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系统-125]:AI应用程序、Pytorch、CUDA、操作系统、CPU、GPU的分层关系
AI应用程序、PyTorch、CUDA、操作系统、CPU、GPU的分层关系,可以从硬件层、驱动与编译层、框架层、应用层四个维度进行解析,具体如下:
一、硬件层:算力与存储的物理基础
硬件层是AI技术的物理基石,直接决定系统的处理速度和规模。其核心组件包括:
- CPU(中央处理器)
- 作为计算机的运算和控制核心,负责调度系统资源、执行复杂逻辑运算和串行任务。
- 在AI场景中,CPU承担任务调度、内存管理、与其他硬件设备协同通信等核心功能,是系统运行的“指挥官”。
- 典型代表:Intel Xeon、AMD EPYC、申威、龙芯等。
- GPU(图形处理器)
- 采用“多核心、高并行”设计,拥有数千个流处理器,专注于并行计算,尤其擅长处理矩阵运算、向量运算等高度重复的计算场景。
- 在AI训练和推理中,GPU的理论算力远超同级别CPU,成为核心硬件。
- 典型代表:NVIDIA A100、H100等。
- AI专用芯片
- 针对AI任务定制硬件架构,简化通用计算功能,强化AI算子(如卷积、矩阵乘法)加速单元。
- 在能效比和AI任务处理速度上优于通用芯片。
- 典型代表:Google TPU、华为昇腾系列芯片、特斯拉D1芯片等。
- 存储设备
- 高带宽存储(HBM):通过堆叠式内存芯片技术实现极高带宽,为海量参数的实时调用提供超高速数据通道。
- 闪存阵列:由多块SSD通过冗余阵列(RAID)技术组合而成,提供PB级别的海量存储空间和并行读写能力。
- 持久内存(PMEM):融合内存的高速访问特性与存储设备的持久化能力,优化推理响应速度。
二、驱动与编译层:软件与硬件的桥梁
驱动与编译层负责代码转化和硬件资源管理,是软件与硬件之间的核心枢纽。
- CUDA(并行计算平台)
- NVIDIA推出的通用并行计算平台和编程模型,允许开发者用C、C++、Python等语言编写能在GPU上运行的并行计算程序。
- 通过CUDA,深度学习框架能够调用GPU的并行计算能力,显著提升训练和推理速度。
- CUDA Toolkit:包含编译器、库、开发工具,用于编写和调试CUDA程序。
- CUDA Runtime:显卡驱动中包含的运行时环境,负责管理和调度CUDA程序执行。
- 编译器与编程模型
- 将高级编程语言编写的源程序转化为硬件能够识别和执行的机器语言。
- 根据不同的硬件架构生成对应的指令集,同时对代码进行性能优化。
- 典型代表:TVM(开源深度学习编译器框架)、XLA(TensorFlow优化编译器)等。
三、框架层:开发效率的加速器
框架层作为连接底层技术与上层应用开发的纽带,提供标准化的工具与流程,帮助开发者快速搭建复杂系统。
- PyTorch
- 开源的机器学习库,广泛用于深度学习应用。
- 支持动态计算图(autograd),在研究和开发中非常灵活和受欢迎。
- 通过CUDA与GPU紧密集成,自动使用CUDA加速计算,显著提升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和推理的速度。
- 其他框架
- TensorFlow:谷歌推出的深度学习框架,支持静态计算图和动态计算图。
- Keras:高级神经网络API,运行在TensorFlow等框架之上,简化模型构建过程。
- MindSpore:华为推出的深度学习框架,支持自动并行和图算融合优化。
四、应用层:技术价值的落地场景
应用层是AI技术的价值实现层,将底层技术应用于具体场景,解决实际问题。
- 基础能力型模型
- 提供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基础能力。
- 典型应用:人脸识别、语音助手、机器翻译等。
- 跨模态融合型模型
- 实现图像、文本、语音等多模态数据的融合处理。
- 典型应用:图文生成、视频理解、多模态检索等。
- 专业领域型模型
- 针对特定领域(如医疗、金融、工业)进行优化。
- 典型应用:医学影像诊断、金融风控、工业缺陷检测等。
- 自主决策型模型
- 具备自主决策能力,应用于自动驾驶、机器人控制等领域。
- 典型应用:特斯拉Autopilot、波士顿动力机器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