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素养和信息安全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保罗 • 泽考斯基于 1974 年在美国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 1989 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能够判断什么是候鸟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 CEO 论坛 2001 年第 4 季度报告提出 21 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和合作精神、实践能力。
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他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懂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面宽。其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即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
除了读、写、算等应该具备的文化素养外,还应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修养和能力,也就是信息素养。在讨论信息素养时,需要搞懂几个问题:
1.信息作为一种素养,是社会共同的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信息素养,不是他自称的,而是大家公认的。随着社会信息素养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所公认的信息素养内容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信息素养过时,也就不能说你的信息素养高了。
2.信息素养是以社会实践效果来衡量的,在信息社会大系统中,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是为了建立和利用“人机联系”加强自己的“人际关系”,成为社会中有所作为的一员,使信息社会这个系统正常运作,并且得到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信息素养的高低要看他对于社会的影响大小和所起作用的好坏而言。个人的信息素养,不仅是看他能不能够熟练地使用信息系统,而且要看到其能不能发挥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3.信息素养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后天培养而成的。像读、写、算等文化修养都需经过教育才能获得一样。信息素养是必须通过自己 的努力才能获得,并且要注意经常修习涵养。信息素养可能是通过学校教育有意识、有目标地培育,也可以是通过自学和尝试成功掌握获得。
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包含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其是综合性、社会共同的评价。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信息素养能力训练
人是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信息系统的协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作为信息素养的重要部分,信息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有信息素养的人,应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各种术语、各种技术、信息技术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趋势等),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数字化原理、程序、算法和数据、信息传播原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各个组成部分(硬件、软件、系统),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影响(使用信息技术的利弊、局限性等),和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和道德常识。
(1)信息意识和情感
要具备信息素养,涉及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不一定要精通信息技术。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同时是我们的伙伴,操作也越来越简单,提供便利的可靠的信息。
注: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