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事物的三个层次
最近发现一个问题,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动物的差距更大。
这一句像鸡汤的话,很多人肯定都听过了,但恐怕很少人能理解具体是什么含义。人都长一样的外形,无非是高矮胖瘦美丑的差异,怎么能跟动物相提并论呢?实际上,真正的差异从来不在外形上,而是在认知水平上。这里引用《教父》里的一句鸡汤:那些花半秒钟就能看清事物本质的人和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命运注定是不同的。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认知?怎样才能提高认知呢?为什么需要提高认知?
毛泽东的《实践论》中提到,人认识事物的时候总是先产生感性认识,这是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大多数人都停留在这个阶段,没有进入理性认识阶段,这就是经验论。还有一种认知是唯理论,认为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只有理性认知才是真理,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而我党我国一直遵循唯物辩证法作为知道思想,唯物辩证法基本认知过程就是先有感性认知,但有待于发展成为理性认知。理性认知依赖于感性认知,举例来说,感性认知是土,理性认知是苗,苗不能脱离土而存在,土上没苗也没有发展和未来,有土有苗未来才能够开花结果。
提高认知的方法有很多,网上很多人拿自己举例子,有人拿先贤或者热点事件举例子,也有人直接铁口直断。这样的人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告诉大家一个真相……,说句实话……,有一说一……。只要是这么说的,百分百靠不住,赶紧划走。这个世界上没那么多真理和事实,9成9的都是观点,而观点只有参考价值,不能作为论证依据。这就像地球上的生命种类有很多,各种生命的个体就更多了,但真正控制生命的遗传变异的基因只有四个碱基对,不同种类、不同序列、不同数量的碱基对相互组合,组成了差异化极大的生命群体。所以,我们看事务要看本质,看新闻要看事实,别轻易被别人带节奏。
个人认为一个比较简单实用的认知方法就是黄金圈法则,也就是由英文里的三个疑问词组成:what、how、why。这个法则也被苹果公司和乔布斯用于做产品的营销,取得了巨大成功。
第一步明显是感性认知,我们要知道眼前的事物是什么,但仅仅有感性认知是不够的,只根据外观或者浅显的了解,对事物的认知一定是片面的、表象化的、只注重外部联系的。
第二步是要探讨怎么做,或者其内部的运行机制为什么是这样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其有个全面的了解,搞清楚其内部联系。
第三步是为什么会这样,事物的本质原理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第一性原理思维。对复杂的事物做一个逻辑性的拆解,形成一系列金字塔结构(结构化思维),如果其子项还是不能轻易解决,那就继续拆解,直到所有子元素都是从科学、数学、逻辑学方面的原理来解决掉,然后再进行归并。
所以,以后再遇到陌生的事物时,就不要本能的逃避了,也不要进行情绪化的恐惧了,利用科学的方法,同时理智脑调动情绪脑,让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