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构建一棵AVL树需要多少节点(Height VS Nodes in AVL Trees)
目录
手动构建“最稀疏”的 AVL 树
1. 高度 h = 0
2. 高度 h = 1
3. 高度 h = 2
4. 高度 h = 3
发现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惊人的巧合 —— 与斐波那契数列的联系
数学公式到最终性能保证
我们之前的所有努力,包括旋转、维护平衡,都是为了一个最终目的:保证树的高度 h
始终维持在节点数 n
的对数级别,即 h=O(logn)。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探究 AVL 树的“极限”。为了证明 h
不会增长得太快,我们必须研究“最坏情况”下的 AVL 树。
数据结构:高度(Height)和节点数(Nodes)的关系-CSDN博客
什么是“最坏情况”的 AVL 树?
-
不是最满的树。
-
也不是最失衡的树(因为它会被修复)。
-
而是在满足 AVL 平衡条件的前提下,形态最“瘦高”、最“稀疏”的树。
换句话说,我们的问题可以转化为:给定一个高度 h
,构建一棵满足 AVL 条件的树,最少需要多少个节点? 我们把这个最少节点数记为 N(h)
。
手动构建“最稀疏”的 AVL 树
我们将通过构造法,从小到大,一步步搭建出 N(h)
。
1. 高度 h = 0
-
思考: 要构建一棵高度为 0 的 AVL 树,最少需要几个节点?
-
构造: 只需要一个根节点即可。
-
结论:
N(0) = 1
-
形态:
○
2. 高度 h = 1
-
思考: 要构建一棵高度为 1 的 AVL 树,并让它的节点数最少,应该怎么组合?
-
构造: 我们需要一个根节点。为了让总高度是 1,它的子树中必须有一个高度为 0 的。为了让节点数最少,另一棵子树的高度就应该尽可能小。根据 AVL 条件
|h_left - h_right| <= 1
,另一棵子树的高度可以是0
或者-1
(空树)。为了最稀疏,我们选择-1
。 -
组合: 根节点 + 一个高度为 0 的子树 (需要
N(0)
个节点) + 一个高度为 -1 的子树 (需要 0 个节点)。 -
结论:
N(1) = 1 + N(0) + N(-1) = 1 + 1 + 0 = 2
-
形态:
○/
○
3. 高度 h = 2
-
思考: 如何用最少的节点,搭一棵高度为 2 的 AVL 树?
-
构造: 我们需要一个根节点。为了让总高度是 2,它的子树中必须有一个高度为 1 的。为了让节点数最少,另一个子树的高度必须是
2 - 1 = 1
或者2 - 2 = 0
。为了最稀疏,我们选择高度为 0 的那个。 -
组合: 根节点 + 一个高度为 1 的“最稀疏”子树 (需要
N(1)
个节点) + 一个高度为 0 的“最稀疏”子树 (需要N(0)
个节点)。 -
结论:
N(2) = 1 + N(1) + N(0) = 1 + 2 + 1 = 4
-
形态:
高度 h=2 的最稀疏 AVL 树 (共 4 节点):○ ← 根 (高度 2)/ \○ ○ ← 左子树高度 1,右子树高度 0/○ ← 左子树的“最稀疏”结构 (N(1)=2)
4. 高度 h = 3
-
思考: 遵循同样的逻辑...
-
构造: 根节点 + 一个高度为
h-1=2
的最稀疏子树 + 一个高度为h-2=1
的最稀疏子树。 -
结论:
N(3) = 1 + N(2) + N(1) = 1 + 4 + 2 = 7
先放根:我们需要左、右子树分别是高度 2 和 高度 1。
○ ← 根,高度 3/ \? ?
