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阻抗匹配问题
“信号源阻抗” ,通常指的是信号源的固有输出阻抗(即内部等效阻抗),这是信号源自身的硬件特性,由内部电路设计决定,是描述信号源电学特性的核心参数。
以常见的射频 / 高频信号发生器为例:
- 其固有输出阻抗几乎都是50Ω(这是行业默认的标准,与射频传输线、天线等外围设备的特性阻抗一致,便于实现阻抗匹配)。
- 这个 50Ω 阻抗是信号源内部的等效电阻(可理解为信号源在电路中相当于一个理想电压源串联 50Ω 电阻),不随外部负载或仪器面板上的 “阻抗匹配设置”(如高阻 / 50Ω 选项)而改变。
而面板上的 “高阻”“50Ω” 等选项,是信号源针对外部负载的幅度补偿设置,并非改变自身的固有输出阻抗。因此,当提到 “信号源阻抗” 时,默认指向的是其固定的内部输出阻抗(如 50Ω)。
简单来说:信号源阻抗 = 信号源的固有输出阻抗(固定值,如 50Ω),这是信号源的 “本征参数”;而可调节的阻抗选项是 “适配外部负载的设置”,并非信号源自身的阻抗。
把特殊情况列举一下,加入信号源这里分别设置成50Ω和高阻,用来接收信号的电路输入电阻分别是50Ω和高阻,将所有的4种情况下,信号的幅值列举出来:
两个前提:
- 信号源的固有输出阻抗(内阻)为 50Ω(这是信号源的硬件特性,固定不变)。
- 信号源面板上的 “50Ω” 或 “高阻” 设置,本质是对输出幅度的 “预设校准”:
- 当设置为 “50Ω” 时,信号源默认负载是 50Ω,此时其 “标称输出幅度” 指的是加载到 50Ω 负载上的实际电压(即 “匹配负载电压”)。
- 当设置为 “高阻” 时,信号源默认负载是高阻(如 1MΩ),此时其 “标称输出幅度” 指的是开路电压(近似等于高阻负载上的电压)。
假设信号源的标称输出幅度为 V₀(即面板上设置的电压值),以下是 4 种组合的信号幅值计算:
1. 信号源设置为 “50Ω”,接收电路输入电阻为 50Ω(阻抗匹配)
- 信号源设置 “50Ω” 时,其内部校准逻辑为:标称值 V₀是 “50Ω 负载下的实际电压”。
- 此时信号源的等效电路为:理想电压源 U 串联 50Ω 内阻,且满足 “50Ω 负载时,负载电压 = V₀”。
根据分压公式:负载电压 = U × (50Ω / (50Ω + 50Ω)) = U/2 = V₀ → 理想电压源 U=2V₀。 - 接收电路输入电阻 50Ω(与内阻匹配),最终负载电压 = 50Ω/(50Ω+50Ω) × U = 50/(100)×2V₀ = V₀。
2. 信号源设置为 “50Ω”,接收电路输入电阻为高阻(如 1MΩ)
- 信号源仍按 “50Ω 负载校准”,理想电压源 U=2V₀(同情况 1)。
- 接收电路输入电阻≈∞(高阻),根据分压公式:
负载电压 ≈ U × (∞ / (50Ω + ∞)) ≈ U = 2V₀。
(因高阻远大于内阻,信号几乎无衰减,负载电压接近理想电压源的开路电压)
3. 信号源设置为 “高阻”,接收电路输入电阻为 50Ω
- 信号源设置 “高阻” 时,其内部校准逻辑为:标称值 V₀是 “高阻负载下的电压(近似开路电压)”。
- 此时理想电压源 U 直接等于 V₀(因为高阻负载时,负载电压≈U=V₀)。
- 接收电路输入电阻 50Ω(与内阻 50Ω 分压):
负载电压 = 50Ω/(50Ω+50Ω) × U = V₀/2 = 0.5V₀。
4. 信号源设置为 “高阻”,接收电路输入电阻为高阻(如 1MΩ)
- 信号源按 “高阻校准”,理想电压源 U=V₀(同情况 3)。
- 接收电路输入电阻≈∞,负载电压 ≈ U = V₀。
- 信号源的 “50Ω/ 高阻” 设置本质是 “幅度校准基准”,而非改变自身内阻(始终 50Ω)。
- 只有当 “信号源设置” 与 “负载电阻” 匹配时(如 50Ω 对 50Ω、高阻对高阻),实际电压才等于标称值 V₀;不匹配时会出现 2 倍或 0.5 倍的偏差。
- 这也是工程中强调 “阻抗匹配” 的原因:避免信号幅度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