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存储技术的未来在何方?
随着汽车产业向电动化(EV)、自动驾驶(AD)、软件定义(SDV) 深度转型,存储系统已从传统“辅助数据载体”升级为支撑车辆安全运行、智能决策的核心基础设施。当前汽车存储面临“耐久性、性能、温度、安全”四重需求重构,同时需满足严苛的功能合规与长期 cybersecurity 要求。本文将结合三星、SK海力士、铠侠、慧荣科技、MPS等在FMS2025的相关信息,从需求变革、技术演进、合规体系、安全防御四个维度,深度剖析汽车存储的技术突破与行业挑战。
汽车存储需求的变革,本质是“数据量激增+运行环境恶化+生命周期延长”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传统燃油车到L4级自动驾驶Robotaxi,单车数据产生量从GB级跃升至TB级,存储系统需在-40℃~125℃的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10-20年,且支持高频OTA更新与实时数据处理——这与消费电子(如手机,生命周期5年、工作温度55℃)的存储需求形成显著差异。
传统NAND Flash因电荷捕获缺陷、电迁移、有限PE循环三大局限,难以满足汽车场景需求:数据 retention 失效,高电流密度引发原子迁移(加速磨损)。
而消费级SLC的5万次PE循环仅为汽车级需求的1/20。
根据三星数据显示,不同汽车应用对耐久性的要求呈现显著分层:
-
高优先级场景:事件数据记录仪(EDR)需≥100万次PE循环,因其需存储碰撞前后30秒的全量传感器数据(摄像头、雷达、LiDAR),单辆车生命周期内TBW(总写入字节)可达2861.02TB(按年均500小时发动机运行、60万次数据记录测算);
-
中优先级场景:ADAS、驾驶员监控系统(DMS)需≥10万次PE循环,需实时处理眼动追踪、方向盘行为等高频数据;
-
低优先级场景:ECU固件、OTA更新需满足基础耐久性,重点在于数据完整性而非写入频率。
SK海力士的调研显示,汽车存储的TBW需求已进入“量级跃迁”阶段:
-
传统燃油车(ADAS)的TBW利用率仅50%(15年生命周期),WAF(写放大因子)2~5;
-
移动设备( worst case )年均TBW利用率40%,但生命周期仅5年;
-
而Robotaxi的年均TBW利用率达7%,生命周期12年,NAND EW(擦写)循环是传统汽车的10倍、移动设备的2倍——相当于一辆Robotaxi的存储写入量,抵得上20部手机的全生命周期写入量。
温度环境进一步加剧存储压力:自动驾驶车辆的域控制器需长期运行,导致存储芯片平均工作温度从传统汽车的70℃升至80℃,高温烘烤测试(HTDR)时间从传统的50小时延长至150小时(是移动设备的15倍),这对NAND的电荷保持能力提出极致要求。
同时,提供的NAND Cycle-Retention Curve展示了NAND 擦写循环(Cycle)与数据保持能力(Retention)的负相关关系: NAND Flash 因物理机制导致的 “用得越久/擦写越多,数据越容易丢失” 的本质规律。
-
纵轴 “Retention” 代表 NAND 存储电荷、维持数据不丢失的能力;横轴 “NAND cycle” 代表擦写循环次数。
-
三条曲线(线性、时间对数、双对数拟合)共同趋势是:擦写次数越多,数据保持能力越弱(曲线向下衰减)。
车企基于车辆实际运行场景提供参数,用于模拟存储芯片的真实工作环境:
1. Mission Profile:温度分布与阿伦尼乌斯模型
-
统计不同温度的 “时间占比”:比如 55℃占 65%(车辆多数时间在该温度区间运行)、85℃占 20%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