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跨界学习的探索:用流水线的方式攻克行业知识的尝试
在工作中,个体总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挑战,迫使其跳出舒适区。对一些长期沉浸在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而言,财务知识便可能是一个典型挑战。那些复杂的报表和陌生的术语,如同一门全新的外语,容易让人感到无所适从。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也可能促使个体进行一次关于“如何学习”的探索。
本文记录并探讨了这样一次探索性的尝试,旨在与同样在学习道路上摸索的同行者交流。
起初的困惑:在熟悉的学习路径上碰壁
面对新知识,个体可能会本能地采用其最熟悉的两类方法。
- “苦读”
。通过寻找专业书籍,像学生时代一样逐页研读、认真笔记,以期构建一个扎实的知识体系。这个过程深刻,但心力消耗巨大,进度却相对缓慢。对于需要尽快上手的职场需求来说,这种方式显得“远水解不了近渴”。
- “听课”
。通过观看各类视频平台上的课程,让专家将知识点进行拆解讲授。这确实降低了入门的难度,但数小时后,容易产生一种“看热闹”的感觉,真正沉淀下来的知识有限,时间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两条传统路径似乎都走得不那么顺畅。这引发了对于学习方法本身是否需要一次迭代的反思。
一个假设:能否将“应试思维”与技术结合?
许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应试教育”的烙印。那种“划重点、背考点、刷题库”的模式,几乎是一种肌肉记忆。尽管其局限性常被讨论,但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极为熟悉,甚至可称之为本能的学习方式。
由此,一个想法应运而生:
不必急于全盘否定这种本能,而是可以利用个体擅长的技术工具,去改造和赋能它。
如果这是最习惯的路径,那么能否为其铺上一层“高速沥青”,让它跑得更快、更稳?
一次尝试:搭建一条个人的“知识处理流水线”
基于此假设,一项新的尝试得以展开,其目标是把所有形式的学习资料——无论是静态的书籍,还是动态的视频——都自动化地处理成最习惯的“备考材料”。
这条实验性的流水线大致如下:
- 处理静态文本:
对于PDF和各类文档,使用OCR(文字识别)工具将其批量转化为纯文本。这是构建个人知识库的第一步,相当于将所有“教材”数字化。
- 解构视频课程:
这是此次探索的重点。视频被拆解成两部分进行处理:
- 画面信息:
通过编写简单的工具,自动抓取视频中PPT翻页、图表展示等关键画面,然后同样用OCR识别出上面的文字。这样一来,视频里的视觉重点就被提取成了一份图文笔记。
- 声音信息:
讲师的口述内容同样宝贵。通过使用Whisper等开源模型,可将视频的全部音频转化成文字稿,且效果理想。
- 画面信息:
经过这番操作,无论是厚重的专业书,还是冗长的视频课,最终都变成了一份结构清晰、可以被程序处理的文本“原料”。
人与AI的协作:回归最熟悉的学习节奏
当这些“原料”准备就绪,AI大模型即可作为“学习搭档”参与进来。可将其视为一个不知疲倦的超级助教,并向其提出需求:
- 请其提炼重点:
“根据这些材料,梳理出核心的概念、公式和关键逻辑。”
- 请其定制题库:
“基于这些知识点,生成一些练习题,并附上答案和解析。”
一个显著的变化发生了。学习者的角色从一个在知识海洋中费力筛选、总结的学生,转变为一个目标明确的“应试者”。学习者不再需要为“学什么”和“怎么学”而焦虑,只需将精力聚焦于自身最擅长也最习惯的环节——针对性地理解、记忆和练习。
学习的节奏,由此回归到了最熟悉的状态。
一些不成熟的感悟
这次探索性的尝试,带来了一些初步的感悟。
在职场中,学习新知识很多时候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能与他人更好地协作。这意味着,“懂”只是第一步,“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和“能准确地应用起来”同样重要。而这种“题库式”的训练,恰恰强化了知识的提取和应用能力。
当然,这绝不是学习的终极答案,也无法替代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它更像是一个在特定时期、为了特定目标而采用的“战术”。但对个体而言,它确实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个体不必与自己过去的习惯为敌,而是可以借助新的工具,让那些旧的、本能的模式,在新的挑战面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此项尝试仍在继续,其中必然还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将其记录下来,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与各界人士共同探讨,在这个时代,还能如何更好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