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应用“三分天下”:国企成主力、中小企偏订阅、C端仍在观望
AI 在中国的落地路径,正在迅速分化:
💡 国企 不再只是“建底座”,而是明确聚焦于 AI 应用的实际部署,特别是在制造、能源、装备等领域。订单量和投入强度明显提升。
💡 中小企业 开始普遍接受“订阅制 + 垂直应用”的组合模型,以年费万元级的方式引入 AI 能力,用于财税、HR、客服等关键业务流程。
💡 C端 市场则相对承压。虽有 WPS AI 等大模型产品突破,但整体变现节奏较慢,巨头产品仍处于免费体验或早期内测阶段。
国企推动AI从“可用”到“实用”
汇丰最新报告指出,国企的 AI 采购重点已从算力转向软件系统,落点包括:
-
订单处理自动化
-
智能报表与决策辅助
-
多系统之间的智能集成
这也意味着,具备“模型能力+集成能力”的AI平台,将在新一轮招采中更具优势。比如具备“私有化部署+流程编排+模型调用”的完整体系的服务商,将更容易进入国企采购清单。
中小企业爱订阅制,垂直AI更吃香
中小企业追求“低门槛、快上线”的AI产品逻辑日益清晰:
-
💼 财税类自动记账、报税工具
-
🎤 招聘类AI面试官、员工培训助手
-
📊 CRM/ERP 系统中的智能分析助手
这类服务多以 1-5万元/年 为主流定价,产品强调“垂直功能即开即用”,不像平台型产品那样复杂。
而在这一市场中,“模型即服务+插件化部署”逐渐成为主流架构。像 SiliconStorm 这类平台,支持多模型调用、快速集成与定制微应用,已被不少 SaaS 服务商用作底座。
C端AI:流量有了,变现还远
尽管 AI 创意工具层出不穷,C端应用的商业化还未形成突破:
-
产品活跃度虽高,付费转化仍较低
-
用户对 AI 价值的长期认知还在培育期
-
内容/效率工具类产品仍被头部大厂“占坑”,独立开发者难以突围
例如,Cursor 与 Kling 在海外已实现千万级收入,但在国内同类产品仍以“测试版”“公测”等形式运营,变现节奏更保守。
小结:应用逻辑变了,企业要变
不论是国企的“场景落地”,还是中小企业的“标准订阅化”,AI应用正快速“产品化”、“可交付化”。这对企业的技术选型也提出了新要求:
✅ 能否快速接入多个大模型?
✅ 是否支持流程自动化+AI辅助决策?
✅ 是否具备私有化部署与数据安全保障?
这是我们在 SiliconStorm 看到越来越多企业提出的核心诉求。
如果你也在规划企业 AI 应用落地,不妨从一个“小流程+小模型+小工具”开始,试试能否跑出闭环。