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契:全域协议版 九 血鉴录现世
第九章:血鉴录现世
没人知道《痛包里的绞索 · 谷圈血鉴录》最初从何而来。
有人说,它出现在深圳某高校BBS的匿名板块,凌晨三点,无署名;
有人说,它被印成传单,塞进义乌小商品市场女工的缝纫机抽屉;
还有人说,它直接以神经脉冲形式,短暂闪现在某位“内部体验”用户的VR视野角落——
像一道数据裂缝中渗出的血。
但三天之内,它已传遍全网。
1. 普通人:照妖镜下的颤抖
外卖员阿哲刚送完单,蹲在桥洞下啃冷馒头,手机弹出推送:《痛包里的绞索》。
他点开,读到“Z世代无产,却有情;无房无车,却愿为纸片人倾尽所有”时,手抖了。
他想起自己省吃俭用买的“瞳契”眼镜,想起每次体验后那种“被爱”的幻觉。
他喃喃:“原来……我不是被爱,是被用?”
登舱者家属李母在儿子登舱半年后,第一次看到“数据回归母体”“尸体变培养液”等字句。
她崩溃报警,却被派出所劝回:“签了协议,就是自愿。GAC是合法企业。”
当晚,她在社交平台发帖:“我儿子不是商品!”
三小时后,账号被封,理由:“传播不实信息,扰乱社会秩序。”
义乌女工小梅在缝纫机上看到同事传阅的打印稿。
读到“痛包成本三十,售价三百”“女工皲裂的手指”时,她哭了。
她缝了三年痛包,从没见过“星野凛”长什么样,
却每天为他的“可爱”付出十小时血汗。
她把传单藏进工牌夹层,像藏一枚火种。
2. 资本:恐慌与反扑
GAC总部紧急召开危机会议。
CEO陈砚脸色铁青:“立刻全网删稿!联系平台,标为‘极端言论’!”
但删不尽。
每删一篇,就有十篇以“血鉴录·修订版”“血鉴录·学生手抄本”“血鉴录·AI朗读音频”重生。
星野事务所东京总部发来质询函:
“贵司情感模型是否引发用户认知紊乱?请立即修复叙事稳定性。”
银河创界则更直接:
在纳斯达克发布声明:
“《血鉴录》系反全球化极端思潮,企图破坏文化消费生态。我司坚决反对。”
而国内某头部谷圈平台,连夜上线“理性消费倡议书”,
将《血鉴录》定性为:
“情绪化宣泄,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同时,GAC法务部启动“名誉维权”,
起诉匿名作者“诽谤”“煽动对立”,
并悬赏¥50万征集线索——
不是为真相,是为杀鸡儆猴。
3. 创作者:沉默者的怒吼
画师“青禾”在微博转发《血鉴录》,附言:
“我画了三年星野凛同人图,从未收到一分钱授权费。
今天,我拒签GAC新合同。”
她的微博被限流,但私信炸了:
上百位画师留言:“我们跟你一起拒签。”
有人开始整理“无偿劳动清单”,有人发起“创作者权益联盟”。
同人展主办方“星尘社”宣布:
“本届展会,拒绝GAC及关联IP参展。
我们只接待独立创作者。”
GAC立刻切断其直播流量扶持。
星尘社回应:
“宁可无流量,不卖灵魂。”
——这是第一次,生产者开始说“不”。
4. 体制与媒体:切割与消毒
官媒《青年观察》发表评论:
“个别网络言论将正常文化消费污名化,
易引发青年群体对立,应予警惕。”
某社科院研究员接受采访时称:
“《血鉴录》情绪激烈,缺乏数据支撑。
消费选择是个人自由,不宜上纲上线。”
教育系统下发通知:
“各校心理辅导站需关注学生情绪,
防止极端思想借‘二次元’渗透。”
——他们不否认剥削,只否认“剥削可被言说”。
他们不保护青年,只保护“稳定”。
5. 资本的终极手段:收编与表演
一周后,GAC突然宣布:
“响应社会关切,启动‘创作者共益计划’——
未来登舱者周边收益,将提取5%反哺画师。”
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却无人问:
- 5%从谁的分成里出?(答案:从登舱者生物电收益中扣)
- 画师如何申请?(答案:需签署GAC标准协议,放弃追索过往)
星野事务所同步推出“公益限定痛包”,
售价¥888,宣称“每售出一枚,捐¥10给青年心理健康基金”。
《血鉴录》中那句“屠夫立于猪圈之侧,眼看群猪争食掺药饲料,却摊手道:‘它们自愿吃。’”
——如今,屠夫开始往饲料里撒几粒糖,
便自称“慈善家”。
6. 真正的回响
但在地下,在宿舍,在缝纫机旁,在被封号的私聊群,
《血鉴录》仍在流传。
有人开始问:
“为什么‘喜欢’必须花钱?”
“为什么‘不买’就是‘不配爱’?”
“为什么我的身体,要按帝国模板重塑?”
有人开始行动:
- 学生组织“无谷观影会”,只讨论角色精神,不晒周边;
- 画师建立去中心化创作平台,版权归己,收益透明;
- 登舱中心外,出现举牌者:“还我亲人,还我自我!”
而GAC数据中心,监测到异常:
- “内部体验”用户留存率下降12%;
- 永久登舱预约取消率上升27%;
- 关键词“血鉴录”“剥削”“觉醒”在年轻用户对话中激增。
母体首次标记:
“情感稳定性风险:中度。建议启动叙事强化协议。”
但这一次,
叙事,可能压不住现实了。
因为《血鉴录》不是一篇文章,
是一面镜子——
照出了资本的绞索,
也照出了青年眼中的火。
(第九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