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自考《信息组织》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标准通用标记语言——是一种从结构和内容的层次来描述文献格式的计算机语言。
A. DTD
B. SGML
C. Metadata
D. XML
解答: **SGML **(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 的中文全称就是“标准通用标记语言”。它是一种用于定义文档结构和内容的元语言,是XML和HTML的前身。DTD(文档类型定义)是SGML的一部分,用于定义文档的结构。因此,正确答案是 B. SGML。
2. 在常用的组配符号中,用于揭示同一文献主题之间联系强度,为防止主题词之间出现错误组配关系的符号是
A. 关系符合
B. 联系符号
C. 职能符号
D. 逻辑组配符号
解答: 在主题检索语言中,联系符号(如UDC中的冒号“:”)的主要作用就是连接两个或多个相关的主题概念,以表达它们之间的特定联系(如应用、影响、比较等),从而构成一个更专指的复合主题。这种符号的使用有助于防止在检索时将不相关的主题词进行错误的逻辑组配(虚假组配)。因此,正确答案是 B. 联系符号。
3. 由于单元词法实行 组配,因此容易产生含义不清的概念。
A. 概念限定
B. 概念相交
C. 词和词组
D. 字面形式
解答: 单元词法使用的是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自然语言词汇(单元词)。它的组配是字面形式的组配,即简单地将几个单元词并列在一起,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逻辑或语法关系。这种组配方式容易产生多种解释,导致含义不清(虚假组配)。例如,“苹果”和“计算机”并列,可能指“苹果牌计算机”,也可能指“关于苹果的计算机程序”。因此,正确答案是 D. 字面形式。
4. 最早按照概念分析和组配原则编制而成的一部著名的列举式配式分类法是
A. UDC
B. DDC
C. LCC
D. CC
解答:
- UDC (《国际十进分类法》) 是在DDC的基础上,最早引入了****概念分析和组配原则的分类法。它通过大量的辅助符号(如冒号、括号、等号等)实现了强大的组配功能,被称为“体系-组配式分类法”。
- DDC和LCC是典型的等级列举式分类法。
- CC(《冒号分类法》)是分面组配式分类法的代表,但它出现的时间晚于UDC。
因此,正确答案是 A. UDC。
5. MeSH 是国外影响较大的
A. 专业叙词表
B. 综合性标题表
C. 综合性叙词表
D. 综合性分类主题表
解答: MeSH (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是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编制的,专门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专业叙词表。它是医学文献检索(如PubMed)的核心工具,在全球医学界具有巨大影响力。因此,正确答案是 A. 专业叙词表。
6. “汉语表”将各政党、派别、军队和中外历史上的机构团队名称列入
A. 附表一“世界各国政区名称”
B. 附表二“自然地理区划名称”
C. 附表三“组织机构”
D. 主表
解答: 《汉语主题词表》(简称“汉表”)的附表专门收录了主表不便收录的专有名称。其中,附表三就是“组织机构”,用于收录各国政党、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军队、历史上的机构团体等名称。因此,正确答案是 C. 附表三“组织机构”。
7. 对于有几个英文名称的汉语主题词,英汉对照索引是 排列在汉语主题词下。
A. 将几个英文名称同时
B. 选用两个英文名称
C. 先组式散型选用一个常用的英文名称
D. 选用一个英文名称
解答: 在《汉语主题词表》的英汉对照索引中,对于一个汉语主题词对应多个英文名称的情况,通常会将所有常用的英文名称同时列出,以便用户查找。这是为了提高检索的查全率,确保用户无论使用哪个英文名称都能找到对应的中文叙词。因此,正确答案是 A. 将几个英文名称同时。
8. 从丛书、多卷书、论文集、会议录等出版物的整套文献的为标引单位所进行的标引叫做
A. 全面标引
B. 整体标引
C. 综合标引
D. 对口标引
解答: 整体标引是指将一套丛书、多卷书或一本会议录/论文集作为一个整体单元进行标引,赋予一个总的分类号和主题词,而不对其中的每一卷、每一篇论文进行单独的分析标引。这种方法适用于内容集中、整体性强的出版物,可以简化标引工作。因此,正确答案是 B. 整体标引。
9. 当前对大量的结构化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规范化组织与管理的有效方法是
A. 文件方式
B. 索引方式
C. 主题树方式
D. 数据库方式
