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神经网络为何能 “学习”?从神经元到深度学习模型的层级结构解析

神经元:神经网络的基石​

神经元作为神经网络的基本单元,犹如建筑高楼的基石,其结构与功能的特性决定了整个神经网络的性能与能力。了解神经元,尤其是从生物神经元到人工神经元的演变,以及人工神经元模型的数学原理,是揭开神经网络 “学习” 奥秘的第一步。​

神经元的生物学原型​

生物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其结构精妙而复杂。主要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细胞体是神经元的核心,包含细胞核与众多细胞器 ,负责维持神经元的正常代谢和运作,就像细胞的 “控制中心” 与 “能量工厂”,掌控遗传信息的同时,也为神经元的活动提供能量。树突像是从细胞体伸出的众多分支,短而粗且数量众多,表面布满突触后膜 ,专门用于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可以把树突想象成神经元的 “信号接收器”,广泛收集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而轴突则是从细胞体发出的细长突起,通常只有一个 ,它承担着将细胞体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的重任,恰似神经元的 “信号传输线”,把处理后的信息传递出去。轴突外常包裹着髓鞘,髓鞘由施万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形成,它如同电线的绝缘外皮,不仅防止神经冲动在传导过程中向周围扩散,还能加快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

当外界刺激产生时,神经末梢将刺激转化为电信号,这些电信号沿着树突传递到细胞体。细胞体对众多树突传来的信号进行整合,如果综合后的信号强度达到一定阈值,神经元就会被激活,进而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着轴突快速传导,当到达轴突终末时,轴突终末会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 ,神经递质与下一个神经元树突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实现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这种从信号接收到整合再到传递的过程,是生物神经元实现信息处理的基本流程,也是神经网络学习和处理信息的生物学基础。​

人工神经元模型​

人工神经元是对生物神经元的模拟与抽象,以数学模型的形式实现对信息的处理。其基本结构包括输入、权重、偏置和激活函数以及输出。输入就如同生物神经元的树突,接收来自外部或其他神经元传递的信号,通常表示为一个向量​

X

。权重则类似于信号传递过程中的 “重要性系数”,每个输入信号都对应一个权重,用向量​

W

表示 ,权重的大小决定了对应输入信号在神经元处理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偏置是一个标量​

b

,可以理解为神经元产生输出的一个阈值,它为神经元的激活提供了一个额外的可调节参数 。​

在人工神经元中,首先将输入信号与对应的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即​

z=w1​⋅a1​+w2​⋅a2​+…+wn​⋅an​+b

,这里的​

a1​,a2​…an​

是输入信号,​

w1​,w2​…wn​

是对应的权重。加权求和后的结果​

z

,还需要经过激活函数的处理。激活函数是人工神经元模型的关键部分,它为神经网络引入了非线性特性。常见的激活函数有 Sigmoid 函数、ReLU 函数、Tanh 函数等 。以 Sigmoid 函数为例,其表达式为​

σ(x)=1+e−x1​

,它能将输入压缩到​

(0,1)

之间,这种特性使得它非常适合用于二分类问题,比如判断一张图片是猫还是狗,输出结果可以理解为属于某一类别的概率。ReLU 函数则更为简单,当输入​

x>0

时,输出为​

x

;当输入​

x≤0

时,输出为 0,即​

ReLU(x)=max(0,x)

。ReLU 函数计算速度快,在深层神经网络中能够有效缓解梯度消失问题 。如果没有激活函数,神经网络将只是简单的线性模型,无论网络有多少层,其输出都只是输入的线性组合,这将极大限制神经网络对复杂数据模式和关系的学习能力。激活函数使得神经网络能够学习和表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从而具备强大的学习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 。最终,经过激活函数处理后的结果作为人工神经元的输出,传递到下一层神经元继续进行处理。​

从神经元到单层神经网络:感知器的诞生​

随着对神经元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不满足于单个神经元的简单模型,开始探索将多个神经元组合起来,形成更强大的信息处理系统,这就促使了从神经元到单层神经网络 —— 感知器的诞生。感知器作为神经网络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不仅是对单个神经元功能的拓展,更是开启了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新篇章 。它的出现,为后续更复杂的神经网络模型奠定了基础,让人们看到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解决复杂问题的潜力 。​

感知器的结构与原理​

感知器由美国学者罗森勃拉特(Rosenblatt)于 1957 年提出,是一种简单的前馈式人工神经网络,也是第一个机器学习模型 ,它包含输入层和输出层,且输入层和输出层直接相连 。输入层的作用是接收外界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是各种形式的特征,比如在图像识别任务中,输入数据可能是图像的像素值;在文本分类任务中,输入数据可能是文本的词向量表示 。输出层则由一个或多个神经元组成,每个神经元根据输入层传来的数据,结合自身的权重和阈值进行计算,并最终输出结果。​

