测用户离开页面的完整方案(附 Vue 实现)
  • [crackme]029-figugegl.1
  • 网站建站分辨率腾讯企点怎么注册
  • 第四章:L2CAP 的“数据语言”——揭秘蓝牙通信的报文格式
  • 【代码随想录算法训练营——Day43(Day42周日休息)】动态规划——300.最长递增子序列、674.最长连续递增序列、718.最长重复子数组
  • block的样式有哪些?如果copy的话分别会有啥样式
  • 如何做网络投票网站大数据开发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