解答: 对于大量且结构化(即具有固定字段和格式)的网络信息资源(如商品信息、用户数据、新闻条目等),最有效、最主流的组织与管理方法是数据库方式。数据库技术(尤其是关系型数据库)能够高效地存储、查询、更新和管理海量结构化数据。文件方式、索引方式和主题树方式在处理大规模结构化数据时效率和功能上都远不及数据库。因此,正确答案是 D. 数据库方式。
10. 相关关系是叙词之间除等同关系、等级关系之外语义相关的一种关系,在词表中通常采用
A. Z(族)
B. S(属)
C. C(参)
D. D(代)
解答: 在《汉语主题词表》中,各种词间关系通过特定的参照符号来表示:
- 等同关系:用 “Y” (用) 和 “D” (代)
- 等级关系:用 “S” (属), “F” (分), “Z” (族)
- 相关关系:用 “C” (参)
因此,表示相关关系的符号是 C. C(参)。
二、填空题
- 信息描述工作的要求主要有准确、规范和 完备。
- 根据某大类文献情报的特点及检索需要而编制的专供该大类细分的类目排列表称为 专类复分表。
- 信息组织的方法论基础主要有语言学、逻辑学、知识分类。
- 对一词多义的现象进行控制,一般采用 限定词(或限定语) 或加注方式予以解决。
- 信息资源分类法按其编排方式,通常分为 等级列举式、分面组配式、混合式 三种类型。
- 阮冈纳赞将用次序确定为本体、物质、动力、空间、时间。
- 类目之间的关系包括从属、并列、交替 和 相关。
- 一个完整的分类索书号包括 分类号、书次号、辅助区分号(或卷册号、版本号等) 三种成分的号码。
- 主题法,按照其使用时组配的先后,可以分为 先组式 和后组式主题法。
- 在字顺表中,叙词款目或非叙词款目一般由 款目词(或叙词/非叙词)、词义注释(或定义项)、注释项、参照项等组成。
三、名词解释题
- 信息组织
答:信息组织是指对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描述、标引、分类、排序和整序,使其有序化,便于存储、检索和利用的一系列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信息的可发现性和可利用性。 - 联系符号
答:联系符号是在分类法或主题法中用于表示类目之间或概念之间各种关系(如从属、并列、相关、交替等)的特定标记或符号。例如,《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使用“a”表示类目之间的仿分联系,或在叙词表中用“RT”(Related Term)表示相关词关系。 - DC
答:DC 是 都柏林核心元数据(Dublin Core Metadata) 的缩写,是一套国际通用的、用于描述网络资源的简单元数据元素集,最初由1995年在都柏林(俄亥俄州)召开的第一届元数据研讨会上提出。DC 包含15个基本元素(如标题、创建者、主题、描述、出版者、日期等),广泛应用于数字资源的描述与发现。 - 层累标记制
答:层累标记制是一种分类号的编制方法,其特点是类号的位数与类目的等级相对应,上级类号是下级类号的组成部分,类号越长,类目越专指。例如,《中国图书馆分类法》采用层累制,如“TP3”表示计算机技术,“TP31”表示计算机软件,“TP311”表示程序设计等。 - 叙词法
答:叙词法是一种以规范化的、经过严格控制的自然语言词汇(即“叙词”)作为标识,对文献内容进行标引和检索的信息组织方法。它通过建立叙词表,对词汇进行优选、定义,并设置词间关系(如等同、等级、相关关系),以实现概念的准确表达和高效检索。属于后组式主题法的一种典型形式。
四、简答题
- 按照标识特征,检索工具可以分哪两种基本类型?
答:按照标识特征,检索工具可以分为 分类检索工具 和 主题检索工具 两种基本类型。
- 分类检索工具以学科或知识体系为基础,使用分类号作为标识;
- 主题检索工具以事物或概念为中心,使用自然语言或受控词汇(如关键词、叙词)作为标识。
- 句法控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句法控制是指在信息组织中对检索标识的组合结构进行规范,以提高检索效率和准确性。主要方法包括:
- 组配规则(如先组式与后组式);
- 词序控制(规定词与词之间的排列顺序,如“计算机—应用”而非“应用—计算机”);
- 语法标记(使用连接词、介词、括号、标点等表示概念间关系);
- 轮排法(如关键词轮排索引KP,使不同词位均可作为检索入口);
- 限定短语结构(如使用“:”“/”等符号明确修饰关系)。
- 简述信息描述的作用。
答:信息描述的作用主要包括:
- 揭示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如题名、责任者、出版信息等),便于识别和区分;
- 为信息组织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分类、主题标引等后续处理;
- 提高信息检索的准确性和效率,帮助用户判断资源相关性;
- 促进资源共享与交换,通过标准化描述实现跨系统互操作。
- 分类法对横向关系的处理采用了哪些方式?