其计算过程可以用数学公式来描述。假设感知器有​

n

个输入​

x1​,x2​,⋯,xn​

,对应的权重分别为​

w1​,w2​,⋯,wn​

,偏置为​

b

。首先,输入信号与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到​

z=i=1∑n​wi​xi​+b

。然后,将​

z

输入到激活函数中进行处理。在感知器中,常用的激活函数是符号函数,即当​

z≥0

时,输出​

y=1

;当​

z<0

时,输出​

y=−1

。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

y=sign(z)

,其中​

sign

为符号函数。​

以一个简单的二分类问题为例,假设有一些二维平面上的点,我们要根据这些点的坐标​

(x,y)

判断它们属于类别 A 还是类别 B。将点的坐标作为感知器的输入​

x1​=x

,​

x2​=y

,通过不断调整权重​

w1​

、​

w2​

和偏置​

b

,感知器就可以学习到一条直线(在二维平面上),将属于类别 A 和类别 B 的点分开。如果一个点代入加权求和公式计算后,经过激活函数得到的输出为 1,就判断该点属于类别 A;如果输出为 -1 ,则判断该点属于类别 B 。在实际应用中,感知器可以用于简单的模式识别任务,比如判断一封电子邮件是否为垃圾邮件。可以将邮件中的一些特征,如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发件人地址等作为输入,通过训练感知器来学习垃圾邮件和正常邮件的特征模式,从而实现对新邮件的分类判断 。​

感知器的局限性​

尽管感知器在简单的线性分类问题上表现出一定的能力,但它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只能解决线性可分问题。所谓线性可分问题,是指可以用一条直线(在二维空间)、一个平面(在三维空间)或一个超平面(在高维空间)将不同类别的数据完全分开。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很多问题并不满足线性可分的条件,例如异或问题(XOR 问题)。​

异或问题是一个经典的非线性问题,其输入和输出关系如下:当输入​

x1​=0

,​

x2​=0

时,输出​

y=0

;当​

x1​=0

,​

x2​=1

时,输出​

y=1

;当​

x1​=1

,​

x2​=0

时,输出​

y=1

;当​

x1​=1

,​

x2​=1

时,输出​

y=0

。若试图用感知器来解决异或问题,会发现无论怎样调整权重和偏置,都无法找到一条直线将满足上述输入输出关系的数据点正确分开 。这是因为感知器本质上是一个线性分类器,它的决策边界是线性的,而解决异或问题需要一个非线性的决策边界 。从数学原理上看,感知器只能学习到输入特征的线性组合,对于需要非线性组合才能区分的数据模式,它无能为力 。这种局限性使得感知器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表现出很大的不足,也促使了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更强大的神经网络模型,以突破这种限制 。​

多层神经网络:突破局限,迈向深度学习​

生成器和判别器在不断的对抗中共同进化 。随着训练的进行,生成器生成的样本越来越逼真,判别器的辨别能力也越来越强 。在图像生成任务中,生成器可能从随机噪声中逐渐抱歉,无法为你生成对应的内容,请修改后重试。

http://www.dtcms.com/a/354679.html

相关文章:

  • 【OS】IO
  • 不同业务怎么选服务器?CPU / 内存 / 带宽配置表
  • [肥用云计算] Serverless 多环境配置
  • 【SpringBoot 版本升级整合Redis异常解决】Unable to connect to 127.0.0.1:6379
  • 云计算学习100天-第32天
  • InnoDB存储引擎底层拆解:从页、事务到锁,如何撑起MySQL数据库高效运转(上)
  • 音频转PCM
  • PCM转音频
  • 底层音频编程的基本术语 PCM 和 Mixer
  • docker 1分钟 快速搭建 redis 哨兵集群
  • GD32VW553-IOT OLED移植
  • JavaWeb 30 天入门:第二十一天 ——AJAX 异步交互技术
  • React Hook+Ts+Antd+SpringBoot实现分片上传(前端)
  • openEuler常用操作指令
  • Java开发 - 缓存
  • 我店生活平台是不是 “圈钱平台”?揭开消费补贴新模式的面纱
  • 从零开始的云计算生活——第五十三天,发愤图强,kubernetes模块之Prometheus和发布
  • DistributedLock 实现.Net分布式锁
  • Kafka02-集群选主
  • BeyondMimic——通过引导式扩散实现动作捕捉:基于Diffuse-CLoC构建扩散框架,可模仿动作、导航避障(含UniTracker的详解)
  • InstructGPT:使用人类反馈训练语言模型以遵循指令
  • ARM相关的基础概念和寄存器
  • Shell编程知识整理
  • 从 WPF 到 Avalonia 的迁移系列实战篇2:路由事件的异同点与迁移技巧
  • Linux下OpenRadioss源码编译安装及使用
  • Shell 字符串操作与运算符
  • 利用ChatGPT打造行业LLM大模型应用
  • 外部请求至k8s集群内部对应节点全流程介绍
  • 使用docker搭建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
  • HTML5七夕节网站源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