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市场假说
好的,我们来详细、系统地解释一下“有效市场假说”。
什么是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 是由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尤金·法玛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金融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
在一个充满信息竞争和信息流动充分的市场中,所有已知的、影响资产价格的信息(过去的、公开的、甚至内幕的)都会瞬间被市场参与者消化,并立即反映到资产(如股票)的当前价格中。
简单来说,你无法持续地通过分析信息来“战胜市场”并获得超额回报,因为价格已经包含了所有信息。
核心前提与逻辑
EMH的成立依赖于以下几个关键前提:
市场上有大量理性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资者:他们积极参与市场,独立分析和评估证券。
新信息进入市场是随机的:好消息和坏消息的出现是独立且不可预测的。
投资者会对新信息做出迅速反应:导致证券价格随之调整。
竞争导致充分反应:由于有无数投资者在分析信息,任何试图利用新信息获利的行为都会使价格迅速调整到新的合理水平。
因此,在任何一个时间点,证券的当前价格都是其“真实价值”的最佳估计。价格只会因为新的、不可预测的信息而变动,而根据定义,新信息是不可预测的,所以价格变动也是不可预测的,遵循“随机游走”模式。
有效市场的三种形式
法玛将市场有效性分为三种形式,区分了不同层次的信息集:
1. 弱式有效
信息集:所有历史价格和信息(如成交量、历史收益率)。
核心观点:技术分析无效。因为过去的股价走势、图表模式等对未来价格没有任何预测能力。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这些历史数据。
例子:如果你试图通过寻找“头肩顶”或“移动平均线金叉”等模式来预测未来股价,在弱式有效市场中,这是徒劳的。
2. 半强式有效
信息集:所有公开可得的信息。这包括了弱式有效的信息,再加上公司的财务报表、新闻公告、宏观经济数据、行业分析报告等。
核心观点:基本面分析无效。一旦公司发布利好财报,市场会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将价格推高到合理位置。等你读完财报再买入,已经无法获得超额收益了。
例子:一家公司宣布盈利超预期,其股价在消息公布后瞬间大涨,你无法在消息公布后再买入并获利。
3. 强式有效
信息集:所有信息,包括未公开的内幕信息。
核心观点:即使是内幕信息也无法带来超额收益。因为内幕信息也已经反映在股价中了。这是最强也是现实中几乎不存在的形式。
例子:即使是公司CEO,也无法利用其掌握的尚未公开的并购信息来在市场上获利,因为市场已经“猜到”了。
支持EMH的证据
指数基金的优异表现:绝大多数主动管理型基金(由专业基金经理操盘)的长期回报率无法持续跑赢市场指数(如标普500)。这为半强式有效提供了有力支持。
事件研究的证据:研究表明,市场对新信息的反应极其迅速,通常在几分钟内就完成调整,使得事后交易无利可图。
“随机游走”的股价:大量统计研究表明,股价的短期变动确实很难预测,符合随机游走的特征。
对EMH的挑战与批评
尽管EMH影响深远,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来自行为金融学的挑战:
市场异象:现实中存在一些无法用EMH解释的、可重复出现的现象。
规模异象:小市值公司的股票长期回报率高于大市值公司。
价值异象:低市盈率、低市净率的“价值股”长期表现优于高市盈率、高市净率的“成长股”。
一月效应:一月份的股票收益率往往显著高于其他月份。
行为金融学的解释: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他们的决策会受到心理偏差的影响,如:
过度自信:投资者高估自己的知识和预测能力。
** herd mentality**:盲目跟风,导致市场出现非理性的繁荣或恐慌。
损失厌恶:对亏损的痛苦感受远强于盈利的快乐,导致非理性的持有或抛售行为。
市场泡沫与崩盘:历史上的著名泡沫(如互联网泡沫、次贷危机)表明,价格可以长期、大幅度地偏离其内在价值,这与EMH的核心观点相悖。
现实世界的反例: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等投资大师的长期成功,似乎证明了通过深入的基本面分析是可以战胜市场的。
总结与启示
有效市场假说并不是一个对现实世界的完美描述,而是一个理论基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尤其是在信息高度发达、流动性强的成熟市场(如美国股市)。
对投资者的启示:
对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EMH最实际的启示是:不要试图去“择时”或频繁交易,因为你很难比市场整体知道得更多、反应得更快。
最理性的策略是进行分散化的被动投资(如投资于低成本的指数基金或ETF),并长期持有。这既能获得市场平均回报,又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交易成本。
承认市场在长期是相对有效的,但在短期可能因情绪和非理性行为而出现定价错误。利用这些错误需要极高的技巧、资源和心理素质,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总而言之,有效市场假说提醒我们,金融市场是一个极其复杂和高效的竞争系统。虽然它并非完美无缺,但其核心思想——市场难以被战胜——是所有投资者都应牢记于心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