答:分类法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处理类目之间的横向关系(即非等级关系,如相关、交叉、交替等):
- 设置交替类目:将某主题在多个可能位置中选择一个作为正式类目,其余作为交替类目并指向正式类目;
- 使用参见注释(“参见”或“互见”):引导用户从一个类目查到相关类目;
- 建立相关索引或相关类目表;
- 采用仿分、复分或通用复分表处理共性主题;
- 在类目注释中说明交叉或相关关系。
- 对分类标引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分类标引的基本要求包括:
- 准确性:正确理解文献主题,并归入最恰当的类目;
- 一致性:相同或相似主题的文献应归入同一类目;
- 专指性:优先选用最专指的类目,避免归入过于宽泛的上位类;
- 规范性:遵循所用分类法的规则、注释和使用说明;
- 完整性:对多主题文献应充分揭示其内容,必要时进行多角度标引(如多分类号)。
- 简述 LCSH 的结构特点。
答:LCSH(Library of Congress Subject Headings,美国国会图书馆主题词表)的结构特点包括:
- 以叙词(即主题词)为基本单位,采用经过规范控制的自然语言词汇;
- 款目结构清晰,包括主标题(叙词)、非叙词(用“USE”指向叙词)、参照系统(如“BT” broader term、“NT” narrower term、“RT” related term);
- 采用先组式为主、适度后组的方式,允许部分组配(如形式复分);
- 具有严格的词序规则,如“主题—方面”结构(如“Education—China”);
- 动态更新,定期发布新增、修改和删除的主题词;
- 广泛兼容性,被全球众多图书馆和数据库采用,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之一。
五、论述题
- 在类目组织和揭示形式上,网络分类法的主要变化有哪些?
答:与传统印刷版分类法相比,网络分类法在类目组织和揭示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变化:
- 动态性与实时更新:可随时增删改类目,适应网络信息快速变化的特点;
- 多维链接与非线性结构:通过超链接实现类目间的多向跳转,突破传统线性或树状层级限制;
- 支持多入口与多路径浏览:同一资源可通过多个类目路径访问,增强检索灵活性;
- 融合关键词与分类体系:常结合关键词、标签(Tag)与分类结构,形成混合导航方式;
- 用户参与机制:部分网络分类法(如大众分类法/Folksonomy)允许用户自定义标签,体现群体智慧;
- 可视化展示:采用图形化、交互式界面(如树图、云图)呈现类目结构,提升用户体验。
- 叙词表一般由哪些(宏观结构)部分组成?叙词表组成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1)叙词表的宏观结构通常包括:
- 字顺主表(叙词款目列表):按字顺排列所有正式叙词,每个叙词下标注词间关系(如用、代、属、分、参);
- 专有叙词表(如地名、人名、机构名等专用词表)(视需要而定);
- 轮排索引(如关键词轮排索引 KWIC、KWOC 等):提供多入口检索;
- 范畴索引(分类索引):按学科或主题范畴对叙词进行分类编排,便于浏览;
- 词族索引(等级索引):展示具有属分关系的词族结构;
- 双语或多语对照索引(在多语种叙词表中)。
(2)叙词表组成的基本要求包括:
- 词汇控制:对同义词、近义词、多义词进行规范,确立唯一优选词(叙词);
- 概念明确:每个叙词代表一个清晰、独立的概念;
- 关系揭示充分:完整标引等同关系(USE/UF)、等级关系(BT/NT)、相关关系(RT);
- 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 符合标准化原则(如遵循 ISO 25964、GB/T 13190 等标准);
- 实用性与可扩展性:便于标引与检索,并能随学科发展更新。
- 后控词表有哪些主要的编制方式?
答:后控词表(Post-coordinate Thesaurus 或后组式控制词表)是在检索阶段而非标引阶段进行词汇控制的词表,其主要编制方式包括:
- 基于关键词自动抽取+人工规范:从文献中提取高频词,经专家审核形成控制词;
- 从现有叙词表或分类法转化而来:将先组式叙词表改造为支持后组配的形式;
- 构建概念—关键词映射表:将自然语言关键词映射到规范概念节点;
- 采用本体或语义网络结构:以概念为节点,通过语义关系(如 is-a、part-of)组织词汇,支持智能组配;
- 结合用户检索日志分析:根据实际检索行为优化词表结构和关联关系;
- 模块化编制:按学科、主题或应用领域分模块建设,便于维护和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