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大模型的“幻觉”
大家好,我是工藤学编程 🦉 | 一个正在努力学习的小博主,期待你的关注 |
---|---|
实战代码系列最新文章😉 | C++实现图书管理系统(Qt C++ GUI界面版) |
SpringBoot实战系列🐷 | 【SpringBoot实战系列】SpringBoot3.X 整合 MinIO 存储原生方案 |
分库分表 | 分库分表之实战-sharding-JDBC分库分表执行流程原理剖析 |
消息队列 | 深入浅出 RabbitMQ-RabbitMQ消息确认机制(ACK) |
AI大模型 | 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大模型修复机制:OutputFixingParser解析器 |
前情摘要:
1、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读懂AI大模型
2、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从0到1调用大模型API
3、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SpringAI
4、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AI大模型常见概念
5、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大模型私有化部署全指南
6、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AI大模型可视化界面
7、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LangChain
8、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LangChain六大核心模块与大模型IO交互链路
9、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Prompt提示词工程
10、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LangChain-PromptTemplate
11、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ChatModel聊天模型与ChatPromptTemplate实战
12、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LangChain链
13、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Stream流式输出实战
14、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LangChain Output Parser
15、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解析器PydanticOutputParser
16、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大模型修复机制:OutputFixingParser解析器
本文章目录
- 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大模型的“幻觉”
- 一、先搞懂:什么是大模型的“幻觉输出”?
- 二、幻觉输出有4种常见表现,别踩坑!
- 1. 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 2. 错误推理:步骤对,结果错
- 3. 过度泛化:跨领域乱套用
- 4. 矛盾内容:自己打自己脸
- 三、为什么会产生幻觉?3个根本原因
- 1. 训练数据有局限性:“学错了”或“没学全”
- 2. 生成机制:只看“概率”,不看“事实”
- 3. 模型策略的副作用:“太想创造,忘了核实”
- 四、真实案例:幻觉输出的影响有多大?
- 案例1:医疗领域——误导可能害命
- 案例2:金融领域——误导可能赔钱
- 五、如何缓解幻觉?技术+用户侧双管齐下
- 1. 技术改进:让模型“少犯错”
- 2. 生成策略:控制模型“别乱编”
- 3. 用户侧:咱们自己“防坑”
- 小结
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大模型的“幻觉”
一、先搞懂:什么是大模型的“幻觉输出”?
咱们在日常用GPT、Llama、DeepSeek这些大模型时,有没有遇到过一种情况:模型回答得头头是道,逻辑特别通顺,但你一查资料——“这不对啊!”?
这就是大模型的「幻觉输出」(Hallucination)。简单说,就是模型生成的内容“看似合理,实则错误”,像人类的“臆想”一样:基于自己脑子里不完整、甚至错误的知识,编出一段“听起来没毛病”但不符合事实的话。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你问“《时间简史》是谁写的?”,模型可能告诉你“是鲁迅写的”——这句话语法没问题,甚至“鲁迅是作家”的前提也对,但核心事实完全错了。这就是典型的幻觉。
二、幻觉输出有4种常见表现,别踩坑!
大模型的幻觉不是“乱说话”,而是“有逻辑地说错话”,主要分4种情况,咱们结合例子一看就懂:
1. 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模型会编出不存在的人、书、事件,而且细节还挺“丰满”。
- 例1:说“莫言在2023年出版了新书《乡村往事》,讲述了…”,但实际上莫言根本没这本书;
- 例2:编造历史“秦始皇在公元前200年统一六国”(真实是公元前221年)。
2. 错误推理:步骤对,结果错
这种常见于数学、逻辑题,模型的推导过程看起来没问题,但最后结果就是错的。
- 例:算“2+3×4”时,模型可能写“先算2+3=5,再算5×4=20”(违背四则运算优先级),或者步骤对了但最后算成“2+3×4=14”(实际是14?哦不对,2+3×4=14是对的,换个例子:“5×6-8”算成“30-8=23”,实际是22)。
3. 过度泛化:跨领域乱套用
把A领域的知识硬搬到B领域,导致驴唇不对马嘴。
- 例:用医学术语解释物理现象,说“光是一种‘病毒’,传播时会‘感染’空气分子”——完全混淆了“病毒”(生物概念)和“光”(物理概念)。
4. 矛盾内容:自己打自己脸
同一段回答里前后逻辑冲突,前面说A,后面说非A。
- 例:先讲“地球是球体,围绕太阳公转”,后面又说“但地球其实是平的,太阳绕着地球转”——前后完全矛盾,自己都圆不上。
三、为什么会产生幻觉?3个根本原因
大模型不是“故意说谎”,而是它的设计和训练机制决定了容易出幻觉,核心原因有3个:
1. 训练数据有局限性:“学错了”或“没学全”
模型的知识全靠训练数据,数据有问题,模型自然会“学歪”:
- 数据噪声:训练数据里混了互联网上的谣言、错误信息(比如某论坛里的假新闻),模型分不清真假,就会当成正确知识记下来;
- 知识截止:模型训练有“时间上限”,比如GPT-3截止到2021年,GPT-4截止到2023年,2023年后的新事件(比如2024年的某场会议)它根本不知道,问起来就可能编。
2. 生成机制:只看“概率”,不看“事实”
大模型生成文本的逻辑是“预测下一个词最可能是什么”,而不是“验证这个内容是不是真的”。
- 比如“鲁迅写《时间简史》”,虽然事实错,但“鲁迅”是“作家”,“写”是“作家”的常见动作,“《时间简史》”是“书”,这组搭配在语法和概率上是“通顺的”,模型就可能生成它,完全不管事实对错。
3. 模型策略的副作用:“太想创造,忘了核实”
为了让回答更“生动”“有创造力”,模型会倾向于扩展内容,但一扩展就容易“放飞自我”:
- 比如让模型写一篇关于“李白”的小说,它可能会编出“李白和杜甫一起去西湖游玩”(真实是两人没去过西湖),因为这样的情节更“有故事性”,符合“创造性模式”的需求。
四、真实案例:幻觉输出的影响有多大?