挂上高度 2 的最稀疏子树 (N(2)=4):把它挂在根的左边:
○/ \○ ?/ \○ ○/○
挂上高度 1 的最稀疏子树 (N(1)=2):挂在根的右边:
○ (h=3)/ \○ ○ (h=1)/ \ /○ ○○/○
发现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上面的构造过程,我们得到了一个清晰的第一性结论:
要构建一棵高度为
h
的、节点数最少的 AVL 树,它必须由一个根节点、一棵高度为h-1
的最稀疏 AVL 子树和一棵高度为h-2
的最稀疏 AVL 子树构成。
这个描述可以直接翻译成一个数学公式,我们称之为递推关系 (Recurrence Relation)。
N(h) = 1 + N(h-1) + N(h-2)
这个公式,就是我们从第一性原理推导出的,描述 AVL 树“最坏情况”下节点数和高度关系的数学模型。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递归函数来实现它,作为我们推导的“代码化”验证。
// 一个简单的函数,用于计算高度为 h 的 AVL 树最少需要多少节点
int minNodes(int h) {// Base Case 1: 高度为 -1 的树是空树,0 个节点if (h < 0) {return 0;}// Base Case 2: 高度为 0 的树,1 个节点if (h == 0) {return 1;}// 根据我们的递推关系进行计算return 1 + minNodes(h - 1) + minNodes(h - 2);
}
惊人的巧合 —— 与斐波那契数列的联系
我们把 N(h)
的序列写出来: N(0) = 1,
N(1) = 2,
N(2) = 4,
N(3) = 7,
N(4) = 12
...
这个序列看起来有点眼熟,但又不是标准的斐波那契数列 (Fibonacci Sequence, 斐波那契数列) F_n = 0, 1, 1, 2, 3, 5, 8, 13, ...
。
别急,我们对公式 N(h) = 1 + N(h-1) + N(h-2)
做一个简单的数学变换。
两边同时 +1
: N(h) + 1 = (N(h-1) + 1) + (N(h-2) + 1)
现在,我们定义一个新序列 S(h) = N(h) + 1
。
那么上面的公式就变成了: S(h) = S(h-1) + S(h-2)
这就是斐波那契数列的定义!我们来看看 S(h)
序列的前几项:
S(0) = N(0) + 1 = 2
S(1) = N(1) + 1 = 3
S(2) = N(2) + 1 = 5
S(3) = N(3) + 1 = 8
对比一下标准的斐波那契数列(通常以 F_0 = 0,F_1 = 1 开始):
F_0 = 0,
F_1 = 1,
F_2 = 1,
F_3 = 2,
F_4 = 3,
F_5 = 5,
F_6 = 8,...
我们发现,S(0) 对应 F_3, S(1) 对应 F_4, ...
所以,我们找到了精确的关系:S(h) = F_{h+3}
。
代换回来,N(h) + 1 = F_{h+3}
,
即:
N(h) = F_{h+3} - 1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结论!我们成功地将 AVL 树最坏情况下的节点数,与一个著名的数学序列精确地联系了起来。
数学公式到最终性能保证
我们现在知道了,在一棵节点数为 n
、高度为 h
的 AVL 树中,节点数 n
必须大于等于最稀疏情况下的节点数 N(h)
。
即:n >= N(h) = F_{h+3} - 1
而数学上已经证明,斐波那契数列是指数级增长的。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不等式:
n >= c * (1.618)^(h+3)
(其中 c
是某个常数)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节点数 n
是以指数级别随着高度 h
增长的。反过来看,这意味着高度 h
是以对数级别随着节点数 n
增长的。
对不等式两边取对数: log(n) >= log(c) + (h+3) * log(1.618)
整理一下,把 h
单独拿出来:
h * log(1.618) <= log(n) - 常数
h <= C * log(n)
(其中 C
是一个常数 1/log(1.618)
)
这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最终结论!
我们通过从零开始构造最坏情况的 AVL 树,推导出它的节点数与斐波那契数列的精确关系,最终严格地证明了,即使在最坏、最稀疏的情况下,AVL 树的高度 h
也被严格限制在 log(n)
的范围内,即 h=O(logn)。
这就是 AVL 树所有复杂操作背后,那个最根本的性能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