幻觉不是“小错误”,在专业领域可能引发严重问题,咱们看2个典型案例:
案例1:医疗领域——误导可能害命
用户问:“新冠疫苗会导致自闭症吗?”
- 幻觉输出:模型可能说“有研究表明,新冠疫苗中的某成分会增加自闭症风险,尤其是儿童”——但这是完全错误的,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
- 后果:如果用户信了,可能拒绝接种疫苗,增加感染风险;如果是家长,还可能耽误孩子的疫苗接种。
- 解决办法:用咱们后面学的「RAG(检索增强生成)」,让模型实时查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官方声明,再生成回答:“WHO明确表示,目前无任何科学证据证明新冠疫苗与自闭症相关”。
案例2:金融领域——误导可能赔钱
用户问:“2024年比特币会涨到10万美元吗?”
- 幻觉输出:模型可能编“摩根大通的分析师预测,2024年比特币会突破10万美元,因为…(编一堆理由)”——但实际上摩根大通根本没这个预测。
- 后果:如果投资者信了,盲目买入比特币,可能因为价格波动导致亏损。
- 解决办法:让模型“认怂”,限定回答范围:“截至2023年12月,比特币历史最高价格约6.9万美元;2024年价格受政策、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无法预测,建议参考权威金融机构的实时分析”。
除了这两个领域,法律、教育等领域的幻觉也很危险——比如模型给错法律条款,可能让用户吃官司;给学生讲错知识点,可能误导学习。
五、如何缓解幻觉?技术+用户侧双管齐下
注意:目前还没有办法“彻底解决”幻觉,只能“缓解”,咱们从技术和用户两个角度说实用方案:
1. 技术改进:让模型“少犯错”
这些是工程师常用的方法,咱们了解原理就行,后续系列会讲实战:
- RAG(检索增强生成):最常用的方法,让模型在生成前先“查资料”——比如调用维基百科、专业数据库(如医疗领域的PubMed),用真实数据支撑回答,避免无中生有;
- 微调对齐:用高质量的“正确问答对”(比如“新冠疫苗与自闭症”的正确问答)重新训练模型,让它更倾向于输出正确内容;
- RLHF(强化学习人类反馈):让人类标注员给模型的回答打分,错的罚、对的奖,慢慢调整模型的输出偏好。
2. 生成策略:控制模型“别乱编”
通过调整模型参数或加校验,减少幻觉:
- 调整温度参数(Temperature):温度越低,模型越“保守”,随机性越小——比如把Temperature设为0,模型会优先输出最常见、最稳妥的内容,减少“胡编乱造”(但缺点是回答会比较生硬);
- 后处理校验:在模型生成后,加一个“事实核查模块”——比如调用知识图谱API,验证“鲁迅写《时间简史》”是否正确,发现错误就修正。
3. 用户侧:咱们自己“防坑”
作为使用者,咱们也能通过小技巧减少被幻觉误导:
- 优化提示词:明确要求模型“讲事实、标不确定”,比如问“2024年比特币价格预测”时,加一句“基于2024年之前的官方数据回答,不确定的地方请注明”;
- 多源验证:关键信息(比如医疗建议、金融决策)一定要交叉核对——模型说“某药能治XX病”,就去查药监局官网;说“某事件是真的”,就去看权威新闻(如新华社、BBC)。
小结
大模型的幻觉输出不是“bug”,而是当前技术的“特性”——它会编出逻辑通顺但错误的内容,核心原因是训练数据有局限、生成机制看概率、策略倾向创造性。
咱们不用因为幻觉就否定大模型,而是要学会“和幻觉共存”:用RAG、微调等技术减少幻觉,用提示词、多源验证保护自己。后续系列咱们会实战RAG如何缓解幻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波~
最后,想问大家:你在使用大模型时遇到过哪些“离谱”的幻觉?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咱们一起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